IMG_6063.JPG

什麼時候我們會注意、意識到自己的身體?可能是變胖了、有白頭髮了、臉上長斑了、身體彎不下去了、生理期來了、容易累了⋯⋯更可能是生病了!身體有病痛時是我們最容易意識到自己有身體的這回事!但生病了我們會怎麼做?反射動作就是找醫生,也就是把自己的身體交給別人,彷彿身體是我之外的物體,就像汽車故障,請拖吊車拖到修車廠修理一般。但即使找醫生,我還是不了解我的身體啊!生病是一個結果,但身體究竟要告訴我什麼?就像如果對機械原理不熟,那修車師傅的說明也是一知半解,無法「瞭然於胸」:車子究竟發生什麼事?要告訴我什麼?我又要如何調整心態、行為以便讓車子能維持良好功能、運行順暢!醫生也會告訴你怎麼做,但在不了解身體、對身體沒有感覺的狀況下,總是覺得隔了一層紗!

有病痛當然還是要找醫生,但有沒有可能平常就與身體建立好溝通管道,了解身體的功能,當身體有狀況時,就能提早因應?或者平常就知道如何讓身體保持良好的運作?當然有可能!

那要怎麼跟身體交朋友?想想看,我們怎麼跟另一個人交朋友?是不是要先知道他在哪裡?跟他打招呼?跟自己的身體也是一樣,要先知道身體的每個部分在哪裡,然後跟它好好打聲招呼啊!啊喲!身體每個部分喔?身體不就是一個身體?還有每個部分喔?呵呵,身體是一個整體的運作沒錯,但為了方便了解,先把它分成不同的系統分開研究,然後再合起來,不同系統間還是有關連,不是截然分開無關的!

那要怎麼認識身體呢?古往今來各個文化發展出不同的方法,東方偏向主觀的向內探查(靜態如靜坐、打坐、炁功的內觀、內證;動態如行禪、太極拳、太極導引及武術的動中覺察;以及結合動靜態而形成的不同修行、修煉方法),西方則是把身體當作一個我之外的「客體」研究(其實很早以前,西方也有向內探查的傳統,像很多神秘教派都會在靜默、行進中向自己內在深處探索)。向內探查牽涉到自己對內的覺知,大部分的人已逐漸喪失這些能力,需要慢慢喚醒!所以從西方的解剖學入手算是比較容易認識身體的方式。但無論是解剖圖片、影片或實體,呈現的是某一瞬間或某段時間、某個特定個體靜止或短暫的活動狀態,我現在的身體會跟這個特定年齡的特定身體狀況一模一樣嗎?或者我四十、五十、六十歲時的身體狀況都相同嗎?另外,解剖學會給身體各部位一個名稱及特定功能,這有好有壞,好的是方便學習、辨認與溝通;壞的是一旦名稱、功能固定,內涵、用途也就固定了,許多可能就此打住!雖然醫學會不斷進步,發現新的人體組成及功能,但除非有在關注相關訊息,不然都會固定在以往的知識裡。那我們可以藉由不斷地探索自身而更認識自己身體的各種可能(組成、功能及內涵)嗎?

每個人的身體大體上相同,但細節、內涵可能大不同!相同的是都有上皮、結締⋯⋯心臟、肺臟、胃⋯⋯消化、循環、神經⋯⋯等等的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不同的則有:天生受基因影響的呈現,比方同一骨骼的粗細長短;另一個則是每個人的生命歷練在身體留下的軌跡,比方體力勞動者和辦公室工作者的肌肉、骨骼因長久不同的工作型態所造成的差異;還有就是不同的人在生活中產生的感受、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抑或是病痛、意外在身體留下的痕跡。而不同年齡的身體狀況也會有差異,所以身體狀況是不斷在變動的!

另外,對宇宙、人的假設、預設不同,也造成東西方對人體有不同的觀察。假設、預設的不同,就好像預定到便利商店買茶葉蛋,就比較看不到其他商品一樣,除非其他商品有讓人眼睛一亮的吸引,或連結到當下的慾望與想望。這點就好像西方醫學重新發現筋膜一樣,筋膜本來就在,但有沒有「看到」則是另外一回事,那其他呢?有沒有可能原本就在,只是尚未「看見」?對人體不同的觀察展現在切入點及詮釋的不同:「看到」什麼及如何解釋!「看到」是一定要有物質實體才叫看到嗎?我們又要如何解釋「看到」的?這方面的討論有一本相當精彩的書:《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註1)!

如果照「人智學」創始人施泰納的說法:「其實西方原本也認為人是身心靈三元性,但在西元八六九年的大公會議上,天主教會作了一個決定:人就是身、心組成的,即使人有靈的部分,也只是心的性質的其中一部分,所以就從身心靈三元性,變成身心二元論,靈不見了!(註2)」後來則越來越物質化,只有物質才是一切,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其實真正的科學家都很謙虛,因為他們知道每一項理論的背後都有其假設及預設,也就是有其適用範圍(註3)。不只理論有適用範圍,用來觀察的工具:人的器官以及人造儀器也有限制!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可見光,儀器可以測到紫外線、紅外線,那紫外線及紅外線之外呢?忘記是哪位哲學家或科學家說過,大意是:自然是依據人所使用的工具而呈現的!也就是使用什麼工具,就會看到什麼!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光的雙重性:波動及粒子。我們也要問:蜜蜂、貓、狗⋯⋯看到的世界跟人一樣嗎?你(妳)、我、他(她)看到的世界是一樣的嗎?再來是人性的影響:觀察者看到同一現象的詮釋會相同嗎?被觀察者每次的心情會不會影響實驗的結果?人性實在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了!另外,很多實驗都以動物來做,然後類推到人,但動物有動物性,也就是本能、衝動與欲望,人也有動物性,但人除了動物性,也有人性!(註4)也就是人除了本能、衝動及欲望,還有很多層次的「動機」!所以運用巴夫洛夫對狗實驗的「制約」機制到人身上,可能一時有效,過不了多久就沒效了!

年紀大了真的會碎碎念,講話落落長啊!

怎麼辦?要認識自己的身體,東方式的修煉得要有覺知的能力,西方的解剖學則有所限制,如何解決?身心學綜合兩者的特長:一方面根據西方的解剖學知識但不為其所限,另一方面則藉由種種的體驗活動,喚醒人的內在覺察能力,實際體驗、重新認識自己獨特的身體,一旦對身體有了新的體驗及認識,就能開始「有選擇性」的使用身體,讓身體恢復原本應有的功能。這樣的過程,也會燃起對身體及生命的好奇,而重新讓身心好好地對話、連結與相處,那身體原有的智慧與功能,便能獲得發展與展現!當身體開始充分發揮智慧及功能,對自我的認識便不同以往,自我也就能開展真正的自由!

歷經大半生命的大叔、熟女,身體漸漸有了狀況,但又不想局限於中西醫的診治,想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也比較分的清楚身體需要跟頭腦(意識、慾望)想要的不同,知道自己要什麼、缺什麼,對身心學可能就比較能夠進入!

在「經驗解剖學」中,美珠老師會想盡辦法運用各種活靈活現的教具及生動活潑的體驗活動,讓我們了解及體驗身體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樣我們才能好好地、有效地使用身體,而不是依照以往的慣性,錯誤的使用身體,造成這裡痠、那裡痛、動作受限、手足無措的狀況!當然,她也有老師嚴謹及威嚴的一面,所以來上課要好好認真學啊!經驗解剖學簡介:https://www.facebook.com/332815375069/posts/10157500884690070?sfns=mo

嗯~啊~如果覺得台東太遠,想先淺嚐一下身心學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那就可以來參加我帶的「人體鍛鍊基礎班」啦!簡介如下:https://rockfly168.pixnet.net/blog/post/357358190

 

1:參閱:《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這本書的知識含量很大,我自己讀了很久還沒讀完,讀了幾句或幾段,就要停下來想一想,當然中間會停一段時間消化或讀其他書。

參閱:蔡璧名專訪:學習中醫的精要點滴,裡面提到:「有天我無意間翻到一本生理學專著,是日本人在中日八年抗戰期間,以中國人為活體解剖對象的研究書籍。過程極不人道,但那本書至今仍難以超越,從中可以看到非常真實的人類活體臟腑顏色。我那時發現,五行理論的色彩配應和真正的身體居然如此契近。後來參考了星象、土壤等方面的研究,我覺得五行學說的起源應該有一些經驗基礎,不是穿鑿附會,也不是許多近代中國學者所認為的──幼稚的機械循環論。」

中醫沒有解剖嗎?當然有,不然《針灸大成》裡的五臟六腑圖是怎麼來的?據說古時是以活體解剖的!中醫沒有外科嗎?當然有!只是不知為何後來不盛行了,可參閱:中研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民的著作:《華佗隱藏的手術:外科的中國醫學史、《近世中醫外科「反常」手術之謎

參閱:东方式教学与希腊式教学

2:請參考:《人學》導讀11:第十講:「現代」身學01:頭、胸、四肢的內涵和心靈的關係(20180317,這篇非常值得閱讀,把頭、胸、四肢與心、靈及宇宙的關係說明的很清楚。

3:參閱:《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和科學中的「公設與假設」

4:參閱:《人學》導讀05:第四講:「現代」心理學03:意志與情感的關係,以及意志在身心靈各組成部分的呈現(20171118

IMG_6073.JPG

IMG_6275.JPG

IMG_6399.JPG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