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25.JPG

【上課筆記】

小孩一出生,喚醒孩子頭的靈的工作是什麼?

喝母奶!母乳本身就是喚醒小孩靈的產品;

再大一點點,經由大天使的協助,

開始透過語言、講話去學習;

等他再長大一些,才開始產生模仿的力量;

進入學校以後,

老師再用情感跟意志力的教育喚醒他的頭。

 

頭的身出生時已經很完美

我們已經接近尾聲了喔!上一講最後談到的是跟整個班級經營有關的最核心的部分:老師必須在內在把教育工作當作一種藝術,然後藉由對於教育的情感、神聖感,跟整個班級的孩子產生整體的連結,這時你就不一定需要個別地去處理很多狀況,而是會有所謂的班級動力出現!所以怎麼跟全部的小孩變成整體關係,這是在上一講最後講到的。

接下來到了第十一講,Steiner再從身體往前進一點,也就是說,我們要怎樣進一步理解頭、胸、四肢呢?上次講的基本概念是什麼?就是一個大宇宙跟小宇宙的關係:頭出生時就是身體;軀幹出生的時候背面是身體,腹部、胸部這邊是心,所以它出生時就已經有身心兩個部分;但是手腳呢,它出生時就是什麼?身心靈都已經來了,還記得嗎?我們看到書裡面的圖就是這樣(書二二九頁):有一個頭、一個彎彎的身體,然後還有手跟腳:頭是一顆小球、身體是一顆中球的一小部分、四肢是一顆無限大球的一小小小部分,所以有三個不同的球體,還記得嗎:頭只有身,軀幹有身心,四肢有身心靈。怎麼讓身心靈可以一起工作,就是這一講要談的內容。所以第十一講,就從第十講的基礎再往前推,他說:我們將在進入後面對人之體做描述的講座之前,繼續對它從靈心質方面進行探討,這樣才不會走偏。前一講我們能夠認知到:人做為頭部人、軀幹人和肢體群人的三元結構,這三元的每一元各自與心質和靈質世界的關係是有差異的。也就是前面說過的:頭部首先是身;胸部人有身也有心;肢體群人,也就是手腳的部分,有身也有心、靈。他繼續講:基礎是這樣,剛出生時是這樣,可是一直都是如此嗎?不是!應該說它有內在的部分。(書二四頁:但是,如果我們說:頭部首先是身,當然這不會是對頭之存有(Kopfwesenheit)的全部描述。事實就是如此,事物是不可以彼此明確地分開的,我們因此也可以說:頭部的心質與靈質不同於胸部和肢體群的心質與靈質的表徵。)我們先看頭:頭的心質跟靈質,雖然在人出生時還沒有展現出來,但是形塑頭的力量在哪裡?頭已經盡可能的在出生前、在媽媽肚子裡完善地變成一個完整的身,所以頭的身幾乎已經完美了,特別是在長牙之後,因為乳牙其實是出生時的附件,也就是乳牙長得怎樣,原則上跟後天的影響不太有關係。跟後天真正有關係的是什麼?是第二副牙,也就是恆齒,恆齒長得怎樣,跟零到七歲時怎麼教養他,有很深的關係!但是乳牙基本上是先天帶來的,所以七歲就會掉,意思是什麼?先天的東西之後就會被代謝掉,不會一直跟著他!(煜:ㄣ~那除了乳牙,頭還有哪些部位也會被代謝掉?)所以到七歲以前,頭基本上已經是一個非常完美、完整的組織了,其實它在媽媽的肚子裡就已經很完美了。

 

頭的心還在做夢,頭的靈還在睡覺

那頭的心跟靈在哪裡?在幹嘛?Steiner:頭的心還在做夢,而頭的靈還在睡覺!我們之前講頭跟什麼比較有關?跟感官、神經系統、感覺系統,還有形成心智圖像,也就是跟思考比較有關,還記得嗎?就是跟認知比較有關。我們有一個身已經做得非常精緻的頭,但是它的心還在做夢、靈還在睡覺。在換牙之前,人是如何成長的?人主要是一個模仿的生命!我們之前講七年發展論時有提過:七歲以前,小孩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叫模仿:大人做什麼他就跟著做什麼。那什麼叫夢跟睡覺?之前講過睡、醒、夢:睡就是你的自我跟spirit靈的部分以及星芒體,離開物質身體,就叫作「睡」。那回來,半夢半醒之間,就是一半有意識一半沒意識,這叫作「夢」。當你的自我跟星芒體完全回到身體,是不是就已經醒來了,還記得嗎?睡醒夢是這樣分的。他說:頭的靈其實還在睡的狀況,也就是什麼?頭部的靈是在身體外面逗留!所以如果你說小孩的魂不在,其實就是說他有一部份的靈──頭的靈還沒有進來,但四肢的靈已經進來了。那頭的靈還沒有進來時,他是什麼狀況?沒有他自己!也就是沒有判斷過程,那他就可以完全地吸納外面的東西!所以他說:我們之所以可以完全地模仿外界的東西,是因為頭的靈還在睡覺!如果頭的靈已經沒有在睡覺了,那就沒有辦法完全地模仿。好,那心呢?心在做夢,也是在身體外面,所以小孩對於周遭環境中的事物,有一種特別的愛,尤其是對於父母的愛!這種愛是因為你在他旁邊、在他四周,而因為頭的心也在身體四周,所以就會對他所存在的環境有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就變成一種愛。

 

七歲換牙是頭部身發育的結束,也是另一階段的開始

如果頭部的身已經完全發展完,以太的建構力量就可以被釋放出去一部分做別的事。零到七歲時,我們常常講物質身出生了,可是以太體跟星芒體還沒出生,是什麼意思?雖然頭已經接近於完美,可是它還沒有完全長好,還在長牙,神經系統也還在長,所以以太體必須很努力的在身體裡工作,把物質身建構好!七歲換牙的概念是什麼?表示原來的牙齒背後已經有一套恆齒在準備,當它力量夠強時,就可以把乳牙推出去,乳牙掉了後面就有新牙長出來。這樣可以了解嗎?(煜:那要問:乳牙的作用是什麼?長乳牙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也就是既然之後會被推掉,那長出來的目的是?)可是現在有些人是另一種狀況,叫提早掉牙!沒有換牙喔,是掉牙!如果孩子的牙齒掉下來,你去摸他的牙齦,裡面硬硬的有東西,這叫換牙,也就是後面的恆齒把前面的乳牙推出去。但現在的小孩普遍是另一種狀況:因為太早讀寫算,把以太力都抽去用,造成長新牙的以太力不足,連原本牙齦咬住乳牙的以太力都不夠,所以就提早掉牙!去摸他的牙齦,裡面軟軟的沒東西,新牙還沒長出來,這就表示什麼?他的以太力不夠!以太力不夠當然不完全是太早讀寫算的關係,有可能是運動不良,也有可能是先天缺陷,或者是飲食習慣的問題:營養不良、健康不良,各種因素都有可能,但總之就是以太力不夠,就提早掉牙了!也就是後面的恆齒還沒有預備好,乳牙就掉了,這種狀況越來越多!所以Steiner這邊講的是理想狀況:到七歲時,乳牙不但已經全部長完,第二副牙也已經開始長,而且長得差不多了,這時以太力就會把原本的乳牙往外推,所以就換牙了!換牙時就進入新的狀況:原本建構身體的力量,也就是以太力,要做的事已經差不多都完成了,這時就可以把一部分的以太力釋放出去做別的事,什麼事?就是我們俗稱的學習能力,或者包括記憶。所以他這邊說:當我們看到人長出第二副牙齒時,就可以說他與世界的第一次交鋒到此結束。所謂的交鋒是什麼?就是你內在已經把生前所帶來的那些東西用盡了!簡單來講就是該用完的已經用完了,接下來就是一個新的階段!(煜:把生前帶來的用盡,如果是生前,應該不是物質吧?「生前所帶來的」是指什麼呢?)他說:人在這段期間從頭部開始,把原本在出生時還沒有完成的頭完成,所以七歲之前的小孩,長出來及掉下來的乳牙,其實都算是出生時帶來的配件,它跟教養、營養……幾乎都沒有關係,可是第二副牙就跟零到七歲的教養、營養狀況有關了,那些都是形塑它成形的因素!他說:第一副牙長完,然後到七歲要換牙時,我們人生的第一階段已經完成了。也就是說你出生時所帶來的東西包括配件,要完成的都已經在這個時候完成,接下來就進入到新的階段!到這邊為止O.K.嗎?知道發生什麼事喔?(書二四二頁第九行起:在人長出第二副牙齒的時候,即在他經歷了換牙階段的時候,這意味著在他發育中頭部發育已經真正走到了最後的終結,既然頭部也已經完全做為身出生了,於是它也在人的第一個七周歲的時候經歷自己最後的發育。它的終結在於自己所經歷的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將這個終結點設在換牙的時候。)

Q:那有的孩子是比較晚換牙,一直到小學五六年級才換完牙……

A:不是,換牙本來就是持續的事情啊,五六年級換完牙不算晚耶。

Q:一開始他可能二三年級才開始換……

A:那樣子就表示他的以太建構比較慢,所以牙齒才比較慢從裡面發出來,可是如果乳牙沒有提早掉,那就還好,不算特別壞。但如果他是三、四歲乳牙剛長完不久就掉了,新的牙齒到九、十歲才長出來,就表示什麼?他的以太力很弱,就是舊的牙齒hold不住,新的牙齒也長不出來,那才比較危險!如果到七歲多才換牙,那O.K.啊!沒有什麼太大問題!但提早掉,新的又長不出來,就是大問題!所以問題有分大跟小。但我也要講:現在的生長環境跟教養方式不盡理想,簡單來講就是沒有完美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沒有完美的環境!剛好六七歲時,小孩就換好牙而且換得很乾淨,現在來講沒有那麼容易。所以我們沒有要追求完美,有多少就做多少,最後成效會怎樣?不知道!因為沒有完美這件事,沒有完美的父母喔!有些父母壓力很大是因為他想成為完美的父母,教養出完美的小孩,這不存在喔,不要想這件事!所以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小孩,因為環境也不是完美的嘛!不要想太多喔,當小孩沒有很準時就掉牙或換牙,不要太緊張,那就只是個現象,我們從這個現象去找到可能在教養、營養、生活作息各方面,是不是有什麼還可以增進、改善的地方,把它當做一個指標去努力。也不要說喔~怎麼辦?小孩這麼早掉牙,是不是該死了,會變成智障什麼之類的,沒有那麼嚴重喔!所以不要因為小孩的發展跟書上講的時間速度好像不一樣,就覺得自己一定犯了什麼錯,或者小孩一定有什麼問題,沒有那麼嚴重啦!O.K.喔?只要知道它可能有幾種變形,不是一直都要照這樣!

 

教育就是要發展四肢跟部分胸,同時讓它們喚醒另一部分胸跟頭

接下來第二個部分就是胸。胸一出生,身質跟心質都已經展現出來了,所以只有剩下什麼?它的靈在做夢,身跟心都已經在身體裡,靈在外面做夢。所以他說:如果我們觀察一歲以前的小孩,就會發現胸或軀幹,相對於頭是更為清醒,也更有活力。他繼續說:如果我們沒有去區分,只是就人類整體來看而不分析的話,可能感覺上會有點混亂,不太能夠掌握住它。可是當你分別觀察頭跟胸時,就會發覺胸比頭更清醒一些。四肢又不一樣了,因為人在一生下來時,四肢的身心靈就已經連在一起,所以在四肢裡,小孩清醒的最早,一歲以前的小孩,其實手腳是很靈活的!(書二四三頁第二段第一行:在肢體群人那裡,情況又不同了。在那裡生命的第一瞬間在內部將靈、心、身聯繫在一起,它們相互貫穿。)好,相對來講,頭是身體已經長的好好的,可是它還沒有醒;四肢是已經醒了,但是還沒有長好。可以了解嗎?就是你的手腳還沒有長成,所以他說:你的手腳還沒有形塑完成。這是什麼狀況?頭的身已經完全長好了,頭的心已經差不多完成,但是還在做夢,頭的靈還在睡覺;四肢呢,它雖然非常清醒,可是還沒有長好。這就是頭跟四肢的兩極性:一個是已經幾乎都長好了,但是還在睡、還在做夢;另外一個是已經幾乎完全清醒了,可是還沒長好!所以過了第一個階段之後,接下來要做什麼?對四肢跟胸去形塑它,因為頭已經形塑完了,可以了解嗎?頭已經幾乎完成了,所以我們不用花力氣讓它再長!我們長什麼?胸跟四肢!那胸跟四肢的作用,就是要去喚醒頭,讓頭能夠醒來!(書二四三頁第二段第五行:這本來就是人的秘密: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頭部靈就已經非常非常塑形了,但是,頭部靈處於睡眠狀態。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頭部心(Kopfseele)也已經非常塑形了,但是它也只是在夢中。它們必須只能逐漸地甦醒。人作為肢體群人,當他出生的時候,雖然非常清醒,但是還沒有塑形,沒有長成。)他接著說:在這裡,我們就獲得了教育和教學的本質特徵!也就是說頭已經發展好了,而四肢跟部分胸還沒有發展好,所以我們是發展四肢跟部分胸,同時讓肢體群人和部分胸部人喚醒另一部分胸部人跟頭部人!為什麼?因為就小孩來講,他頭的心跟靈本來就已經長好了。(書二四四頁第三行:你們由此看到,兒童已經將甚多固有之物(etwasBetrachtliches)帶給了你們,他向你們帶來了他通過出生得到的完善的靈內以及比較完善的心內之物。而你們只是需要對他給你們帶來的那些不完善的靈和還更不完善的心加以塑形。)(煜:頭是身心靈塑形都完成,四肢則是身心靈塑形都還沒有完成,那胸呢?似乎是靈塑形完成,身心尚未塑形完成?「塑形」的意思是什麼?以物質來看塑形較容易,就是把他塑造成某一形狀,但靈跟心怎麼塑形?是捏塑成人形?或是劃定範圍?)

他繼續說:在教育上來講,其實不是那麼容易教小孩不會的東西。怎麼講?他說:如果我們比小孩的能力更強、力量更大,那可以把我們會的教給他,也就是教他原本不會的,這是一種可能性。可是,事實上不是這樣,為什麼?因為有些小孩其實比我們更聰明、比我們更有智慧,所以在小孩身上的教育,必須是一種什麼?啟發!並不是盡其可能的把會的教給小孩,只是把會的教給小孩,產生的效果是什麼?一代不如一代!如果我可以把九成功力教給學生,學生再把九成功力教給他的學生,零點九乘三次方、四次方、五次方、六次方……乘到十次方就已經趨近於零了!所以只是把會的盡可能地教給別人,而那個人只能吸收一部分,無法全部吸收的話,這樣的教育會造成什麼結果?文明的毀滅!不用幾代文明就毀滅了,根本就不可能繼續,可以了解嗎?所以Steiner說:教育不是這樣做的,教育是怎樣?如果要以能教不能,也就是你會然後教不會的人,如果只是在做這種知識或能力的傳遞,那就必須確保你比學生強。可是事實上大部分的小孩比我們更有天分,那如果是笨老師去教聰明的學生,不是很困難嗎?我們怎麼教他?Steiner說這一點也不是問題,為什麼?我們之前講過,胸是跟情感有關、四肢跟意志有關,所以教育要做的是什麼?用意志教育跟部分的情感教育,也就是透過四肢跟軀幹去引導小孩,這時軀幹跟四肢的力量,就可以幫助小孩的頭醒過來!接下來他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老師的角色就像什麼?鬧鐘!鬧鐘就是調了時間之後就可以把你叫醒!鬧鐘沒有比我們聰明,可是它能不能在正確的時間把我們叫醒?可以!某種程度而言,華德福老師的角色是什麼?其實就是個鬧鐘!所以你不一定要比學生聰明、有能力,也不一定要比學生有智慧,但是必須是一個精準的鬧鐘!那就可以怎樣?喚醒學生的內在天賦!學生如果比我們更有天賦、更有知識,那我們有沒有可能去教他?當然可以啊!沒有問題!因為我們就是鬧鐘,鬧鐘當然可以叫醒比它更聰明的人類!所以不用擔心學生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有天分、比我們有智慧。可是如果還是那種很傳統的概念:老師一定要比學生強、一定要有完美的知識,才能教學生不那麼完美的知識,這樣就會對老師有一種錯誤的期待,覺得華德福老師應該是一個全知全能的神,因為他要上所有的主課程,要帶手工、藝術、體育,所有東西都要教!然後就開始啊~你看這個老師不完美,他怎麼可能當神呢,那他還是個華德福老師嗎?就會對華德福老師諸多挑剔!這時華德福老師就可以說:ㄟ~等一下,我只是個鬧鐘啊!鬧鐘只要準時叫醒孩子就好,為什麼要比小孩有能力?要比小孩的知識更多?要比小孩有智慧?不用啊!所以我們要做的是用情感跟意志教育叫醒小孩的頭!Steiner說:這就是教育學最核心的部分!這樣有一點點感覺嗎?他繼續說:我們必須努力去做!為什麼?因為你的努力學習、備課、教學,其實就是什麼?情感教育!就是意志力的教育!當孩子在那邊叫苦連天時,你就可以跟他們說:喂~小孩,以前我也沒學過這種東西,是為了當華德福老師幫你們上課,才去備課學習,我辛辛苦苦花那麼多時間學這些,然後你跟我哀哀叫說很難不要學,那是怎樣?小孩就會有一種:ㄟ~對啊!老師也不是本科系的,但他這麼努力備課,學了這麼多來教我們,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學?這就是一種什麼?情感跟意志力的教育!所以我常常講課程進度、到底上了什麼內容,從來就不是最重要的!講白一點,如果你建立小孩的學習能力,未來他要去學什麼都可以啊!怎麼可能把全世界的知識都教他!特別是小學老師,到底要教小孩多難的東西,全世界的知識有那麼多,教的完嗎?如果我們可以認清Steiner所講的:重點是情感跟意志教育,這兩樣可以喚醒小孩的頭,喚醒他的頭之後,就可以具有學習能力,就可以把他天生帶來的天賦、知識、智慧給喚醒!那些是什麼?不是我們給他的喔,我們沒有給他任何知識跟智慧,那是他本來就帶來的。那有沒有忘記帶來的?也有!就是天賦比較差一點的,可是他會帶別的東西來!所以老師的目的從來就不是把他會的知識、技術教給小孩,要做的是意志力的鍛鍊、情感的培養!然後利用這個心,或者說利用軀幹的情感、四肢的意志去喚醒他的頭,要做的只是這件事而已!他說:如果我們這樣做的話,小孩未來可能比我們更強,但假如我們在教學時認為就是把會的教給他,那小孩能夠學到八成功力就偷笑了,這樣他會怎樣?永遠不會勝過我們!因為我們做的就只是把會的傳遞給他,他可以得到一部分,就只有這樣,他會的永遠比我們少!所以我們講:青出於藍勝於藍,只有搞清楚教育到底要怎麼做,才有可能發生!到這邊為止還好嗎?有跟上嗎?

 

小孩學講話就是在與大天使連結,並且鍛鍊意志力喚醒頭

接下來Steiner講:如果不是我們在教小孩,那到底是誰在教小孩?這件事就非常神祕!他說:在語言當中活躍著一種精靈,或者一種天才。祂是什麼?簡單來講就是大天使,語言當中所帶有的靈就是大天使,高我們一級的是天使,天使再高一級叫大天使,Steiner某些演講裡又把祂稱為「民族魂」!也就是祂帶有某一個民族、某一個地區國家的智慧!為什麼我講話你可以聽得懂,語言當中帶有什麼?語言其實不是完全由人創造,人只是它的載體,人運用語言互相溝通,可是語言的由來是什麼?是因為有一個集體的民族魂,而這個民族魂壟罩了所有用這種語言的人,當你會講話、會聽話,就是跟這位大天使產生連結!可以想像嗎?他繼續說:透過語言,我們可以學會非常非常多東西。這些大天使,也在周圍的環境中,存在於語言以外的地方,也就是不只是語言裡有這些靈、或天使、大天使在幫忙我們,所有的環境都有。接下來他說:如果我們思考怎麼去學習:在頭部方面,人是帶著睡著的靈跟做夢的心進入這個世界,剛來到這個世界時,如果要透過意志或情感去對嬰兒進行教育的話,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因為剛出生的小孩四肢還沒長好,連翻身爬行都不會,我們有辦法在這種狀況下,透過意志跟情感教育教會他任何東西嗎?不可能啊!可以了解這件事嗎? Steiner說:你不可能教他體操或優律司美,這是不可以的!在他還只會蹬腿、嘴巴最多只能嘟嘟嚷嚷時就對他進行藝術或音樂教育,也不可能!要記得《人學》這個演講是針對第一所華德福中小學的老師,在開學之前講的,所以他講的重點是:如果你是一個中小學老師,最重要的是透過情感跟意志教育去喚醒小孩的頭!這個前提條件沒有錯,可是現在Steiner稍微再往前講一點,也就是小孩剛出生時,情感教育:藝術、音樂,或是意志教育:做體操、運動、優律司美,這些都還沒有辦法進去!怎麼辦?Steiner說:要跟小孩講話!因為跟小孩講話時,就已經開始在刺激他,接收大天使的力量!所以現在語言學講:小小孩其實有語感可以培養,在五歲以前學的第一語言,完全不用學文法或背單字,很自然地就可以跟其他人溝通,為什麼?因為三歲甚至五歲以前的小孩,跟靈性還很接近,當他在這個語言環境中生活時,自然就能跟大天使取得某種聯繫,所以有些話沒跟他講過,也沒教他講,突然就會了,為什麼?因為那個環境形塑了他,大天使的力量幫助了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他需要講!講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什麼?意志力的展現!因為他做了某件事!所以小孩開始會用語言來表達他的意見、表達他要的東西,或他的想法、情感,就已經是一種意志力工作!這部分我就要講:現在很多小孩有什麼狀況?語言發展遲緩,怎麼來的?其實大部分的原因是什麼?家長服務太好!怎麼講?小孩為什麼需要語言?因為要跟外在世界溝通,可是在更高層世界、靈性世界裡,小孩其實是不用講話的,因為在那裡生活時,人可以跟其他靈魂心電感應,所以需不需要語言?嚴格來說並不需要,或者說不需要講話,一切盡在不言中,就是你用想的他就知道!所以心電感應是還沒有來物質世界之前稀鬆平常的事,每個靈魂都會。可是來到物質世界,因為已經穿上物質身的外衣,你想的別人讀不讀得到呢?大部分讀不到!所以有溝通的需求,就要開始去學什麼?講話!也就是要講話才能得到你要的東西,這就是一種什麼?意志力的鍛鍊!必須用意志力才能把話講出來!現在的狀況是什麼?父母的服務太好,小孩的眼神一看過去,那個東西就會自己飛過來,他就會有一種感覺:啊~原來在人間也是有心電感應的!所以有沒有學說話的動機?沒有!有沒有學說話的意志力?沒有!因為東西會自己飄過來。當然第一種可能是原來我用想的,東西就會自己飄過來;第二是原來媽媽也會心電感應,我只要想,她就可以感覺到我要什麼。大人常常喜歡猜小孩要什麼,然後把他服務得好好的,這就創造了一個語言遲緩的環境,因為他不需要表達就可以得到他要的東西,幹嘛要表達?你講意志力鍛鍊,他幹嘛要有意志力,用想的東西就會自己飄來。如果我們能夠讓小孩表達,咿咿啊啊講不清楚沒關係,至少用指的,用指的也是一種意志力,手要伸出來才能指,而不是等人家餵你。不是有個童話故事:有一戶人家女兒很懶惰,都不願意起來吃東西,爸爸就做了一個很大的麵包環掛在她脖子上,這樣就可以不用起床吃東西,結果半個月回來女兒餓死了,為什麼?因為她吃完前面的環,不會把後面的轉過來,有聽過這個故事嗎?我們要讓小孩了解:沒有想就有這件事,在物質世界就是要有意志力工作,要做才會有!所以食物也不是會自動飄過來給你吃,要自己伸手去拿、去抓……再回到語言,怎樣去創造一個好環境讓孩子用意志力表達,大人在引導時就要很有技巧,比如他對著媽媽喊爸爸,這時你就不一定要急著回應,要跟他講:我是媽媽喔,爸爸去上班,爸爸不在,你叫爸爸,爸爸聽不到,你要叫媽媽。他如果可以知道你在幹嘛,聽到你講媽媽、媽媽,他就會模仿媽媽,你就:喔~媽媽知道了,媽媽現在問:你要幹嘛,有什麼事情?他就可以開始分辨:喔~原來我叫媽媽,這個會理我,但是我叫爸爸,她就不會理我,我叫爸爸是另外一個會理我,開始對這個世界產生一種認知,然後有意志力。可是如果叫媽媽你回應,叫爸爸你也回應,那就分不清楚到底誰是誰,認知跟學習就沒有辦法link起來,可以了解這個概念嗎?所以當他比著那個東西,你就可以問他:你要衛生紙嗎?要衛生紙就要講衛生紙,我才會給你!他就一直指,然後發現如果不講衛生紙,衛生紙就不會出現,這時就必須學會這個東西叫衛生紙。再稍微大一點,到一歲已經不是講單詞的時候,你就要跟他講:你要媽媽幫你拿衛生紙的時候,要有禮貌,所以你要講:媽媽請給我衛生紙,我才會拿給你,不然你就自己過去拿。這時他就必須發出自己的意志力,爬著爬著爬過去拿他要的東西。這就是意志力的鍛鍊!所以說話本身也是一種意志力鍛鍊,如果沒有意志力,連講話的力量都出不來。現在為什麼語言遲緩的小孩那麼多?因為大家都在托嬰中心,都在保母家,保母跟托嬰中心最害怕什麼?小孩客訴你!所以服務一定要非常好,就像僕人、傭人一樣,一切都把你服侍地好好的,還沒有講之前就幫你做好,這樣你就不會客訴我。可是結果就是什麼?小孩的意志力被摧毀了!因為他攤在那邊看電視,時候到了點心就會飛過來,自己不想拿還會有人餵你,然後睡午覺起來吃午餐、點心、看電視,一天就混過去了!托嬰中心如果是這種狀態,小孩怎麼發展出意志力?沒有意志力是正常的!語言遲緩是正常的!只有人家跟他講,他沒有去表達,所以他的語言發展一定會遲緩啊!因為他沒有動力、意志力去做這件事!如果不在托嬰中心,在家裡也是這樣帶小孩,那一樣語言遲緩啊!因為服務太好了!現在都是雙薪家庭,小孩都放托嬰中心或阿公阿嬤家,阿公阿嬤又基於對子孫的虧欠,為什麼?因為年輕時都很忙,沒空好好照顧兒子女兒,現在孫子來了,服務就要好一點,所以阿公阿嬤的服務可能比托嬰中心還要高一級,托嬰中心如果是四星級,阿公阿嬤家可能就是五星級飯店,一切服務得非常好,所有東西都不用你動手動口,自己就飛來了,當然意志力就沒有了!學說話的動機都沒有,因為都不用講話,阿公阿嬤都幫你做好了!可以了解這個困境嗎?隔代教養有時並不是教養觀念的世代落差,而是太寵了!那就會出問題!所以我們還沒有辦法教小孩任何東西,還沒有辦法用情感跟意志教育進入頭,把睡眠的靈叫醒時,語言之靈,也就是大天使,已經開始在工作了!我們跟小孩講話,期待他用語言表達他要的意志,也就是我要吃、我不要、或者我要什麼……小孩一開始的大哭當然也是一種意志力的展現,但是就比較弱一點,因為沒有很清晰的表達,大哭到底是肚子餓還是肚子痛還是尿布不舒服,不知道啊,所以要用講的,當你很努力地去引導、鼓勵小孩說話時,其實已經是一種意志力的練習!現代小孩為什麼意志力薄弱?因為連一開始說話,也就是還沒有其他方法讓他學習時,意志力可以透過學習語言的過程,把頭慢慢喚醒的機會都沒有!可以了解嗎?所以語言之靈是很重要的!假如我們沒有讓小孩講話,沒有讓小孩學習用語言互動、表達他自己,那他就不會成長的很好,頭就不太能夠醒來!

 

母乳具有喚醒嬰兒頭的靈的作用

如果再往前推,還沒有學講話之前呢?有什麼會教小孩?Steiner說:有!就是母奶!為什麼?因為乳汁雖然是長在人的軀幹上,但事實上它的力量是來自肢體群,也就是從四肢誕生出來,再從手接進來,所以某種程度而言,它裡面也含有一種意志力!簡單來講那種意志力具有喚醒睡眠中的靈的作用。所以媽媽的母奶,承載著她的靈,具有將兒童內在的靈喚醒的作用。(煜:前面是說小孩的心跟靈都還在外面,所以喝進去的母乳也能對外面的靈發生作用?)

Steiner前面講的是倒敘法,如果我們依照時間順序來看的話:小孩一出生,喚醒孩子頭的靈的工作是什麼?喝奶!奶本身就是喚醒小孩靈的產品,跟意志力有關;再大一點點,開始透過講話去學習;等他再長大一些,才開始產生模仿的力量;進入學校,老師才開始用情感跟意志力的教育喚醒他的頭。可以了解嗎?剛剛Steiner是把順序倒過來,因為面對的是學校老師,所以就先講意志跟情感教育,像鬧鐘一樣把小孩的頭叫醒;再來講模仿,再來才是語言,最後講乳汁。如果我們照時間順序:一出生,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誰?母乳!以意志力為基礎的母奶,本身就有喚醒小孩內在靈的任務。之後進入語言,語言之後小孩開始身體或動作的模仿,接下來才進到小學,開始用情感跟意志教育去喚醒他的頭!這樣開始有一點點感覺嗎?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講到知識教育,因為那些在這個階段還不重要,真正的知識教育是到高中以後,要跟這個世界產生一種新的連結時,才開始進入,這個階段還不需要。

 

母乳喝越久,跟家庭家族的關係就越緊密

母奶這個部分很有趣,但是要補充:母奶喝越多越久越好嗎?Steiner在另一個演講集有講:乳汁是地球對於靈性個體來到這裡的一盤開胃菜,或者迎賓酒,也就是先給你餐前酒喝,但後面還有大餐,所以不是餐前酒喝到飽喔!他認為:當小孩可以開始吃副食品時,就可以選擇斷奶,不是喝越久越好。如果小孩已經會站起來,會講出「我」,那就不要再給他喝母奶了。所以一般我們會講,人智醫學建議媽媽餵母奶大概到一歲以前就要斷奶,因為小孩需要透過其他練習,像消化系統也是需要練習,也是需要意志力的,如果你一直讓他喝母奶,母奶的營養又很充足,他就不用練習吃其他東西,就會怎樣?消化系統會弱化,不一定身體會更健康,反而不健康。現在台灣有一些我們稱之為母乳基本教義派,只要小孩一生病,就說妳是不是沒餵母乳、是不是太早斷奶、是不是小孩抗體不夠……劈哩啪啦一大堆,好像媽媽沒有餵母乳就應該下十八層地獄。這就不用理,為什麼?母乳喝太長,一個是消化系統會弱化,第二個重點是什麼?Steiner講過,母乳跟靈是很有關係的,如果小孩母乳喝的越長,就會跟這個家庭、家族的靈有越緊密的關係,我們俗稱叫家族業力,也就是他會跟家族業力越有關係。Steiner說:如果我們要培養一個未來自由獨立的人,就不能讓他喝太長母乳,因為他會被這個家庭家族的業力綁住,沒有辦法成為一個自由的人!這也是東方社會的另一個問題,因為東方社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子孫存在的意義叫「光耀門楣」,所以你的人生不是你自己的,是建立在家族意義之上,你只是家族的工具,本身沒有意義跟目的。如果生在這種很強調傳統家族性的文化環境裡,再加上喝了很久的母乳,那只會成為什麼?家族業力的附庸,很難超脫家族業力的格局去創造他自己的生命意義!這件事在人智學、在華德福教育其實是不被鼓勵的。當然這就牽涉到你要什麼?如果爸爸、媽媽希望養兒防老,一輩子小孩都不要出去開創自己的事業,每天都留在家裡,如果是這樣期待的話,母乳可以一直餵到七歲都沒關係,只要有奶就繼續餵,那他一輩子就不會離開你。這樣可以了解嗎?他對家庭就有一種沒辦法割捨、沒辦法……就是一種強烈的依賴,他無法離開,沒有辦法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變成家庭家族的附屬品。如果我們希望這樣的話,可以用這種方法綁住小孩,就是太愛他了,不希望他離開,母乳就讓他喝到七、八歲。以前不都是這樣嗎?古代東方就是你怎樣都逃不出家族的手掌心,媽媽沒有奶了,奶媽就繼續餵你,像《紅樓夢》那種大觀園,甚至到了青春期還會去討母奶來喝,那就是什麼?家族業力的展現啊,所以才會是那樣的社會!可以了解喔?如果不希望小孩一輩子吃定我們、依賴我們,都不出去外面工作之類的,母奶還是不要餵那麼久。如果我們要的是一個獨立自主的靈魂,就不能用長時間的母乳影響他的心智、綁住他的業力!這樣知道喔,母乳頂多到一歲,不要傻傻的一直喝到六、七、八歲,喝到國小還在喝!

Q:老師,如果小孩子沒有喝過母乳,他跟家族之間會不會比較疏離?

A:會啊!所以你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我不知道你們自己的經驗,像我爸爸那一輩,我的阿嬤是生了一打,十二個,有一些出生離的比較近的就喝不到母乳,因為懷孕時母乳會停掉,所以有些就沒有喝到,隔的比較遠的就喝比較多。然後就發現一件事:我那些姑姑、伯伯,母乳喝的多的就住在台灣,喝的少的就移民出去。用自己家族去分析就發覺:對啊!母乳喝很多的就住的離家近,跟爺爺奶奶很常往來;母乳喝的少的就移民不在台灣。所以你們回去研究自己的家族歷史,探聽一下:誰是沒有喝母乳都喝牛奶長大的;誰是母乳喝到比較大的,再去比較他們跟家族之間的關係,就會發現一些有趣的連結!這個要各自去體會!

Q:喝一年會不會太親?

A:一年就是適當的時間,但是超過一年以上,就會跟家族強烈的綁在一起。你剛剛講如果都沒有喝,那跟家族的緣分可能就比較淡薄,他跟家族的往來就會比較少。之前有人問如果希望小孩繼承家族企業,我就說喝到六歲嘛,喝到上小學都還每天親餵母乳,那就有可能回來繼承家族企業,因為他跑不掉,被綁住了!這樣可以了解嗎?這也沒有什麼好或壞,看你怎麼用,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只是我們一般人不是這樣,聽說餵母乳很好,小孩生病喝母乳抗體會增加,就傻傻的一直餵,餵到三、四歲還在餵,造成什麼效果不知道啊。這件事其實有點複雜,以台灣來講,還是蠻多家長期待養兒防老,希望小孩不要離開身邊,那她餵母乳餵的長當然也就得到她要的,這也沒有什麼不好。可以了解嗎?大概知道喔,跟家族之間的關係親近、不親近,某種程度而言,當然不是百分之百,大概會跟餵母乳的長短有關。

O.K.有沒有什麼問題?前半段?沒有問題的話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繼續後半段。

 

先書寫再閱讀,並將書寫和閱讀以藝術方式教給兒童

上半段有沒有什麼問題?O.K.喔!Steiner講的很重要的概念是:其實孩子已經自己有他的靈性,他的頭已經帶著該學會的東西來,對我們來講是把他本來不在頭裡的東西喚醒,也就是讓祂進入,不是另外加東西進去頭裡。這是針對靈的部分,他原本帶來的。Steiner接下來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有一些只在物質世界形成,比如文化裡約定成俗的東西,在靈的世界是不會有的,像書寫跟閱讀,這些能力並不是孩子天生帶來的。他說:靈性世界的個體,既不書寫也不閱讀,祂們不讀書也不用筆寫字,但是祂們可以講話。書寫跟閱讀,也就是文字裡面,其實是文化的建構。他繼續說:書寫跟閱讀,如果是透過頭教給小孩,其實沒有很好,因為會干擾靈本來有的,最好是透過什麼?肢體跟胸教給小孩!那什麼叫透過肢體跟胸呢?簡單來講要讓小孩學會書寫時,華德福教育有一個基本原則叫先書寫才閱讀,也就是在還不能讀懂它時,應該先畫它,先書寫才閱讀,因為先閱讀再書寫就是直接從頭進去,那就會干擾頭的靈,所以是先書寫,而不是先閱讀。他說:如果兒童已經七歲了,已經開始模仿大人,這時我們用約定成俗的方式去教他書寫跟閱讀,就會對頭的靈造成傷害(煜:為什麼會對頭的靈造成傷害?是因為靈還不夠清醒?還不夠清醒的狀態下就開始使用,會造成硬化?像後面所說的?)我們必須透過藝術的方式,也就是畫畫、音樂,先用肢體群跟胸,也就是軀幹,間接的影響頭,所以讓小孩先繪畫,比如華德福學校會先畫形線畫,畫完形線畫之後,從形線畫當中影響而且發展出字母的形式,讓他對這些東西產生感受,接下來才開始書寫,書寫之後,才進入閱讀。可以了解這個順序嗎?當然有一些細節是在《實用教學指引》裡再去談怎樣去設計課程,但原則上應該是先書寫才閱讀,書寫之前則是用藝術的形式引導。如果從文話史的角度來看,所有文字的開端,都是模仿外在自然界的圖畫,也就是象形文字,從象形文字才發展出所謂的抽象字母或抽象文字,再進入到閱讀。所以這個部分不是從靈性世界來的,是人在物質世界,因為文化上的約定成俗而創造出來的,可以了解嗎?(煜:這篇「最好的語言啟蒙在餐桌上」可以參考,科學研究大腦有語言中心,卻沒有閱讀中心,我認為印證了語言與靈性有關,閱讀與文化有關!文中也強調父母跟小孩講話的重要!)

 

上課的內容跟孩子的生長發育有關

Steiner接著說:當你們在教育孩子給他講課時,必須了解上課的內容跟孩子的生長發育是有關的!簡單來講,兒童在小學階段會怎樣生長,跟你怎樣教他有關:如果你讓孩子很快地進入到抽象的東西、太多的思考,孩子就會快速的抽高!因為那是什麼?我們之前講在心的作用裡,思考是一種離斥感,離斥感是什麼?死亡跟硬化的力量!所以如果小孩突然抽高的話,表示什麼?你在教學上太過於抽象、太過於頭腦了!如果小孩都沒有長高,長成什麼?圓頭小矮人!小孩的頭比較圓,但會在生長過程中慢慢拉長,所以如果小孩沒有足夠的硬化力量,就會變成圓頭小矮人,頭圓圓的也長不高。他說:在小學階段,突然抽高跟圓頭小矮人其實都不健康,而是要循序漸進地慢慢長高。所以一定要做什麼?記錄!一定要做身高體重紀錄,然後用記錄去看經過一年的教學,小孩有沒有長高、長多快、有沒有突然抽高的現象,還是很平緩的長高,至少在青春期發動前,應該是平緩地長高!如果是很快速的長高,那就表示他的思考跟離斥感太多了,可能就是生活上遇到挫折、情感上遇到困難,或是給他太多知識性的東西,就會突然拉高,過多地要求記憶跟背誦,小孩就會突然猛烈地長高!但如果太少的思考跟太過夢幻,小孩就會特別長不高!兩種狀況我們都要避免!可以了解嗎?Steiner並沒有說小孩不能醒,並沒有說小孩不能長高喔!而是要和緩的、循序漸進的長高!現代的小孩普遍比我們以前高,為什麼?因為現在的環境更物質化、更強調思考,背誦的東西更多!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我自己是非常深刻:小學四年級上完之後,五年級就重新分班,以前小學都這樣,我就有一個印象:班上前三名就是最高的那三個,為什麼?超級會背書!四、五年級長得很高的那幾個,功課特別好;圓頭小矮人很少功課好的,為什麼?不會背書啊!強調記憶背誦的話他就沒什麼長高!當然青春期之後是另外一個狀況:青春期本來就是要跟世界建立一種新的關係,要開始發展思考,所以離斥感會比較多,在那個狀況下小孩就會猛烈的長高,這是可以接受的,並沒有不好。可是如果發生在小學階段就沒有很好,就要調整,所以Steiner說我們要看記錄:如果發現小孩一直在某個身高,圓頭小矮人也沒長高,那就應該要增加一些抽象跟背誦的內容,讓他能夠適度的硬化跟長高;但如果孩子已經猛烈的長高,那我們應該增加一些更具體的意志力工作、更多的想像力內容,而不是強調記憶,這樣猛烈地長高就會被延緩下來,就不會快速的硬化。這其實很有趣,如果照Steiner的說法,要小孩長高不是要去運動,因為運動是意志力工作,所以猛烈的運動並不會使小孩猛烈的長高,而是猛烈的背書才會使他突然的抽高!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如果父母只是要小孩快速地長高,那就不要來讀華德福學校,應該去一般的體制內學校努力地背書,才會猛烈地長高!大家可以觀察:比如參加一些活動,華德福學校的學生跟一般學校相比,國小階段大概都差一顆頭、幾乎都比較矮,父母就很緊張:怎麼辦?我們的小孩都長不高,是不是生長板有問題……講一大堆,我就說:沒有!我們的小孩比較沒有那麼快速的硬化,他們比較有靈性。家長就會:喔~原來是這樣,鬆一口氣喔。如果你跟他們講:華德福小孩就是比較矮。他就會問:那是不是華德福小孩有什麼問題?營養不良嗎?還是什麼怎樣怎樣,生長有什麼問題嗎?沒有啊,到青春期之後就會長高,因為那時如果思考真的有長起來,他就會猛烈的抽高!那是O.K.的,思考跟離斥感硬化的力量一起,到青春期之後再長高是非常好的。而且你會發現一件事,不知道你們以前怎麼樣,我的經驗是:國小就開始猛烈長高的同學,到國高中就不太再長了,反而是小學、國中比較矮的,到高中才開始長高的那些同學,後來都長得特別高。可以了解嗎?就是先長的可能長到比如說女生,國小三年級就開始發育長到一百五,後來就一百五:國小六年級一百五,到了高中還是一百五,上大學還是一百五。可是有些到國小六年級才一百三、一百四的女生,到高中就猛烈地長到一百六、一百七。所以晚一點長高不是壞事,終究是會長高的,只是什麼時候讓他進入長高的狀況!Steiner講的是平衡,他並沒有說要把小孩養成圓頭小矮人,那不是他的目的,但是猛烈的長高其實就是太多的記憶跟背誦,那也不O.K.,而是要取其中道,這樣可以了解喔。我們這個時代就沒有辦法,因為背誦的東西實在太多、外在的環境太物質化了,所以小孩的硬化力量普遍多很多,現在的生長曲線跟以前不一樣,小孩三四年級就開始在長高了!

Q:老師以前我們班上讀書讀最好的是最矮的,那是……

A:也有可能,但那是背誦能力的差別,記憶的越多身高就越高,當然還是有遺傳或其他因素的影響,但大部分來講是這樣,我們講的是小學階段喔。

這樣大概有一個方向嗎?Steiner說每年我們都要回頭去檢討,調整想像力跟記憶之間的平衡,防止他往兩端發展,要把他拉在比較中間。

Q:那跟體重有關係嗎?

A:體重比較沒有。因為體重真的就是……當然必須這樣講,體重某一些部分也跟學習的狀況有關,但是沒有那麼多,身高是比較明顯的。

 

老師長時間的陪伴,才能了解孩子

所以Steiner說:因此你們看,由一個教師陪伴學生度過他在校所有的學年,這也是如此的重要!如果每年都給學生換一個新老師,其實是不好的,因為老師不了解學生的狀況,就沒有辦法在教學上連續,也沒有辦法做一些調整;如果長時間讓同一個老師陪伴同一群孩子成長的話,他就會對這些孩子有印象,也知道這些孩子是什麼狀況,那就可以了解這些孩子,給予他們適當的教育。這樣就有一種傳說:華德福學校的一到八年級都是同一個老師教的!ㄜ~這是傳說不是真的喔,因為你想想:老師要帶著這些學生八年,一個人八年都不換工作,在外面職場容易嗎?也沒有很容易啊!華德福老師又是一份那麼累的工作,中間累了想休息、身體壞掉、或者跟同事吵架、跟家長吵架決定要離職,或被小孩氣到必須回家靜養一段時間……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所以同一個老師能夠一到八年級都帶同一班,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只能說:華德福學校是希望一個老師盡量能夠長時間陪伴同一群孩子,可是導師是不是一定要帶一到八年級,那是一種理想,現實並不是這樣喔,能夠一到八年級都同一個老師帶的狀況非常少。比如說台灣好了,如果是公立學校,國小教師證跟國中教師證就不一樣啊,所以帶到六年級就得把班級交出來。另外像宜蘭慈心,他們後來發現五、六年級跟一到四年級的狀況很不一樣,有些適合在低年級的導師,帶到五、六年級就陣亡了,帶不下去了,所以現在都是五年級或六年級就會換導師,這已經成為他們學校的常態:一到四年級一個老師;五、六年級一個老師;然後七到九年級再一個老師,大概像這樣分三段。高中又有高中的老師,又不一樣。所以一到八年級都是同一個老師帶純屬幻想喔,不要相信,沒有這種東西,江湖謠傳的!真實有達成過的並不多,所以不要想太多,O.K.

 

小孩成長過程的各階段需有不同的教學設計

所以簡單來講:過度幻想、過度不醒的小孩,必須給他多一點記憶跟背誦,讓他能收攝回來長高;長太快的小孩,要讓他多一些藝術性跟想像力,才不會一直快速的長高,但裡面沒東西。在華德福教育裡面,這兩種其實是相反的,也就是記憶力跟想像力是不同的力量,人在使用這兩種力量時也是不一樣的架構跟概念:記憶力比較屬於離斥感;想像力比較屬於融合感,兩個是不同方向!(煜:第二講:離斥感朝向過去;融合感朝向未來。)

最後Steiner講:最早從喝奶開始,接下來語言之靈教他,再接下來模仿教他,換牙之後才由老師接手,開始用藝術跟意志力,也就是用情感跟意志教育去幫助小孩。當小孩進入到七或八年級時,就開始有新的轉變,因為他會開始想要自己做決定,開始發展出對物質世界的判斷力,這時就是思考要萌芽了,所以七、八年級在華德福學校通常稱為前青春期,跟九到十二年級的青春期又不一樣。進入前青春期開始有一種自主意識進來,打算自己做決定,情感也成熟到一個階段,開始展現個別、單獨的人格特質,這時的教學設計就必須跟前面不一樣了。簡單來講華德福教育在國小階段,Steiner把它分成三段來談:一到三年級一段;四、五、六年級一段;七、八年級一段。再往下是什麼?九到十二年級又是另外一段,分成幾段不同的方式跟策略。有些老師可以帶一到三年級,可是四年級可能就帶不上去了;有些可能可以帶一到六年級,可是七、八年級就沒辦法帶;或者有些老師可以帶一到八年級,可是九年級以上就沒辦法帶,每一個老師都有他的特定限制,所以也不是一路帶到底就一定比較好,像有些老師是一到六年級很O.K.,可是七年級之後,學生自行判斷、自我意識出來時,師生之間可能就會發生非常強烈的衝突,那這個老師繼續帶下去好不好?ㄟ~有時反而不好!因為你必須改變,孩子改變了,大人也要改變,如果大人沒辦法改變,繼續帶下去也許不見得對小孩好。所以是不是一個老師撐到底就一定是最理想的,也不是,要看實際的狀況去調整。

 

總結:了解人來到世界,頭胸四肢跟身心靈的關係,以及如何發展及教育

有沒有發現在第十一講,Steiner講的是:讓我們了解人來到世界,頭胸四肢跟身心靈的關係,以及如何發展及教育!小學階段是如何透過意志跟情感教育去喚醒孩子的頭,這是最重要的!往前推到學前教育就是模仿;再往前推是什麼?語言之靈;剛出生呢?喝母奶!這些就是孩子的意志力以及學習的基礎。這樣子有一點感覺嗎?關鍵就是:如果我們以為自己比學生聰明、有智慧,而把會的硬塞進小孩的腦袋裡,那只會對他們的頭腦跟靈性產生傷害;但如果是用意志跟情感的方式,讓他的軀幹跟四肢去喚醒自己的頭,他就會保持這一生已經帶來的力量,而且可能比我們更聰明、更有智慧!這就是一般人在看華德福教育時,看不懂的地方!他說你們為什麼不教小孩什麼什麼東西呢?我們就會說:那也不是我們教他就會啊,重點是如果我們這樣教,會傷害他的頭、傷害到他的靈的話,為什麼還要這樣教?像先書寫再閱讀這件事,就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他覺得你怎麼叫小孩去寫不理解的東西,不是應該先理解再寫嗎?可是在華德福教育裡不會讓他先理解,我們就是讓他抄,你在抄什麼?不知道!畫就對了!有人就說你們是愚民政策嗎,為什麼不跟小孩解釋清楚是什麼,可是我們就是這樣教啊,因為這樣才是對小孩的頭最好的方式、對他的靈傷害最少的方式。我們曾經遇過家長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麼小孩英文歌會唱,可是他不會翻譯?也不會背單字?他全部都會唱啊,可是為什麼不知道單字的意思?為什麼不會翻譯成中文?我們說:因為它就是個語言啊,語言是從靈性世界來的,所以在那個語言的氛圍裡,孩子就模仿它的語調,就有那個語感,可是對他的理性能力來講,還不足以翻譯它嘛!或者你可以說,孩子唱英文兒歌時,是用英文的腦袋在理解它,所以根本不會知道它的中文意思,你不用讓他知道意思啊,不用讓他知道翻譯,可是他可以感受到意思是什麼,這樣就好了!小孩要能夠把兩種語言進行翻譯、比對,可能要到五、六年級以後才有辦法做,那時才可以開始教文法。一、二、三年級就是語感跟韻律,當然有些也會在三年級開始進入書寫,因為先書寫才閱讀,所以三年級開始形線畫,開始寫英文字之類的,四年級才開始進入英語的短文或詩的閱讀。三年級可能會有大量的書寫,一篇英文詩或英文歌,他就抄抄抄,然後也會唸,可是什麼意思,他不知道,這就是華德福的教學特色,就是這樣教!所以就引起很多誤解:華德福學校都沒在教英文,因為他們不背單字,也不會翻譯!他們認為只有會翻譯、知道單字的中文意思,才叫會英文,因為那是可量化嘛,我一天讓小孩背五個單字,然後他會把英文翻成中文,或者講一個中文他會把它翻成英文,這樣就叫會英文。但華德福小孩就是每天在唱英文歌啊,可以了解嗎?這就有點困難,甚至華德教育有時用英文上課,比如英文課用英文上課,我們讓小孩知道這個英文是什麼意思,是用實際的,比如我們跟小孩講stand up,就會示範站起來,所以小孩聽到這個指令就知道他的意志要做什麼,可是你要他翻成中文可能就要想一下ㄟ~stand up是什麼?我不知道耶!但他聽到stand up就會站起來!小孩其實是很聰明的,他的身體會跟語言產生關係,可是你要他腦袋去理解,然後翻譯成中文,對他來講就有點難。這樣可以了解差別喔!所以先書寫才進入到閱讀,書寫之前是以藝術的形式教小孩,而大量書寫的意義就是意志力工作,透過畫畫的情感跟書寫的意志力,讓文字能夠進去他內在,而不是直接進入頭,是利用意志跟情感工作去喚醒他的頭,不是把東西直接塞進頭!這就是華德福教學的教育哲學或教育理念,所設計出來的方法!跟現在大部分學校不一樣,他們一定是先翻譯、背單字,了解了之後背誦,然後考試,就這樣,那你就會英文了!中文也是一樣,都用這種方式。可是華德福就會花非常多時間唱歌啦、講故事啦,讓它跟孩子有藝術性、情感的連結,回去就寫大量的生字練習本,可是在寫什麼?不知道!一般人覺得是很詭異的教學法,但是華德福就是這樣。如果家長不了解,就會有很多抱怨,為什麼小孩不會翻譯、不會背單字?這件事就會造成一些ㄣ~不一樣的觀點。好,有沒有什麼問題?

Q:請問老師,關於背誦這件事,像有一些孩子在讀經,讀久了他就自然記起來,不是硬著背,那這樣也會影響孩子嗎?

A:你要知道外觀上很像的東西,它的本質是不一樣的,如果你讓他唸的是一篇有韻律感的內容,對他來講,就不是直接進入頭腦,也就是不是背,而是什麼?是意志力工作,因為是一直唸一直唸,唸到後來朗朗上口,就不是所謂的背,外觀上好像一樣,可是工作的地方不一樣!背是什麼?背是純粹用思考跟頭腦,想辦法把內容記起來,然後能夠重現。可是意志力工作沒有叫你背喔,只是每天都帶你唸晨詩,每天晨詩都念一遍,唸到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你就會唸了,那其實不是背!

Q:那讀經呢?

A:讀經就要看讀的狀況,原則上來講,如果是閱讀的讀經,就是利用頭腦,閱讀就是:這些字叫「兒童研討」,你就讓他手指著字去念,那就是利用頭腦,對小孩其實不好!好的方式是直接讓他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沒有文字在他前面,就只有音聲跟韻律,這就對小孩好!先用韻律、歌謠的方式進入內在,然後再來抄寫,先書寫才閱讀!就是他可能寫了很久之後才知道說喔~原來寫的東西是什麼意思,那無所謂,先寫就對了!每個家長能夠接受的程度不一樣,你叫我小孩回來寫,可是問他是什麼意思,他都說不知道,那他為什麼要寫?很多家長是走理性路線,認為什麼東西都要解釋清楚,可是對於小孩來講,我們並不是針對他頭腦工作,所以幹嘛告訴他為什麼,就是意志力工作啊!沒有為什麼,做就對了!很多家長都沒辦法接受,這很正常,因為跟他的經驗不符嘛,他的經驗就是我一定要知道為什麼才去做,可是對小孩來講不是這樣,不知道為什麼也可以做得很開心啊!這樣可以了解教育哲學的差異嗎?把東西直接塞進腦袋,可不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可是那會傷害小孩!所以必須先書寫再閱讀,先用藝術的方式帶領他書寫,這樣可以讓書寫跟閱讀的文化現象,很自然地進入孩子的內在,又不會傷害他的靈性!這就要看大家的選擇是什麼,你直接把單字跟形狀塞進小孩的腦袋裡,一定比較快,識字量一定很快速的增加,這沒有問題,會達到這個效果,可是也傷害了孩子的情感跟思考!你選擇什麼就得到什麼,所以也沒有說不對,而是你選擇什麼?我剛剛講如果你只要讓小孩長高的話,那就要他多多去背書、多多去考試,就會快快長高!本來就是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教育哲學不一樣時,就要看父母選擇的到底是什麼!這是很核心的!如果要的就是小孩快快長高,那很多的背誦跟記憶就變成必要的手段;如果沒有要這個,當然也就不一定要這樣做。還有什麼問題?

Q:老師請問一下,如果要學英文的話……

A:第二外語就不一樣了,因為學外語跟學本國語言,一開始的時候學,還有小時候就學跟長大之後才學是不一樣的,因為結構已經不同。簡單來講四歲以前學,都不叫外語,因為本來就跟大天使混得很熟,所以要會任何語言的語感,只要跟大天使混熟,自然就有了,沒有學過的單字,也知道它是什麼意思都會用,四歲以前的小孩本來就有這種天賦!問題是什麼?如果四歲以前讓他在一個多語言環境,其實也會造成某種的混亂,因為這種語法跟那種語法就會混在一起,可以了解嗎?他的語法跟單字就會混在一起。現在的趨勢是這樣,你會發現一些比如外國留學回來的人,他會英文夾雜中文、中文夾雜英文,那就是屬於語言混雜的狀況,也不是說不行,語言本來就是拿來溝通,聽得懂就好,但總是怪怪的。所以在華德福學校,我們也不會很強調學外語要用很知識型的方式,因為在小學四年級以前其實沒有必要,比如說華德福幼兒園,用很寬廣的角度來講,其實是多語言教學,晨圈的時候又唱台語歌、又唱日文歌、又唱英語歌、又唱華語歌,有時候還加上原住民的歌,通通都唱,要叫它多語言教學嗎?不是!那是什麼?藝術教育!其實是讓孩子體驗各種不同的文化、各種不同的心魂、各種不同的音調、音律,所呈現出來的音樂性!不論什麼語言,小孩都會唱啊,就算是拉丁語也好、原住民語也好,小孩照樣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可是他唱得很開心,可以了解嗎?那就是意志力工作,就是藝術工作!就不是進入頭腦!也許要等到很大了,才突然說ㄟ~我小時候唱的童謠原來是這個意思啊,那時根本不知道它有意思,就是會唱而已!可以了解嗎?就是無形之中幫你跟大天使建立了一種連結!也許在那個年紀還沒辦法理解,這是另外一件事!大人學語言當然就是以第一語言為理解的基礎,然後進入外語,就是第二語言,必須要怎樣?要背單字、要有文法,這是成人學外語必要的東西,沒有辦法像小孩那樣,純粹使用一種ㄣ~我們講的比較玄一點,叫純粹以通靈的方式就學會了,沒辦法!小孩可以,大人沒辦法,大人的靈性已經閉塞,我們頭的靈已經全部醒來了,小孩的靈還在外面晃,他的靈跟大天使都是好朋友啊,所以很自然地可以吸收模仿外界環境的語言,我們的靈已經回來了,已經清醒了,所以就沒有辦法用通靈的方式自然學會語言!這樣可以了解不一樣嗎?大人就得苦幹實幹的學喔!當然還是老話一句:語言就是一個工具,重點就是要用,你沒有機會講,說的能力一定比較差;沒有機會聽,聽力就一定比較差,因為它就是用,能力才會慢慢成熟。有沒有語言環境跟有沒有常用,就是能不能學好的核心因素,沒有其他更厲害的方法,因為語言就是跟外在世界溝通的工具。另外一個方法是什麼?就到那個環境去,有人說不會英文怎麼辦?就把你一個人丟到講英語的環境,為了活下去、為了要買東西、為了要什麼,就得想辦法搞清楚人家在幹嘛,你的英文就會突飛猛進。所以語言也不要把它想的太玄妙,其實也就是一個溝通工具!O.K.!好,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我們就剩三次,超開心,要上完了!沒有問題的話我們今天就到這邊!

 

以上就是「《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導讀」第十二堂課(第十一講)筆記整理。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

《人學》導讀上課筆記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上課筆記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上課筆記

《奧秘科學大綱》導讀上課筆記

【人學導讀】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