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15):鄭子太極拳的特色、單鞭(3):20240

今日(2/3)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十三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今天一到現場,先打一趟鄭子太極拳,再折胯轉胯鬆開胯筋。有些師兄姊在站樁,老師教完八段錦後一一調整大家的姿勢。

 

我先問目前閱讀老師著作《太極拳勁氣解析》的疑惑:

181.2.1內氣:

1.拳譜言:「氣行於骨縫」,「骨縫」指的是?

老師:骨跟骨的交接處,也就是身體大大小小的關節。

2.「要撐要撐」,如何做?

老師馬上示範如何由身軀循序向外把骨縫撐開:肩催肘、肘催腕、腕催指。不是用力把整隻手伸直繃直推出去,而是用內氣把骨縫循序由肩縫、肘縫、腕縫、指縫撐開推出,在每一式最後定式時要做出。

這段內氣的描述跟接下來老師說明鄭子太極拳的特色有關,所以把這段摘錄下來:

內氣在體內運行時,身體會有觸動、跳動、蠕動、流動之感。內氣之運行是與血之運行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好似「瞎子背著瘸子行」,內氣無眼,好比瞎子,血又無腿,像是瘸子,這與「氣隨血運,血載氣行」,拳經秘譜裡之記載恰好呼應。可理解氣與血是相伴旅行,可分不可離,其所到之處,即氣血凝聚之處。

隨著氣血之運行,其所凝聚之穴位不同時,身體上之感覺也不盡相同。於正常情形下,氣血在骨節、中丹田、湧泉穴和勞宮穴凝聚時,身體之感覺較明顯。

拳譜言:「氣行於骨縫」,此話為有內氣運行後之描述。初煉內功,全身骨縫尚未打開,內氣則不可能在骨縫中運行。只能先在骨縫中凝聚儲存,隨著內氣更多之能量積聚,所聚能量越來越大,此能量即可從骨縫間,向骨縫四周傳遞,即把骨縫撐開貫通之過程,日久功深,自然會把骨縫漸漸撐開,也就是所謂之鬆開。余在教拳過程中,常教導學生,要撐要撐,對拉拔長,即是由身軀循序向外把骨縫撐開(如肩催肘,肘催腕,腕催指),內氣自然循經絡湧至勞宮,則氣血行至指稍。

氣是人體內運行之能量流,亦可視為人體電流,氣為「經絡之氣」,即常言之「真氣」、「內氣」。「意之所注,真氣從之。」現代科學研究已證實,「當思想意識(意念)關注在身體之某一部位,尤其是經絡穴位處時,那裡就會產生生物電流」之現象。而生物電流之活躍,則有利於調整和改善人體臟腑、經絡之生理功能。

 

同學問起老師在群組po的影片及鄭子太極拳的注重點說明(註1),老師先講鄭曼青師爺的學拳歷程,接著說明鄭子太極拳的特色:

1.尾閭中正:讓氣能由腳至腿至腰,再由尾閭上脊椎、督脈,百會出,即所謂「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2.動盪分明:動是移動,盪是氣盪起來,也是定式時的肩、肘、腕、手節節撐出。且氣須到四梢:筋之梢為手足指甲;肉之梢為舌頭;血之梢為頭髮;骨之梢為牙齒。

每一式都有開合鼓盪,內氣藉開合鼓盪於經脈內反覆循環不止,對內氣鍛鍊有極大貢獻。

但要「鬆」,氣才能盪得起來。

3.前腿不動:定式時前腿膝蓋一移動,內氣便無法順利鼓盪起來。

老師提到由楊式太極拳祖師楊露禪發展的老六路,也是尾閭中正。

太極拳拳架有大架、中架、小架,鄭子太極拳是中架,老師有示範小架,外形幾乎看不到什麼動作,純由內氣運轉,威力驚人。

老師要我們好好閱讀他的著作《太極拳勁氣解析》裡的附錄四:〈內功四經〉,裡面有詳細說明如何練內功,是非常少見的文獻。

 

單鞭:有4個轉,原則都是腳底湧泉往下螺旋轉進地底,另一股氣螺旋往上至百會出。

第一個轉上次有紀錄過,簡單復述:

走化:走,重心直線往後;化,邊轉邊移重心。所以單鞭從按之後的第一個轉就有兩種:一種是先走再化,也就是先把重心移到後腳(引進)之後再轉,但如果對方力大或重量重,ㄧ往後移,可能被對方順勢往後推出;另一種則是邊轉邊移重心的化。

第一個轉:轉時是用尾閭轉,不是腰胯轉。先開髖,讓一股氣上,再轉,另一股氣則是由湧泉往下螺旋鑽進地裡,所以是兩股龍轉風。重心由右腳轉到左腳,轉定再把右腳掌扣回。轉不是平面2D的轉,是3D螺旋的往上轉,藉由螺旋往上,把對方的根拔起帶著走。

第二個轉:重心由左腳轉到右腳,合。重心由左腳轉到右腳時,不是平移,而是尾閭不斷地轉。

第三個轉:右腳往下鑽,左腳跟提起,前腳掌同樣往下鑽,另一股氣往上尾閭轉,右手盪出。

第四個轉:左腳跨出,重心由右腳移到左腳,雙腳轉,左手藉轉上來的氣往前推出,傳至背後至右手盪出。

四個轉,真的非常精彩!

 

單鞭的以往影片整理:

1.單鞭有兩個開合:按出去後,有人從前面來,引進,轉,氣要轉起來,襠勁氣轉起來,後腳不動 ,轉到定位,前腳再扣回,合進來,腰胯轉時,氣轉出去,左腳跨出,氣上轉起來,右腳再扣回。

單鞭用法就像龍捲風一樣,對方來時,我們引進,用圓切線轉他,合進來再出去。引進轉時,如果前腳先轉,勁就起不來,就無法帶對方轉。太極拳的勁就像龍捲風一樣,氣盪起來,合,再盪起來轉,左右來回,重心轉換,把對方引進落空。每一次都是氣轉起來出去。

2.按之後,往後坐,轉時髖關節開,氣上來,轉到定位,右腳扣進來,重心換到右腳,氣從膻中合進來到腳底(三盤氣下)。再轉時,左腳跟起,虛腳點地,轉腰胯時,髖關節開,襠形不變,氣上胸後,到肘到右手拋出去,再合進來,腳盪出去,移重心至前腳,氣上胸,轉,左手出去,所以兩個開合。

第一次重心在轉換時是磨勁,接時是用後面尾閭在轉,轉過來,重心用尾閭接到,收進來,再送出去,這就是龍捲風的感覺。轉的時候用尾閭轉對方,合進來再打出去,都是用尾閭的力量。

 

我有請老師看我行拳的影片,老師說有不少地方需要調整。哇!那只好ㄧ式一式調了。

老師要我先做按,然後再請學長做一次。雖然我的內氣也有轉,但重點不是外形明顯的轉,而是裡面內氣的轉。

另外一個是快慢不均,要慢慢行拳,等氣上來帶動手,而不是氣未到,手就出了。

接著再做單鞭,ㄣ~不太正確,尤其第四轉,回家得好好練習。

 

老師最後示範如何「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影片),並問我們:明明手也有動,那是哪裡在帶手動?有同學說是肋骨。老師接著跟我們搭手「太極不動手」,我的感覺不只是肋骨,肋骨應該也是被動,是內氣,而內氣又是被誰催動?是神與意。

 

1楊氏四派大師行拳之對比影片,以及鄭子太極拳的注重點說明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