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553.JPG

【上課筆記】

第八講其實是在提醒我們,

要讓一個孩子成長,

不是只有知識成長,

或他記得的東西變多而已,

而是有沒有辦法讓他的十二感官發展成熟!

 

只有將真實與真實進行比較,才有真正的理解

怎樣才能很清楚的去談呢?上次我們談到一件很麻煩的事:嚴格來說小孩的感受或感知跟老人的感受或感知是不一樣的!這就難了,因為對我們來講就是:ㄣ~所以小孩聽到你講話,跟大人聽到你講話、老人聽到你講話,都是不同的!然後就會覺得:ㄚ~我的聽覺還分不同階段而不一樣嗎?我的視覺也分不一樣的階段而不同嗎?第七講在講這種所謂的感覺,是一種沒有那麼清醒的狀態,如何慢慢隨著人的年紀跟經驗的演變,而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些其實都很複雜。(煜:真的很複雜,即使是同一年齡層,對同一人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感知。還記得第六講講過,自我並不是直接接觸這世界,是隔著身體接觸,那每個人的身體是一樣的嗎?如果再加上身體表層是在做夢,每個人做夢的狀況應該也不同,所以感知不一樣其實是很正常的!)

Steiner當年在這裡沒辦法停留太久,必須進入下一個階段。第七講的最後他把記憶與遺忘跟清醒與睡眠的真實過程進行對照,他說:我們學習到一個東西,是得到一個表象,如果它是清醒的,我們就會記起這個表象;如果它睡著了,也就是你得到的表象、感官經驗睡著了,那就表示你忘記了。(煜:Steiner最後也提到(一七六頁最後一段):你們只有將真實與真實進行比較,藉此才能獲得靈的宇宙把握(Weltbegreifen……(一七七頁第一段)……人必須要著手讓自己順應真實與事實。當今的人類幾乎只是在用詞語思考,他們不用真實來思考……把記憶與遺忘跟清醒與睡眠的進行對照,就是在做真實與真實的比較。

 

用懂的類比不懂的,就可慢慢懂得不懂的

接著第八講就進入到非常有趣的階段,我們說一到十四講其實是首尾相接,而七到八是轉彎的地方,也就是這個系列,他慢慢地發散,到七跟八講再慢慢抓回來聚焦到他要的東西,而發散到聚焦的過程,就有幾個很重要的課題需要去形塑,或需要講清楚的。那第七講跟第八講的連繫在哪裡?第八講一開始就先講了一個有趣的主題,就是在教育、教學法裡,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我們在教一個東西時,其實常常沒有辦法直接教,所謂直接教就是:我講一遍這個東西,問你懂嗎?不懂!好,那我再講一遍,結果你還是不懂!再講第三遍,還是不會懂!所以不論我怎麼講,如果用一個你不懂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你也不懂的東西,那就永遠都不會懂。所以教學法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要拿一個他比較容易懂的東西,然後再用懂的去類比於他不懂的,也就是可以慢慢透過已經懂的A,然後用A來類比B,這樣可能就懂B了。了解這意思嗎?第八講一開頭Steiner就講了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我們在教學時,常常需要用一個你已經懂的東西,去類比你不懂的東西,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透過懂的,慢慢去懂得不懂的。他說:教育學必須致力於,在靈性觀念教育(geistige Ideenbildung)方面也是這樣,總是要不斷地將熟悉的東西用來比較陌生的東西。這裡講的是一般理論,可是很有趣地他說:我在第七講,也就是昨天告訴你們的內容,剛好跟這個教育理論相反,為什麼?其實我是拿一個比較困難的東西,去解釋一個比較容易的東西,什麼意思?大家對於記憶跟遺忘可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是睡跟醒可能就比較難理解。所以他做了一個所謂的~可以說是負面教材或反面的示範,就是說有時候我們在教學裡,也不要拘泥於一定要用你懂的來類比你不懂的,可以用一個你很不熟悉的來類比一個你很懂的,這時候你才會發覺原本以為很懂的,其實好像也沒那麼懂!這樣可以了解嗎?他在這裡是一個反向的舉例喔!就是用清醒跟睡眠來說明一個表象在你內在的記憶跟遺忘,因為我們真正比較熟悉的是記憶跟遺忘,對於睡著跟醒來的本質反而沒有那麼了解。(煜:啊~我覺得我對睡與醒、記憶與遺忘的本質都不懂耶!)一般來講這樣的教學法是沒有用的,因為用一個你不懂的東西來說明你已經懂的東西,根本就不會更懂!

 

記憶要能被正確地喚醒,也要能被正確的遺忘

Steiner繼續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沒有好好睡覺這件事,像失眠、房間很吵雜、蚊子在耳邊飛來飛去、夏天很熱、冬天很冷睡不著、或者有心事、很煩……大家有這種經驗嗎?如果你沒有辦法好好睡覺,會覺得整個人很不舒服!那種狀態跟熬夜不一樣,熬夜是我不要睡,因為要做一些事,比方:看電視、夜遊……之類的,所以是有意識地不要睡著。這邊講的沒睡好是你應該要睡也想睡,結果你沒得睡,或者是沒辦法好好睡,所以內在就會有一種非常不爽、不開心、不舒服的狀態發生。這樣可以了解嗎?Steiner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他說:有一種狀況是我們不熟悉的,叫作沒有正確的遺忘。我們剛剛不是類比嗎?遺忘就是心智圖像在內在睡著了,想起就是它醒來了,如果沒有正確的遺忘,那個在你內在又會醒來的圖像,對你的記憶會有什麼影響?這件事情我們沒有想過嘛,對不對?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只一直專注在:好!我要記得,我不要忘記!這種感覺其實是:我要一直熬夜、一直不睡,我不要睡著!可是你會不會睡著?一定會睡著嘛,因為人不可能不睡覺。所以心智圖像一定要在某種時候、某種狀況,在你的內在不要一直清醒,必須要「被忘記」才行!這樣可以了解嗎?如果它一直不能被忘記,其實也是一件麻煩的事,就像你一直無法睡著一樣!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什麼叫一直不能被忘記:有時候我們會有某種情緒,比如說討厭某個人,或者有個人做了一件很可惡的事,然後我們就一直記恨在心。這時假如你開車出門,也一直繼續在恨他,看到任何東西都想到他,恨得牙癢癢的,這樣會不會覺得人生有點難過?或者你曾經喜歡一個人,但最後失戀了,你沒有辦法忘記她:看到電燈就想到她、看到鏡子也想到她、看到什麼東西都想到她,她的心智圖像不會在你的內在睡著,它就是在熬夜,一直不睡~一直不睡~一直在你的面前晃來晃去!會不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其實是,對不對?還是你們從來都沒有煩惱過?都睡得很好?事情過了就忘記了、就直接丟掉、不會在記憶中出現?不是嘛!我們通常都會新仇舊恨湧上心頭:可惡!真是可惡!這個人怎麼這麼可惡!然後一直不願意放下!就是我們的心,如果沒有辦法讓這個表象睡著,表象不只是外在感官印象,還包括感覺,心都一定要抓住說我不能忘、不能忘,那事情就有點麻煩!為什麼?因為同一個時間你的腦袋、意識,只能夠裝進有限的東西,比如說你現在在聽課,如果還一直想著那個討厭的人,或者失戀讓你很傷心的人,有沒有辦法好好上課?沒有辦法嘛!所以這時一定要逼迫它去睡覺,也就是那個心智圖像一定要去睡,不能一直醒來打擾我!所以有沒有發現我們一般想的是記性夠不夠好,可是Steiner在這邊談的是另外一個問題:有時候問題是出在忘性不夠好!忘性不夠好是處在什麼狀態?跟失眠是類似的感覺!就是心智圖像一直縈繞著你,它不睡覺,或者偶爾短暫的睡著,又立刻醒來,你就處在一種失眠沒辦法好好睡覺的狀態,然後就會對你的心智產生極大的干擾!這樣開始有一點感覺這種狀態的麻煩嗎?但最大的麻煩是什麼?如果遺忘跟記憶之間的關係沒有辦法處理好,也就是睡跟醒之間一片混亂,對我們的心魂就會產生類似的後果!所以如果沒有辦法正確的忘記,或者不能正確的記得,都會發生問題!我們以為只有忘記事情才會發生問題,不是!是沒辦法忘記也會出事!開始對於人生有另一種理解嗎?所以Steiner說: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正確的處理記憶跟遺忘之間的關係,那就有一點麻煩了!我們既然想要學會某些東西,那就應該要想辦法記得,可是要知道人是怎麼記得的這一整個知識,必定也要知道人是如何遺忘的!因為記憶跟遺忘就像睡跟醒一樣,完全是黏在一起:人沒有在睡著時就是醒來,先不管做夢,睡著跟醒來是輪替的;記憶跟遺忘也是一樣,沒有什麼是只能記得不能忘記、或只能忘記不能記得的,記憶跟遺忘也具有某種關係!

 

心智圖像必須跟自我連結,才能被正確喚醒

接下來Steiner就開始講記憶跟遺忘的發展,發展的意思是什麼?從孩童到成年到老人,記憶跟遺忘的狀況不太一樣。先從孩童開始,他說:因為孩童還在睡,簡單來講就是他們自己的意識也還沒有很清醒,所以外在印象很快地就過去了,過去之後就開始睡著,也就是外在印象在他的內部睡覺。所以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他們只專注於這個外在印象,可是這個外在印象並沒有跟他們的內在自我,也就是「吾」的部分產生連結,所以那個外在印象在他裡面就變成什麼?自生自滅!也就是說他沒有辦法把它放在一個正確的位置上,所以就無法控制自己到底要記得還是不記得,這件事情就不是小孩能控制的。我們常講小孩都忘東忘西的,對!小孩忘東忘西其實是正常的!因為對他們來講並沒有能力去控制自己,到底要記得或忘記這件事。所以那個外在印象只能在他的內在載浮載沉:有時候不小心飄出來~就記得,然後又忘記~他能不能控制自己記得或忘記?沒辦法!為什麼?因為他沒有通過自我,也就是沒有讓這些外在印象跟自我連結在一起。所以Steiner:那跟自我連結在一起有什麼重要?我們現在就要先講一下人的記憶是怎麼發生的,當然他在這裡沒有談得那麼清楚,但在別的演講有提到,讓我們可以掌握整個全貌:當我們從外在世界得到印象時,是不是一個感官印象,這個感官印象之後就在我們內在睡著了,簡單來講它被放在某個地方,可是你也不知道它被放在哪裡。就像你今天在外面買了一個東西,一回到家就隨手一放~可能是一進家門剛好電話響了,東西一丟就趕快去接電話,講完電話回來,哇~慘了!剛剛東西放在哪裡?立刻就忘記!我剛開了門進來,電話響,接了電話之後回頭一想,ㄟ~我剛剛鑰匙放哪裡?忘記了!有這種經驗嗎?還是大家都沒有初老的經驗?有嘛~對不對!一進門、一做某事、一回頭~ㄟ~我剛剛鑰匙放哪裡?不見了!不是只有老人才會這樣,小孩也是一恍神,東西就忘記了!那到底記憶是怎麼發生的?Steiner說:你要讓心智圖像有可以跟自我連結在一起的感覺。剛剛講人之所以可以產生記憶,就是讓睡著的心智圖像,可以再被喚醒的一個能力,這件事靠的是什麼?靠的是你的自我!也就是說小孩在三歲以前,自我還沒有那麼強烈地跟物質身體、乙太身體、星芒身體連結,還是比較神不在的狀況,這時,他的記憶是很任意跟片段的,去問任一個人說你三歲以前做了什麼,能夠記得的細節其實不多,往往就是有時飄出來一點、有時又不見一些,正不正常?很正常!為什麼?因為他的自我還沒進來!三歲自我進來之後,他就會開始記得多一點東西;到九歲危機之後,又可以再多記得一點;青春期之後,可能就記得更多。可以了解這個概念嗎?看他的自我有沒有跟他連結在一起!那跟自我連結在一起的作用是什麼?當一個感官印象能夠跟自我產生關連性時,發生了什麼事?有點像東西開始有編號了!就是我開始把這個記憶編了索引號碼,然後把它丟進記憶庫裡。比如說一個非常好的生活習慣是東西放進冰箱之前先做標示,什麼意思?就是先做一個標籤:幾月幾號買的,然後當你今天打開冰箱時,就會發現喔~對ㄟ~這個菜是哪時買的,不然就會出現冰河時期的東西!就是ㄣ~等一下!那個堆在深處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時候買的?還可以吃嗎?上面沒有標示日期耶!如果是買已經包裝好的食物,大概都會標示日期,可是有時是去市場買的,就一個塑膠袋裝起來,回家之後就把它冰在冰箱裡,然後有一天打開冰箱看到這東西,ㄟ~這是什麼時候買的?還可以吃嗎?……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你沒有標示就堆進去,所以不知道何時買的。有時候根本不是你買的,家裡如果有兩個人以上在採購的話,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東西在什麼時候被放進冰箱裡,直到有一天清冰箱的時候,才發現ㄟ~我們家怎麼有這個東西!而且通常都是你已經買了一罐新的,回家要放進櫃子時,ㄟ~奇怪,怎麼有一罐一樣的,什麼時候買的都忘記了!這種事很常發生嘛!我們現在是用大家習慣、熟悉的東西,去類比你不熟的東西!知道嗎?教學法是這樣:用你熟悉的去講解你不熟的!冰箱裡的東西冰到忘記,或廚櫃裡出現冰河時期的東西,是大家都有的經驗嘛!我們接著來談記憶:所謂要能夠記憶,就要有index能夠索引,所以要用標示做成清單,就可以把已經存進去的東西找出來。現在不是有一種智慧型冰箱?冰箱的門上有個面板,東西進去之前先用它掃一下條碼,就會自動連上網找到是什麼東西,然後你再輸入到期日,就可以放進冰箱。所以冰箱裡有哪些東西,只要在面板上一按就顯示出來,可以按照類別排序、也可以按到期日排序……不用開冰箱就可以找東西。如果你把東西用掉的話,就再掃條碼,嗶~這個已經用掉了,就不會再出現在清單裡,或者是掃一下登記部分使用,標記還有多少量,這就是智慧型冰箱,但非常貴啦,沒有人買,只是告訴大家已經有這種電器。有些智慧型冰箱已經變成一種智慧型冷凍櫃,像美國人買東西是很誇張的,一次去大賣場就買一堆,現在是直接送貨到府,就像網路購物那樣,之後比方Walmart就把你們家的冰箱資料庫連結到Walmart,所以Walmart知道你買了那些東西、多少錢、何時買、到期日……因為你的資料庫跟它的資料庫連在一起。當冰箱裡的東西快過期了,就會出現警示,你一靠近冰箱就會嗶~一看喔~牛奶快到期了,那就要趕快喝掉。這樣有智慧嗎?有嘛!我們常常出現的一些問題,就是因為人的記憶力有限,現在有機器來幫忙做這件事,像智慧型冰箱。這樣了解智慧型冰箱嗎?很厲害對不對?假如我們真的好好去用它,應該可以防止很多食材的浪費,因為進去都要刷條碼、都要記錄日期,快到期的時候,你一靠近冰箱就會通知:牛奶到期了!牛奶到期了!可以感受到嗎?智慧型冰箱的威力!

 

在自我裡有建立標籤,記憶才能被找到

人的結構有點像前面說的,必須先做index、索引,那索引誰做的?就是自我!必須讓自我跟表象連結,就是去刷條碼,嗶~然後表象就會在你的自我裡建立一個index、標籤,之後被丟進冷凍櫃裡。冷凍櫃是什麼?就是你的乙太體,所以這個記憶就會被丟進你的乙太體裡。有沒有不見?沒有不見、不會消失,只是什麼?就像冰箱裡的東西會找不到一樣,如果你沒有做索引,就會忘了它;有做索引,就可以把它抓出來!抓出來的資料藏在哪裡?藏在乙太體,就是生命體裡。這樣開始有點感覺嗎?你的生命體、乙太體裡,會有所有感官印象的記憶,全部都在裡面,如果你、資料跟自我有連結的話,就可以有意識地把曾經經歷過的抓回來;假如沒有,那就是隨機的,會記得哪些東西就不一定。知道這兩個的差別嗎?如果沒有刷條碼做index,就把東西塞進冰箱裡,那你打開冰箱會看到什麼就是隨機的,而沒有辦法控制到底要記得或忘記什麼。一個是你有意識的記得,當你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很快找到它,叫記憶;另一個是你經歷過了,可是因為沒有做索引、沒有做標籤,所以它就在你的記憶庫裡載浮載沉,偶而會跳出來,可是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跳出來,有時候要找又找不到,常常就是買了一罐新的回來,打開冰箱發現原來還有一罐,可以了解這種感覺嗎?記憶大概就是這樣的狀況:你有個資料庫,必須要做索引標籤才能把資料放進去,之後才找得到,不然就隨機出現。(煜:這樣看起來,記憶有兩個條件:一是自我要能在身體運作,二是進來的感官印象要與自我連結。)

 

讓孩子有興趣,才能有意志參與,進而與自我連結

那我們要如何教孩子與他的自我連結?大家都知道自我的出生,也就是自我能夠真正當家作主的階段是二十、二十一歲附近!所以怎麼辦?在自我還沒有出來當家作主時,要怎麼讓孩子記得某些東西?這時就必須從意志力著手,也就是讓意志力出來加入到感官經驗裡,這樣才可以透過意志力跟自我連結在一起:心魂的作用裡,意志力會讓自我跟表象連結在一起,然後你就可以有意義地把這件事放進資料庫,到時就可以再把它調出來。可是意志力很麻煩,為什麼?之前講思考、情感、意志時說過:思考是清醒的、情感在做夢、意志還在睡覺,所以如果我們要調動小孩的意志力,讓意志力幫我們做這件事的話,其實非常地困難,為什麼?Steiner這邊就講到比較矛盾的東西,他說:如果你要直接讓小孩去用他的意志力,那就好像在跟他說:你睡覺的時候要乖喔!睡覺的時候要幹嘛喔!問題是他睡覺時有沒有辦法幹嘛幹嘛?沒辦法嘛!他的意志在睡覺,你告訴他:要用你的意志才能把東西記住,但是他沒有辦法說:好!我現在就用意志力去參與那個感官圖像,然後把自我跟它產生連結,這樣就可以有索引標籤,我就可以把它學會。沒有辦法啊!那怎麼辦?Steiner講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他說:我們怎麼完成這件事?就是要想辦法讓孩子對於要學習的東西產生好奇心,也就是產生興趣,當你產生好奇心跟興趣時,就會投入到裡面,很認真地投入到裡面時,記憶就比較容易抓出來!為什麼?因為那東西是活的,就是有意志力在裡面工作時,就可以在需要時把它叫出來。但是我這邊要講:有興趣和有好奇心,跟喜歡是不一樣的!什麼意思?比如:有一個人就是喜歡看電視、喜歡能躺著就不要坐著、能坐著就不要站著,他喜歡攤在那裡吃洋芋片、看電視這件事,就是一種喜歡。可是我們問他:那你昨天的新聞還記得幾條?他就攤在那裡啊,沒有用意志力,被動的接收所有資訊,這時候訊息會不會進去?不會進去!所以要能記起一個東西,是要對它感興趣有好奇心,那是一個意志主動去抓取、主動去認識的力量,才會讓它跟你的自我連結在一起,然後才有可能變成:你可以記得它!Steiner說:一般我們會覺得要讓孩子有記憶能記得,就要不斷地從思考上面去刺激。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要讓孩子真的有意義的記得,必須用他的意志跟情感,讓他因為感興趣、有好奇心,而去接觸一個感官印象時,跟他的自我產生連結,再把它丟進資料庫裡,當有一天想起它時,就是對他有意義的,簡單來講就是一種記憶,否則就是死掉的東西。想要單純的透過理性或思考的訓練而讓記憶變強,其實是沒有用的。

前面的內容,Steiner是在補充前一講,他說:好!我們現在來了解一下,睡著跟醒來和記憶跟遺忘之間的關係。就是第七講最後沒有完成的部分,在這裡把它完成。到這邊為止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樣開始對於所謂的記憶跟遺忘和睡著跟醒來,有點感覺嗎?

Q:老師剛剛後面那邊可以再講一下嗎?就是一般認為要有記憶就要思考,但Steiner認為不是這樣,我覺得很精彩!

A:就是必須要從意志跟情感著手,讓孩子對這東西感興趣、有好奇心,他所接觸的是它的表象,表象可能包含知識、顏色、光線、味道……所有接觸到的東西,就會跟他的自我產生關聯,然後被丟進他的資料庫儲存,有一天當他需要時,就可以從裡面抓出來,這就是一種記憶。所以為什麼我們在國小、國中、高中背了那麼多書,可是現在大部分都抓不太回來,因為如果沒有情感、意志在裡面工作,純粹是透過思考,也許短期來講可以記得某些東西,可是時間一久,它就被洗掉、蓋掉了,就像冰箱裡的東西越堆越多時,後面的東西就被蓋住了,再怎麼想都想不起來。這樣可以了解那種感覺喔,所以一定要有意志在裡面工作!

 

認識的過程可以拆開來看,但最後必須統合在一起

接下來請注意,Steiner說這只是個例子,什麼例子?就是在談這個世界的現象時的例子!現在要開始進入第八講的重點,很多人在談這講時就說:喔~第八講Steiner就是在講十二感官嘛!以內容來講並不完全是錯,可是以主題來講就不是這樣了,為什麼?因為十二感官只是第八講的例子,那他真的要講的是什麼?他要講的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經歷的東西,需要分門別類,也就是必須要把它們區別開來,但是這些區別的東西,是在一起協同合作的!Steiner要講的其實是這個,也就是說我們怎麼認識這個世界、怎麼知道這個世界的知識,或者對於人本身的認識、對教育的認識,都必須有一個過程,就是把它分拆成不同部分來理解!為什麼?因為如果所有的東西都糊成一團,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但是把它分開來並不表示它原本就是分開的,所以我們一定還要再把分開的東西統合在一起,回到它原本應該有的狀況。也就是說它並不是被分開之後就分成不同的東西,分開只是我們理解過程中用的一種方法,所以還要再把它統合在一起。他說:比如談到我們比較熟悉的人的心魂內容,就會有思考、情感、意志,把人的心魂作用分成思考、情感、意志,我們才有辦法理解它。可是,有沒有純粹的思考?沒有!思考裡面總是帶著意志;那有沒有純粹的意志?意志當中是不是帶有某種情感,或者是意志跟情感有親緣性,而意志裡面也要帶一點思考,否則就變成本能的活動,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前面Steiner是不是講過這些內容,還記得嗎?他說:思考、情感、意志,雖然我們在講的時候把它們分開講,但是真實的世界中有沒有純粹的思考、意志、情感呢?並沒有!所以人心的部分,是三者互相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的!接下來談到身也是一樣,Steiner說:人的頭也只是主要的頭、胸只是主要的胸、四肢只是主要的四肢,但是頭裡面也有胸的特徵、也有四肢的特徵,事實上頭胸四肢沒有辦法完全分開,必須一起作用!可以了解這件事嗎?他剛剛講的也是一樣:當我們今天談到認識,或者外面的表象時,比如我們要去接近那個真實、認識那個人的真實,就要知道一件事:必須把它區分成幾部分、分門別類地去看它,可是又必須知道,所有的區分要統合成一個整體,才是它的真實。它的真實並不是被切開的,而是整體!用身體作例子最簡單:人有頭胸四肢,如果今天把頭砍下來,只看頭、只談頭的話,那還是個人嗎?它就不是個人嘛!所以要認識一個人,必須知道我們在探索時,可以把他的頭胸四肢分開來談,可是最後也要統合起來,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不是把頭分出來講,就只有頭,其他部分都沒有了,那是不可能存在的!純粹一顆頭,就變水母了,水母、章魚只有頭對不對,可是那是人嗎?那就不是人嘛!所以人一定是頭胸四肢都在的狀況,才是一個人!所以認識的過程可以想辦法拆開來、分門別類地看,可是真實的狀況是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共同運作!他說:如果我們完全不分門別類,就是把所有東西都混在一起,那能不能認識這個世界?沒有辦法!可是如果我們把一個東西拆開來,變成一個個各別的小零件,那認識的世界是真實的嗎?也不是!因為那就只是一個個零件,沒有拼湊起來、沒有組合在一個脈絡、架構裡,在整體中發揮作用時,就不具有整體的特性。所以我們必須知道認識的過程,一定是分別去看,可是也只是去看,最終還是要回到整體中!這樣可以了解嗎?思考、情感、意志可以分開去談,可是最後你會發現它們是一起工作的。(煜:這裡就產生一個疑問了:這樣的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狀況,是生命才有的現象,還是人造的物質也有?看起來似乎是沒有的!我們可以把物質拆開來看,也知道把零件組合起來可以變成車子,但不會說齒輪裡面也有油箱,或者汽缸主要是汽缸,但還有齒輪箱、油箱。再比如一支掃把,我們也不會說木棍主要是木棍,裡面還有前面的掃帚。)

 

真實其實是由矛盾所構成的

如果你用西方傳統邏輯來看Steiner前面講的內容,會發現好像有點矛盾耶!可是他在這裡講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當你讀Steiner的書也好,或是看到真實的世界也好,發現有矛盾時,要記得Steiner講的這句話,他說:真實其實是由矛盾所構成的所以如果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看到任何矛盾,就不可能理解真實!Steiner說的跟傳統邏輯學所訓練的東西,是完全相反的方向,邏輯學告訴你:它是A,就不可能是非A。所以如果你看到矛盾的話,其中只有一個是對的,不可能兩個都對,可是Steiner說:真實就是由矛盾所構成的。這是他在這裡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你要看到矛盾,才能理解真實;看到細節,才能了解整體,不可能只從整體去看而了解整體,一定要看到細節,才能了解整體。可是細節必須包含在整體中,如果沒有整體,細節就沒有意義。一樣,如果你要了解整體,細節之間的關係看起來充滿矛盾,可是如果沒有這些矛盾,就沒有辦法真實的理解這個世界。這樣子開始感覺到不同於西方傳統邏輯學的思維方式嗎?為什麼對於西方人來講,Steiner的東西很難理解,因為他們從小邏輯學太好,所以就沒有辦法接受這種事:等等!真實世界是由矛盾所組成的,你沒有辦法看見、接受矛盾,就沒有辦法理解真實!到這裡就卡住了!他們覺得為什麼找不到一個一貫的、所有東西都可以適用的解釋,是完美的、沒有任何矛盾的,為什麼找不到這種理論?Steiner說:沒有這種東西啊!所以為什麼他對一些十九、二十世紀初的意識形態,非常地不以為然,因為他覺得:如果你只想用一套理論、一個方法毫無矛盾的去解釋現象界的所有事物、狀況,那這個理論就是錯的!因為它不可能是對的,真實就是由矛盾所構成、沒有矛盾就沒有真實!這樣可以了解嗎?(煜:呵呵!我們就要問:如果有人用人智學的理論,毫無矛盾的解釋所有東西,是不是也是錯的?!)(煜:東方傳統思維就是矛盾的思維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極圖不管是平面或球體,即使分兩邊,還是都互有;佛家的十二因緣也是球體,談的時候分開談,但其實是一體的;金剛經更是要達到XX即非XX,是名XX。所以要讀懂Steiner,其實是要回頭讀東方經典才是啊?!)(煜:就佛家的思維來看,人一落入世間,就是「分別」的思維,所以把人事物切開看,應該是這個世界特有的狀態,其他世界是不是這樣?或者是什麼樣的世界才會這樣?什麼樣的世界不會這樣呢)

 

人的感官不只十二種

談完前面的內容之後,就要進入這一講的例子:十二感官。Steiner講十二感官的意思是什麼?他說:其實人的十二感官,就像剛剛講的狀態:我們要了解人的感官,必須把它分成嗅覺、味覺、視覺、聽覺、概念覺、思想覺……來看,可是最終這些覺還是要合在一起作用,幾乎不存在單獨只有什麼覺在作用的狀況,他說那是幾乎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的感官其實都是混在一起用。那你能不能說好,既然都混在一起用,就不區分十二感官,可不可能?也不可能!Steiner繼續講:一般的心理學,可能會談到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頂多再加上溫暖覺,再了不起一點,可能再加上平衡覺,或者說一種生理感覺,也就是所謂的生命覺,頂多這樣而已,可是人的感官沒有那麼簡單,因為人有很多不同的感覺。上半段課程的最後,我們要講一個最難的主題:「自我覺」,大概是Steiner講過的理論裡,比較難理解的。為什麼說自我覺特別困難?我要回顧一下歷史:《人學》是一九一九年華德福學校要開學前講的,對不對?那Steiner是在什麼時候,第一次講人的感官?在一九九年,也就是這場演講的十年前。當時談到的感官有多少種?只有講到十種。他說這十種感官只是十個例子,因為事實上人的感官不只這十種!問題來了,這事實是誰的事實?是Steiner那樣可以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所看到的事實,跟我們看到的不一樣。他說:事實上人的感官有幾種呢?可能有五、六十種,可是我們都沒有察覺到在運用它們。(煜:呵呵~那心魂的作用是不是其實也不只思考、情感、意志三種(或者思考裡面就有其他作用?其他兩項亦同?),而是把最重要、可以講、人可以理解的拿出來講;人的身心靈是不是也不只各是三種內涵;所謂的三元性,其實也不只三元?哇賽~有沒有發覺,心一下子就擴大了!)所以他舉了一些我們比較有可能察覺到的感官,也可以單獨拿出來談的,就是十種感官!跟現在談的十二感官差別在兩個:一個叫自我覺,另一個是觸覺。為什麼當時他不談觸覺?他說:觸覺也不是不能談啦,可是因為觸覺混雜了太多覺在裡面,要把觸覺講清楚會花太多時間,所以就先不談。另一個自我覺也沒有講,為什麼?因為自我覺也非常難,所以當時就沒有講,是後來才講了自我覺。自我覺很難理解的另一個原因是:Steiner針對自我覺,說明的最詳細的,就是《人學》裡的這一段了,從其他書上不可能找到比這本書更多的描述。那就麻煩大了,為什麼?因為看完這一段,你也不懂自我覺是什麼!所以線索就斷了!也就是證據在這裡給你看,可是看了證據我還是不懂,那還有沒有其他輔助的東西,可以幫助我更了解自我覺?沒有!Steiner講的自我覺就這一part而已,其他地方就是:啊~十二感官裡面有一個叫自我覺~帶過~自我覺是怎麼發生的?沒有講!好,所以我們上半段的最後就把自我覺講完,然後大家就可以休息,休息的時候就可以放鬆、喝水、上廁所、吃點心……等到腦袋空空再回來喔,因為裝了這個,沒辦法把自我覺忘掉的話,十二感官就會卡在這裡!我們要正確的遺忘,等一下如果大家可以秒睡的話,先睡三秒鐘,然後把它忘記,我就可以繼續講後面的其他感官,因為自我覺實在太難了,所以我們花一點時間把它講完,然後希望大家很快地把它忘掉!

 

非常重要:你的身體不是你!

好!第一個部分,「自我覺」是什麼?自我覺是一種感官,講到感官必須先有一個基本概念:感官是感知我們之外的東西,也就是內在自我以外的東西。自我覺的核心是什麼?我們可以先比較另一個感官:「生命覺」,大家就可以感覺比較明顯。當然自我覺對應的是觸覺,但是先不管,先從生命覺來感覺。生命覺是我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是否舒適,身體生命的和諧狀態是否被打破了,或者被威脅了,這種感覺我們稱之為生命覺。這就有趣了,為什麼?因為生命覺所感知到的對象,是你的身體對不對,沒錯吧?你感知到的是你的身體,也就是你可以用生命覺去感知自己的身體健康,或者平衡狀態是否有被威脅或打破,這表示什麼?你不是你的身體啊!因為對於感官來講,我剛才已經講過,感官是去感知一個不是你內在真正核心的對象,這些對象都在你的核心外面,你才可以去感知。所以就人類來講,你的身體也是你的外面喔,可以了解這個概念嗎?你的身體不是你喔!你的身體仍然在你的核心外面,你有一個核心可以去感知這個外面,所以感知的核心,並不是你的身體,而是在你身體之外(煜:或者說「之內」),然後你可以用生命覺去感知你的身體,可以了解嗎?所以你的自我認同不是黏在身體上喔,身體只是你在物質世界行走時的必要工具、道具!但是它並不是你的核心,你的真實自我並不在你的身體上!這樣可以了解嗎?也就是你並不是你的身體而已!你可以去感知你的身體是否良好時,那就表示身體已經是外面了。很多人都把內外放在皮膚、觸覺上,說觸覺可以感知內跟外,好像邊界是在你的皮膚上,那是一種錯解,不是Steiner想表達的,他講的邊界並不是在那裡!如果你了解生命覺,你的邊界會再往裡面推,也就是連你的身體都不是你!或者你的身體是你的一部分,但不是最核心的,你用來感知的最核心力量,並不在你的身體上,因為你的身體也是被感知的對象!可以了解嗎?所以身體也是一種外!(煜:呵呵~這段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自我並不等於身體!能夠被我感覺、察覺的,就是在外面,就不是真正的我!這很像在講佛法的修行:佛法常說要找到真正的自己,怎麼找?就是一層一層的反過來往內(相對於往外抓的心,平常我們都是往外抓取),「被」你知道的就不是真正的你,那個「能」知道的才是真正的你!不過應該這麼講,找的時候可以這樣找、探索的時候可以分開探索,用的時候就要合在一起用!還是回到前面Steiner講的整體與分別!其實也就是《金剛經》的「是名」狀態:整體即分別,是名整體;分別即整體,是名分別。)

 

發現自己的自我靠的是意志,自我覺是發現別人的自我

好!比較容易理解的講完之後,現在要進入到大魔王了,就是自我覺!自我覺是什麼?你內在有一個自我,但是你去感知到自己有自我,用的是自我覺嗎?不是!為什麼?因為你的自我已經是最核心的部分,你有辦法把最核心的部分變成它者,然後用自我覺去感知它嗎?沒有辦法!所以自己的自我是沒有辦法被自我覺所感覺到的!那我們的自我覺所感知到的是什麼?別人的自我!自我覺是我可以感知到別人有一個自我,這就叫自我覺!那人能夠從內在察覺到自己有一個自我,用的是什麼?用的是「意志」!就是你有一個意志的過程發現自己有自我,那是用自己的意志力去撐出來的,而不是用自我覺。所以自我覺不是去發現自己有自我,因為如果你是用感官發現自己的自我,那就表示那個自我已經不在你的內在,而是在外面了!所以人能夠感知到自己有自我,靠的不是自我覺!很多人講自我覺就是你可以發現自己有自我,全錯!因為人根本就不是用自我覺發現人有自我,自我覺是去發現別人有自我,不是要發現自己有自我,發現自己有自我靠的是意志!這樣可以了解嗎?第一個部分就是自我覺不是拿來發現自己的自我,是拿來發現別人的自我的!

 

發現別人有自我,並不是用推理的

好,第二個,發現別人有自我這件事,並不是用推理的方式,也就是說喔~我感覺到我有自我,所以依照常理來推斷,我有自我的話,別人應該也有一個自我。這在東方叫推己及人,就是我有自我所以別人也有自我,不是!那就只是推理,不是感官,感知不是推理,是要有一個感官長出來,然後去感知,是一個直接的感官經驗,而不是透過某種體驗,再去推理得出結果,那就不是真正的感官了!可以了解這個概念嗎?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你現在身上的感官,有意識的感官裡,有沒有針對於電磁波的感官?目前還沒有嘛,我們還沒有發現人有電磁波覺,就是如果這裡的電磁波很多,就會ㄣ~覺得有電磁波在,然後就躲開它不要接近,有沒有這種感官?沒有嘛!好,可是我們能不能知道有電磁波?可以!我們可以透過示波器、物質世界的某種儀器,去推理有電磁波的存在。可是這跟我們自己有一個感官叫電磁波覺,是不是一樣的東西?不是嘛!那是推理來的,不是你自己長出一個感官可以直接去感知。了解嗎?好,Steiner這邊講的意思也是一樣:因為知道自己有一個自我,所以推理別人也有一個自我,就叫自我覺嗎?不是!那只是你可以推理出別人也有自我,跟你有自我覺的感官,可以感知到別人真的有一個自我存在,是不相同的!

 

自我覺是在面對真人時,心魂的抖動過程中產生

自我覺不是感知自己自我的感官,也不是因為發現自己有自我,而推理別人也有自我的過程。那自我覺到底是什麼?如何產生?Steiner講的自我覺是:如果你跟另一個真實的人互動,請注意是真實的人喔,而不是蠟像館裡的蠟像,你跟他互動會留下一個感官印象,那個感官印象可能包含所有的東西:視覺、聽覺、味覺……然後你會有一種被打到的感覺,「被打到」是什麼感覺?就好像那個感官印象會侵略、影響到你內在的自我,你感覺到自我受到某種威脅、被某種攻擊打到了,所以內在就會有一種反感:等等~你不要靠太近、有點危險、不要再過來了!退到一個程度你覺得好像O.K.!安全了!就停止退。可是感官印象又來了,為什麼又來?因為你有好奇心嘛,想要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所以你又前進,就又出現同感:我還是想知道你在幹嘛,所以我們靠近一點好了!可是靠近到某個程度,感官印象又讓你覺得受到威脅,好~那我再退……Steiner這邊講的就是融合感跟離斥感之間:我又想要了解你,但是又覺得你威脅到我,然後在那個過程中,心魂的作用:融合感跟離斥感強烈震盪,ㄉ~變成一種震盪到很~Steiner說那是一種心的戰鬥,就是你的心在抖抖抖……融合感、離斥感~離斥感、融合感~快速的抖動,然後就會有一種內在的自我覺被建立起來,就是你可以感覺到那個人是有自我的:我感覺到威脅,但是又有一個前進的感覺,在心魂的抖動過程中,出現了所謂的自我覺

 

自我覺很難被練出來

這邊就要做一些補充,因為Steiner沒有講:自我覺為什麼很難被練出來?請注意,自我覺是練來的,人不是天生就有自我覺。為什麼?因為自我覺要能練出來,有一個先決條件:必須要站在一個有自我的人面前!前面我們不是講過:所有的感官都是因為外在刺激而來的,因為要去捕抓外在的真實,所以會有一個感官對應它,比如眼睛是因為外面有光,為了要去捕抓感知光,才會發展出眼睛這個視覺感官。所以要發展自我覺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有一個人,或者一堆人,他(們)有自我,而且是一個展現出來的自我,當那個人遇到有自我的人時,才會刺激他產生剛剛我們講的過程,他的自我覺才會慢慢被磨練出來!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為什麼我們講自我覺不會那麼早醒?因為你能夠真正感覺別人有自我,可能要到國高中以後,一開始先感覺到自己有自我,可是不會感覺到別人也有自我,或者告訴你要有同理心、同情心,那也只是一種推論,不是真實感受到別人也有自我。所謂的離斥感、融合感~融合感、離斥感~抖動的過程,通常要到青春期之後才開始發動,可是他的自我長出沒?國、高中生,自我誕生了沒?還沒啊!二十歲自我才誕生啊!怎麼辦?高中階段要讓孩子長出自我覺,就必須要有自我長出來的大人、成熟的大人在他的四周,然後他要感覺到一種威脅感:這個老師的自我好強大,會把我吞掉,我的自我會被他吞沒,然後害怕的後退、後退、離斥感、離斥感,但是他講的東西又很有趣,我要前進、前進、融合感、融合感,然後又離斥感、離斥感……在那個過程中,他就會感知到一個真實的東西:這個老師的內在有一個東西,我可以感覺到有那個自我在那裡!可以了解嗎?從這裡就可以看到華德福高中難在哪裡呢?難在我們要找出一堆自我已經長大的大人來教這些小孩,這些小孩才會感覺到:對!有一種感官叫自我覺!否則他們就會變成什麼?目中無人!他們就會覺得全世界我最大,因為我只有感覺到我有自我,沒有感覺到你們也有自我啊!所以我就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當你找到氣場很強大的老師,就是那種自我很能夠展現出來的老師,來教這些學生時,他們就算討厭這個、不喜歡這個、他要怎樣……可是他們會被那個自我震攝住:好!這個傢伙是狠腳色,不能隨便惹他!這樣他們就不會目中無人!高中是很難教的,很難教的原因不是教材、教法、教的內容很難,而是如果你只依循教材教法、只是個教書匠的話,那你來教跟代課老師來教完全沒有差別,這樣的話,孩子從你身上看不到自我,因為你有沒有主體性?沒有主體性!是不是你在教?無所謂!你來教或代課老師來教或任何人來教都是照本宣科,都是做一樣的事!只要沒有自己自我的獨特性,在上課的過程中展現出來,小孩就不會長出自我覺!所以教學只是教材、教法跟內容嗎?很多華德福老師都一直備課、備課,備課備不完,很焦慮!我跟他講:等一下!你現在在教高中,高中備課是要努力備沒錯,因為你隨便唬爛學生就會找到矛盾或漏洞,然後問一些問題讓你下不了台,但重點是什麼?你要展現出獨特的自我、帶有強烈的個人特色,也就是同樣的課,這個老師會這樣上、那個老師會那樣上,而不會有兩個老師上法完全一樣,為什麼?因為如果一樣就不是華德福高中課程!這個知識是因為有這個老師才能夠呈現出來,以東方的講法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學生接收到的,不是只有知識而已,必然還帶著老師的內在修為:老師帶著自己的自我、帶著自己對這項知識的理解,傳遞給學生!這樣可以了解嗎?華德福高中為什麼不會用特定版本的課本?因為如果只依賴課本,那就不是你啊!用《空中英語教室》,那你就變彭蒙惠啊,不是你在教,是彭蒙惠在教;用《常春藤解析英語》,那你就是賴世雄,不是你在教,是賴世雄在教。所以必須自己備課,我有個人風格,我敢這樣上!這就是台灣老師最欠缺的,他們還是覺得不要離經叛道,要有課綱,不要太搞花招,不要跟別人不一樣!這樣有沒有辦法辦華德福高中?沒有辦法!辦華德福高中就要有勇氣:華德福高中本來就是老師自我展現的地方,小孩才會長出自我覺,所以這間華德福高中一定跟隔壁那間華德福高中長得不一樣,為什麼?因為老師有不同的自我,怎麼可能會教出完全相同的東西?所以我們教的科目跟你們教的不一定一樣;我們教的內容跟你們教的也可能不一樣!如果有任何一個華德福高中說:我們這樣教才叫做華德福高中,你們那樣教就不是華德福高中,那就有一個問題:這些人就缺乏自我覺!也就是沒有認識到別的華德福高中老師也有自我,他的自我做出來的事必然跟你的自我做的不一樣。所以如果會講:別的華德福高中那樣教不華德福,那就是沒有自我覺!老師本身沒有自我覺,他有長出自我,可是他沒有感覺到別人也有自我,所以就覺得自己最厲害。這樣可以了解嗎?這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目前在台灣發生的就是這樣:很多華德福高中,不能講很多,對不起,這樣罵到人了,有一些華德福高中,他們長出了自我,可是沒有長出自我覺,所以就去指責別的學校說:你們那樣做不華德福。

 

台灣華德福高中的狀況

好!這樣知道喔,自我覺不是感知自我用的,也不是你感到自我而去推論別人也有自我,那只是一種思考跟推論的過程,並不是真正的自我覺,真正的自我覺是你面對別人的自我時練出來的。現在的問題是:目前台灣的華德福高中普遍還沒有長出自我,因為只是把外國的教材搬來台灣,師訓學了一套,就把這套照著教學生,還沒有自己的主體、自己的核心喔!自己沒有自我,別人怎麼感受到他的自我呢?懂我的意思嗎?為什麼小孩跟小孩混在一起,沒有辦法長出自我覺?因為小孩還沒有長出自我啊!怎麼去感知呢?就沒有辦法嘛!所以小孩跟小孩就算在打架、瞎混,也長不出自我覺,因為他們就沒有自我啊!現在華德福高中的問題可能就在這裡,因為台灣某些華德福學校還沒有長出自我,別人也就感知不到它有自我,所以他也就長不出自我覺。大部分華德福高中會覺得:我們這樣做才是華德福,你們那樣不華德福,我們跟國外的什麼什麼學校合作,這個才是真正的華德福!那樣就是還沒有長出自我嘛,因為你真的長出自我,何必一定要依靠什麼學校或別人、或幹嘛之類的。所以我每次都講,ㄣ~這個是題外話,有點時間就講一下:不要太去在意什麼華德福學校要不要認證或怎麼樣的,為什麼?因為認證這件事相當於一個概念:我要領到國民身分證才是個人,我之所以是一個人不是我自己認為,而是拿到身分證才是。可以了解這個概念嗎?如果我現在沒有身分證,我就不是個人嗎?做為一個人的意義跟價值,就不存在了嗎?打問號!有人說你沒有國民身分證,就沒有合法居留權,所以就不把你稱為中華民國國民,當然可以這樣講,可是你就不是個人了嗎?再打一個問號!所以華德福學校沒有被某一些人認證,它就不是個華德福學校了嗎?問號!你只能說它是一個沒有被這些人認證的華德福學校,但是它本身是不是個華德福學校,有沒有這些認證,就能證明它是或不是嗎?這是大家要去想的問題!我們剛剛講的自我覺也是一樣,你沒有辦法在一堆沒有自我的人面前長出自我覺!為什麼我們到高中階段很難長出自我覺?因為高中老師通常沒什麼個性,就是升學教書匠而已,你會記得的是什麼?很有個性的老師,對不對!到大學為什麼比較有可能長出自我覺?因為大學老師通常比較有個性。為什麼專科也比較不容易長出自我覺?因為專科老師也比較沒有展現出自我。所以某種程度而言,如果讀大學,是開了你的視野:看到很多很有個性的老師,上課的過程中,一方面被他的課吸引,一方面又感覺到威脅退回來,在那個過程中,終於長出自我覺!那如果在華德福高中就可以讓小孩長出自我覺,是不是一定要去上大學?就不一定嘛!他已經感官長好了啊,要幹嘛就幹嘛,為什麼一定要大學那張文憑呢?就不必了!這樣知道喔,就是感官是連續在一起的,高階感官本來就是十四歲之後長的,如果在高中就讓他感官長好,那是不是要繼續升學就不是必然的。我們現在很多人把讀大學當高職念,去讀大學就是為了要得到一份工作,那是高職要做的事,不是大學要做的!這樣可以了解之間的差別嗎?所以我們在做的是一件非常艱鉅的事,要想辦法突破!好,自我覺就到這邊,再也找不到更詳細的資料了,沒有了!所以懂就懂,不懂就慢慢參,就這樣!上半段到這裡,先休息一下!(煜:如果照上面的說明來看,這裡提到的「自我」,比較像是佛法裡的「我相」,還不是「自性」。而能夠感受到別人的「我相」,是進入「人相」的「開始」,之所以說開始是因為「我相」的內容很豐富,不是感受到就完全了解。記得老師之前在另一個講座裡也提過:個性是在生命體裡。那生命體與自我的關係是?)

 

高階感官、中階感官及低階感官的內涵

……為什麼講自我覺?一個是演講中,Steiner花了很多時間講自我覺,其他覺沒有花很多時間講,另外就是,我們要看到重點不在於自我覺,而是再往下的一些東西。接下來Steiner從高階感官開始講:自我覺下來就是概念覺,概念覺跟語言覺很接近,但是不一樣,因為概念覺是我可以掌握到那個概念,語言覺是我可以知道這當中有意思在裡面,語言覺跟聽覺又不完全相同。高階感官從聽覺到語言覺,再到概念覺、自我覺,就這四個覺。以東方來講比較容易了解,比如說:語言覺跟聽覺可以分開這件事,對我們來講比較容易了解,為什麼?因為我們有很多語言的意思,並不在聲音裡,而是在圖像跟符號裡。舉最簡單的例子:有一些人會用手語來表達,那到底是亂比的,還是在比手語,是不是可以感覺出來?雖然我們不認得手語裡的意思,但是可以辨認出來那是一種有意思表達的結構,稱之為語言。可以了解嗎?所以語言一定要有聲音嗎?沒有!手語就沒有聲音嘛!像這一類型的例子讓我們可以區別聽得到聲音跟知道裡面有意思的不同;而知道裡面有意思,叫語言覺;裡面有意思,可以讀出意思裡面是什麼,叫概念覺。有時候我們看Steiner的書會有一種狀況:我知道每一個字,但是連起來之後就不知道他在幹嘛!那就是你的語言覺有運用到,所以知道它有意思在裡面,可是概念覺還抓不到它的概念,所以有語言覺並不表示可以懂得它裡面的概念!這是兩個層次的問題,可以了解喔。接下來是什麼?中階感官,中階感官就是溫暖覺、視覺、味覺、嗅覺。最後是低階感官:平衡覺、生命覺、運動覺跟觸覺。平衡覺跟自我動覺(運動覺)就很有趣,嚴格來說它在我們身體裡面,自我動覺是你可以察覺到自己是否有動態:自己是靜止的還是移動的,在做哪一種移動,所以自我動覺不是看別人在動,是自己在動,這個感官很神奇,平衡覺當然也很神奇。平衡覺、自我動覺、生命覺,都是在我們的身體範圍以內,但又不是我們本身的核心,這概念可以了解喔,就是有這幾個感官在裡面跑。

 

意志感覺:觸覺、生命覺、自我動覺跟平衡覺

人有這十二種感官,Steiner就做一個簡單的分類:我們有一些感官主要被意志行為充滿,意志通過這些感覺在感知中產生影響,就是觸覺、生命覺、自我動覺跟平衡覺。當這些感官發生作用時,你感覺不到,為什麼?因為意志是不是還在睡覺,可以了解嗎?比如說平衡覺,你可以察覺到你的平衡,所以才能夠坐在這裡、站在這裡,可是你有沒有察覺到在用平衡覺?沒有!偶爾可以感覺到是在什麼狀況?當你失去平衡的時候,會發覺對!我失去平衡了!可是平常有沒有平衡覺在作用?有啊!如果平衡覺沒有作用,如何維持你的平衡?既然講到平衡覺,我們就再稍微講一些:你可以感覺到你的平衡或不平衡,跟你有沒有能力去維持平衡,是不同的兩件事喔!平衡覺是感官,維持平衡則是一種能力,那維持平衡要靠什麼?靠意志,靠肢體的動作去維持平衡。這樣可以了解嗎?只是它們都是在無意識、在睡眠過程中完成,你察覺到不平衡,然後去維持平衡,都是意志行為,所以感覺不到發生什麼事。但是我可以舉一個平衡覺失調的例子,你就比較容易了解:有一些人會得到一種病叫「暈眩症」,知道嗎?就是這個人明明躺在床上,眼睛一張開就覺得天旋地轉,眼睛閉上還好一點;或者有些人是眼睛張開沒有天旋地轉,眼睛閉上就天旋地轉。眼睛閉上天旋地轉,是沒有視覺輔助時,你的平衡覺消失了,所以感覺自己是處在一種不平衡的狀況:天旋地轉要掉下床了,可是你明明就躺在床上啊!可以了解嗎?所以有沒有能力去維持平衡,跟有沒有感覺到不平衡,是兩件事喔!前面那個例子根本沒有做任何事,就躺在床上而已,還是覺得天旋地轉,那就是平衡覺出問題。可是有些人是我知道自己要跌倒了,可是手腳沒有力氣去撐住自己,就跌倒了!那就是平衡覺沒有問題,可是肢體有問題。所以這是兩種不同的狀況,當然有時是兩個同時出問題,可是先決條件是要有辦法感覺自己是不是平衡的,才能學習如何讓肢體維持平衡!這樣可以了解嗎?也就是先要有平衡覺,才有辦法學習讓意志維持肢體的平衡,因為如果平衡覺本身就出問題,根本就不覺得自己不平衡啊!我再舉一個自我動覺的例子,大家就比較容易了解:有一種症狀叫「妥瑞症」,有聽過嗎?患者會搖動自己的頭、臉部會有一些表情,或發出一些聲音,可是他有沒有感覺自己在動作或發出聲音?沒有感覺!因為他的自我動覺有一些缺損。你覺得他很怪,怎麼一直搖頭?然後跟他講你不要搖頭啊,可是他會邊搖頭邊跟你講我沒有在搖頭啊!因為他沒有自我動覺,所以他不知道他的肌肉其實在抽蓄,反而會覺得你很奇怪,我肌肉有在抽蓄嗎?沒有啊!除非去看鏡子,ㄟ~對!肌肉真的有在抽蓄!我們的自我動覺是正常的,所以在搖的時候就知道喔~我們的頭在搖,那就控制頭不要搖。這樣可以了解嗎?另外一種又不同,另一種是:你說:你頭不要搖啊!他說:我知道頭在搖,可是我停不下來啊!那是意志力缺損,不是自我動覺缺損!就是我沒有意志力可以把頭停下來,頭就一直搖,那是另一種病。可以知道喔,所以要分的比較細的話,就有:沒有那個感覺,所以就沒有辦法學習控制它,這是一種;另一種是有那個感覺,可是控制不了它。可以了解這些例子的不同喔!

 

用睡醒夢來分類十二感官

所以低階感官就是在意志裡工作:你感受到不平衡,跟你的意志力又把它平衡回來,根本就同時發生,你沒有感覺到平衡覺在作用,可是事實上它是有工作的。那中階感官是什麼?嗅覺、味覺、視覺、溫暖覺,它跟我們的感覺、感受加在一起,所以它是感覺型,跟我們的情感比較連結在一起。更高階的就是自我覺、概念覺、聽覺跟語言覺,比較跟認知活在一起,所以是比較清醒的。這三個類別,就是睡醒夢:有沒有發現我們之前講的重點:第六到九講是從靈的角度去看所有的東西,從靈的角度去分析時就是睡醒夢,所以Steiner也把十二感官分成睡醒夢三種狀況:聽覺、概念覺、語言覺跟自我覺,屬於清醒的感官;中間的感官:嗅覺、味覺、視覺、溫暖覺,跟情感有關。大家會覺得,咦~視覺也是感覺型的嗎?它也在做夢嗎?其實是!Steiner在這裡就講:我們在看時,只有使用視覺嗎?不是喔!如果是單純視覺的話,所感知到的,就是不同顏色的色光,一團一團的在那裡,因為純粹的視覺只能辨認顏色,沒有形狀,也沒有邊界、線條。所以某種程度而言,濕水彩是在模仿小孩視覺還沒有發展好的階段:純粹的視覺看到的,就是一團一團的光暈而已。之後在小學階段,開始讓視覺可以跟其他覺交織在一起工作,Steiner這邊舉了一個例子:怎麼知道一個東西有線條、有邊界、有形狀?因為在無意識中,你運用了自我動覺!什麼意思?好,我們講形線畫很重要,為什麼?形線畫就是:我畫了一條直線,然後讓孩子去走那條直線,他感覺自己的身體在走動,當他用手去畫直線時,就會感覺到直線的動的品質:跟隨著線條軌跡在運動時,其實眼睛的肌肉也在動,自我動覺會感知眼睛肌肉無意識的動,這樣才有辦法讓我們在意識上去辨認出來:喔~這個有線條、那個有邊界、形狀!眼睛無意識中掃過時會動一下,當它動一下:喔~這是直線;動一下:這是橫線;動一下:這是曲線……是眼球的運動,把自我動覺跟視覺組合在一起去理解時,才會說:喔~我能夠看到線條、看到形狀、看到邊界!一個自我動覺有缺損的人,就會遇到困難,他沒有辦法辨認形狀、邊界,也沒有辦法做正確的線條,可是他的視覺沒有缺損喔,那就只能辨認顏色,對東西的形狀沒辦法辨認。Steiner在談的是什麼?他說:我們到後面要認識幾何學,甚至學寫字、書寫這些所有的能力,只靠視覺夠嗎?不夠!因為要有自我動覺跟視覺結合在一起,才能夠辨認線條,也才能夠識字,沒有這些之前,自我動覺還沒有發展好,又沒有辦法跟視覺好好結合在一起時,對他來講就有困難!這樣可以了解嗎?(煜:摘錄第一九四、一九五頁的說明:通過眼睛本來的行為,通過眼睛分離出的行為,你們首先看到的只是顏色。當你們在潛意識裡使用你們的運動覺時,並無意識地在以太身/Atherleib裡,在星辰身/astralischer Leib裡進行著一種圓周的彎曲,並把這個東西提升到認知時,於是你們看到圓形。當你們通過你們的運動覺獲得這個圓周並讓它進入認知時,這時才將識別出來的圓周與察覺到的顏色連接起來。也就是說,當你喚起在整個身上擴展的運動覺時,你們也就從你們的整個身裡獲取了這種形狀。對此,你們在我已經辨析了的內容裡得到了表達,那裡我說過:人本來在宇宙裡執行了幾何學的形狀,然後並將其提升到認知裡……當您是一個整體的人,您可以在從兩條間接的路徑上所感知到的東西,即通過眼睛的途徑和通過運動覺的途徑,重新在您內在裡又回到整體。……因為您是從兩方面──通過眼睛看顏色,通過運動覺看形態──感知並在內在生命中必將這兩個東西組合在一起。您在那裡做出判斷。現在,您把判斷作為您自己身上一個鮮活的過程來把握,這個過程是所有的感覺向您帶來解析為各種元素的世界。在十二種不同的元素中,世界向您帶來您所經歷的事情,同時在您自己的判斷中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因為個體不願意作為個體存在。

 

十二感官是混在一起用的

Steiner繼續說:一般心理學或一般科學,都還沒有辦法那麼仔細地去談人類的感官,那他們針對教育所提出來的心理學,就會有點不太對勁,因為沒有辦法看得那麼深刻,或看到那麼細。可以了解這個概念嗎?Steiner這邊講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們要更努力地了解人,才能夠提出對孩子是正確或有效的教育方式!第二個部分是:十二感官只有在認識它們時,分開來談,但是現實上有沒有辦法把十二感官完全拆開:它們就是彼此完全無關的感官,不同的感官在不同的地方、時候作用?沒辦法!因為真實在運用時,你以為只用了視覺,但其實無意識中已經用了自我動覺,只是沒有感覺到而已!所以十二感官有辦法完全拆開來用嗎?沒辦法!很多時候,都是很多感官同時組合在一起綜合運用,而不是單一感官的作用。就像味道的分辨,如果單純只用味覺的話,那就酸甜苦辛鹹而已,為什麼還會感覺有其它味道?因為同時用到嗅覺啊,才能感覺到香味!如果只用舌頭,只有嘴巴的口腔黏膜,就沒有辦法分辨香味,能夠知道香味是因為有嗅覺。所以味覺單純只有口腔黏膜、只有舌頭在工作嗎?不是!其實也跟你的嗅覺有關。我們說一道好料理就是色香味俱全:色就是看起來不能太噁心、顏色不能太奇怪,要賞心悅目;香就是嗅覺要作用。所以你在享受一道料理時,其實是視覺、嗅覺、味覺,吃進去之後,還有溫暖覺,這所有的感官加在一起作用啊!甚至還有生命覺:這食物會不會對生命造成危險、威脅,吃下去會不會不健康,全部都加在一起的!沒有那種單純說這個只有味覺、那個只有嗅覺,味覺就怎樣怎樣……嗅覺就怎樣怎樣……那就錯了,沒有那種作用!所有感官都混在一起用的!可以了解這個概念嗎?所以Steiner在這邊講的十二感官,有兩件事很重要:第一件事:十二感官是整體與分別的例子;第二件事:他其實還是用睡醒夢的架構在講十二感官。O.K.喔,知道在講什麼喔。

 

觸覺總是跟別的感官混在一起

很多人講《人學》的第八講就是在講十二感官,那他只看到例子,只看到裡面有談到各種感官,所以就這樣認為。以材料來講沒有錯,可是Steiner要表達的是:以十二感官為例子,你可以把這些感官分析,但是不能讓它們支離破碎,必須把它們總合在一起用;第二個是:必須從睡醒夢的架構去了解,你才知道無意識中已經用了平衡覺、自我動覺、生命覺、觸覺!我們再回過頭來講Steiner為什麼當年一開始沒有講觸覺,觸覺是什麼?觸覺就是我分辨到,超過這個邊界之外有一個它(他)者,就是有一個不是我在那裡,我感覺到有一個不是我,那就是觸覺的本質!你說我摸到這個東西,有一個觸感,其實它不完全是觸覺,裡面已經包含溫暖覺、自我動覺……包含了其他感官!觸覺是不是只有皮膚才有?不是啊!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你看一個人時,眼睛對眼睛,怎麼樣?眼光會殺人對不對,這叫做什麼?眼神接觸嘛!這時視覺是不是也用到觸覺,因為你看到了另一個不是你自己的東西時,裡面就已經包含觸覺了!所以觸覺有沒有辦法單獨拿出來用?沒辦法!觸覺是跟其他所有覺混在一起、攪在一起的。簡單來講所有的感官,有哪一個感官可以沒有觸覺?沒有啊!自我覺也有觸覺,因為你感覺到別人的自我不是你的自我時,那就是個他者,就不是你的一部分!踩在那個邊界上,你跟他不一樣,被區分開來了,那就是觸覺。所以哪一個感官可以不帶觸覺?沒辦法啊!在物質世界只要感知到東西,就會有觸覺!那你說觸覺能夠單獨被拿出來談嗎?很困難啊!因為它總是跟別的感官混在一起!這樣可以了解嗎?

 

要讓孩子成長,是讓他的十二感官發展成熟

所以Steiner說:我們在理解人的時候,必須拆開來看,但是也必須能夠組合起來,因為人並不是支離破碎的,而是一個整體。華德福教育就是要想辦法讓不同的課程對應到不同的感官,然後讓孩子能夠真正地學會如何去認識世界!(煜:這裡就要摘錄一九六頁的說明了:「但是,因為我們有了十二種感覺,從而,我們就可以擁有相當數量的可能性,使分開的東西連接起來。吾-覺所經歷到的東西,我們也可以用十一種別的感覺去連結起來,這也適用於每一種感覺。由此,我們給感覺的相互關聯獲得了一個相當數量的互換(Permutation。但是,此外我們在這種關係中也獲得了巨大數量的可能性,比如當我們把吾-覺和思維覺以及語言覺連繫在一起的時候,以此類推。從而,我們看到人在多麼隱秘的方式下與世界聯繫起來。通過他的十二種感覺,事物的組成部分被拆卸開來,而人必須能夠將拆開的組成部分重拼集起來。由此,他參與了事物的內在生命。所以,你們將要把握這樣做是多麼重要,人將受到這樣的教育:在張弛有致地護理下,發展一種感覺的同時,也去發展別的感覺,使其完全系統地意識到感覺及感知之間的關係。」真是太有趣了!十二種感官自由聯結有很多可能,所以每個人看同一樣東西就有很多可能!)你說一個自以為是、無法無天、缺乏自我覺的人,是完整的人嗎?那是感官缺損啊!這種人在現代特別多:只有自己有自我,別人都沒自我,那就是自我覺缺損!所以華德福教育就是想辦法用很多東西,像剛才講的視覺跟濕水彩之間的關係、自我動覺跟形線畫之間的關係,去發展孩子的感官。真要講下去,所有課程都可以談:這個課程為什麼到這個階段要配到這個程度?因為它跟什麼覺有關,所以我們要怎樣讓這個覺能好好發展,要用哪些課程去對應它,讓它能夠發展出來。如果仔細體察華德福教育的課程,它其實不是在談什麼能力指標、測驗得幾分,而是如何讓孩子好好發展他的十二感官!這很困難啊!每一門課對到什麼感官,這個感官能夠發展多少的比例,同樣一門課,上法不一樣,對於感官的作用就不一樣!這一塊很大很大,當然不可能在今天講,我只是要說:第八講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要讓一個孩子成長,不是只有知識成長,或他記得的東西變多而已,而是有沒有辦法讓他的十二感官發展成熟!

 

補正教育與治療教育的不同

我們發現現在很多小學生,自我動覺、平衡覺……通通都壞掉了,他想要學東西就有很多障礙跟困難,那就要想辦法去補那個感官,這個就是什麼?補正教育!補正教育這一塊就是針對十二感官有缺損的部分,幫忙這個小孩把他的十二感官建立好。也就是如果一般的華德福教育還不夠,就是感官缺損特別大時,那就需要補正,就是Extra Lesson,他會給你一些練習、動作、課程……幫助你去把感官長好!一般華德福教育是處理一般沒長好的狀況,可是如果缺的特別嚴重,那就需要補正教育。這樣可以了解嗎?我們看小孩的發展,有時候會從以太力夠不夠,或物質身的缺損來看,但少一隻手、一隻腳大家都看得到,可是以太力缺乏就看不到了,星芒體破洞也看不到!同樣地,十二感官的缺損,有些可以看到,比如說視力減退,可是有些看不到啊,像:生命覺、味覺的退化、自我動覺的不足、平衡覺的喪失……這些都看不出來!他會走路,可是走路姿勢怪怪的,為什麼會踮著腳走路?為什麼一跛一跛的?有些學生動作就是這樣,其實裡面都有一些感官缺損或者意志力缺損,一般人沒辦法判斷,老師大概能夠做到一個程度,然後就是Extra Lesson有專門的評估方法,再來就是人智醫學、治療教育有專門的方法。感官缺損是Extra Lesson,治療教育則是針對另外一塊:機能缺損,所以是不一樣的專業。小孩如果需要補正,像前面講的我就是感覺不到,所以就繼續做那些動作,那就屬於補正教育;如果我感覺到自己做不到,那就是治療教育。了解嗎?這兩個不一樣喔!再比如:我對別人無意識,所以就是會碰到別人的東西,我沒有要碰它,但就是會碰到,因為邊界不清楚,所以隨便就踢到、踩到別人的東西,那就是補正教育要處理的,因為是感官有問題、觸覺經驗有困難;可是如果是故意的,我就是要踹你的東西,那就不是補正教育,是治療教育要處理的,因為觸覺沒有問題,可是為什麼會忍不住碰別人的東西,那就是另外一塊。這樣可以了解嗎?補正教育跟治療教育是處理不同的狀況!現在台灣很多人兩個都做,可是事實上專業還是不一樣的。Steiner那個年代治療教育做的比較多,因為基礎感官缺損的問題還沒那麼嚴重,可是到後來越來越嚴重,大家覺得不能不處理,才發展出補正教育。所以Extra Lesson補正教育是在Steiner過世之後才開始發展,但是治療教育在他那個時候就有了。這樣可以了解喔。

 

Steiner是指出方向,後面的發展我們要去做

最後Steiner說:我們從靈的角度去分析時,就是從睡醒夢去了解;如果從身的角度,就是頭胸四肢;從心的角度,就是同理跟反感,然後會有思考、情感、意志。接下來即將要進到「身」了,即將啦,還沒有真的進入。第九講講完睡醒夢的最後一段之後,第十講就開始進入頭胸四肢、身的部分。我們講這本書的架構是:先從心再到靈再到身,所以第八、九講還在講靈,靈講完後第十講就開始進入到身。好,到這邊為止有沒有什麼問題?這樣大概知道發生了什麼嗎?O.K.嗎?Steiner是開了一個很大的坑喔,就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事要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教育,他把這些東西都點出來,後面就是我們自己要去發展的,因為Steiner不可能告訴我們所有事,很多事他也沒講,可是指出一個方向,那就要處理啊,所以後來大家發現有些不是治療教育就可以處理的,因為那是感官缺損的問題,就發展出補正教育。華德福教育並不是在Steiner手上就達到完美,就解決了所有問題,沒有喔,他只是指出方向,很多東西是後來的人邊學邊做再把它做出來的!但是大方向上我們知道要往那裡走,O.K.喔?所以《人學》一定要讀的原因就是,他在講大方向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提到了,然而該怎麼做、要怎麼做的細節當然就是後來大家各自要去發展、要去處理的,Steiner只是把原理,至少我們現在用到的主要原理,大部分都講了。你說有沒有Steiner沒講到的,當然還很多,這世界是很豐富的,很多他沒講到,但至少教育的部分,他把基礎原理講得差不多。後面就接到九到十二年級,這本《人學》主要就是一到八年級,九到十二年級有一些特別的東西:青少年之後的小孩,會有一些特別的問題跟狀況,後來他又有一個演講集,可以說是《人學》的後半段,講青春期之後的小孩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需要什麼方法處理……因為青少年時期是一種特別的狀態,跟七到十四不一樣,所以就有另一套補充說法。這邊講的是基礎,一開始一到八年級要一次開的時候,需要的基礎理論大概都在裡面,當然幼教也包含在內。到這邊為止有沒有什麼問題?O.K.嗎?那我們就過完年見囉!(煜:這裡也要摘錄一九七頁的說明:「人只有用意識存在狀態(Bewusstseinszustande)採取行動,才能正確處理它。必須要通過意識存在狀態,比如清醒,睡眠和做夢來把握靈。將通過融合感和離斥感,也就是通過生命狀態(Lebenszustande)把握心質;心甚至也會持續進入潛意識。本來我們在星辰身/astralischer Leib裡具有心,在以太身/atherischer Leib裡具有生命;而兩者之間有著內在的持續的聯繫,這樣,心質自己在以太身/的生命狀態裡充分發揮。而身將通過形式狀態(Formzustande)被感知。……」)

 

以上就是「《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導讀」第九堂課(第八講)筆記整理。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

《人學》導讀上課筆記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上課筆記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上課筆記

《奧秘科學大綱》導讀上課筆記

【人學導讀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