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記錄一下第一、二天的「經驗解剖學」課程:這兩天的主題是「脊椎與腔室」。

 

.經驗解剖學是身心技法Body-Mind Centering所發展出來的方法,原本的名稱是Embodiment Anatomy,但因embody是哲學用語較難體會,所以改為Experiential Anatomy。美珠老師也轉為較通俗的名稱:Body Mapping

一般的解剖學,不論是平面、3D,或大體解剖,都是把人體當「客體」:我之外被觀察、研究的對象,而且是死的!經驗解剖學則是從內在體驗自己的身體,是活生生的,而且是隨時在變的。與東方的「內觀」、「內證」非常像,只是再加上科學的方法。比方研究細胞,會大量的觀察目前科學對細胞的研究、實際顯微鏡下看細胞,也會「進入」細胞,感受每一胞器的狀況並表現出來。

 

.美珠老師回國當體育系的老師,也就是體育老師的老師時,就發現我們沒有身體教育,只有運動技能教育,但身體還有很多需要被看見!

傳統的身體訓練課程常忽略什麼?人體自然動作和自我的覺察!

覺察什麼?身體、情緒、社會化、環境。其中身體的覺察是基礎,能覺察身體的變化,就能辨認情緒,對於社會化及環境就能有更佳的應對。

覺察為什麼重要?因為能覺察,就能夠反省,能反省就能有所選擇,有選擇就能改變!身心技法透過呼吸、動作及意圖,讓人能覺察反省、有選擇而造成改變!

意圖指的是什麼?比方:muscle coupling原則,讓人把注意力放在拮抗肌,使關節不緊縮。意圖不同,動作就不同,造成的結果也不同。

所以身心技法是在開發身體覺察,以便重塑身體習慣,讓人正確使用身體。

 

.我們的動作很多都是模仿來的,或是夾雜著多重動機,不見得是身體使用的最佳方式,所以需要身體再教育!

 

.熟知結構是了解功能的不二法門!所以經驗解剖學即是人體使用手冊!

 

.茲紀錄幾點經驗解剖學較特殊的觀點:

1)動作不單是肌肉、韌帶、骨骼、神經的作用,內臟、內分泌、體液(含肌膜)⋯⋯都會影響動作的質感。

2)人體有封閉、半開放、開放式的腔室。半開放是呼吸及泌尿系統;開放是消化系統:由口至肛門,美珠老師稱為「內在空間的外在空間」。

空間可給予支持,所以建立口腔至肛門的空間,也可使身體獲得支持,讓肌肉、骨骼系統休息一下!

3)中軸骨骼:

一般的觀點是顱骨、脊椎骨、肋骨、胸骨,其他是附肢骨骼。

經驗解剖學的觀點是:枕骨,其他都是附肢骨骼。嚇一跳吧!

4)蝶骨:屬顱骨,形狀像蝴蝶,中間有一凹槽放腦下垂體。前下方兩隻腳位在口腔後上方,連通整個消化道的肌膜;後方連通神經管。所以蝶骨可以引領著消化道、神經管動,一動就不會僵,也就能夠鬆。

5)顱骨的接縫不是不動關節,呼吸就能微動。

6)肋骨與胸椎的接面為跨椎體,吸氣時,就能打開相鄰的兩椎體。

7)橫膈膜的膈腳有fasica 一直連到尾椎,再與骨盆底肌相連,骨盆底肌往前連到腹肌,腹肌再連橫膈膜。膈腳另有一fascia往上沿前縱韌帶到頭,幫忙維持脊椎的晃動。

 

以上是知識性的,課程中美珠老師利用各種教具、活動讓我們實際「體驗」呢!

接下來兩天是「骨盆與下肢部位」!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20190926-27經驗解剖學第一單元.jpg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進修篇:「經驗解剖學」之「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