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玉女穿梭」少了ㄧ梭啊!打完再補。

今天帶完1月最後一次的「煅煉班」,突然想到,那就來打趟「鄭子太極拳」吧。這次把手機橫擺,燈光都打開,拍攝的範圍就比較大也比較明亮了。

感覺還不錯,有比上次打的有進步。在家裡幾乎每天至少行拳兩遍,想說招式應該都很熟了,沒想到換個場地依舊會出槌。

 

目前的理解及認知:太極拳的重點在內氣,招式是幫助內氣的生成及流轉循環,無論是:

《太極拳經》:「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

或是〈十三勢歌訣〉:「氣遍身軀不少滯」及「腹內鬆淨氣騰然」、

〈十三勢行功心解〉:「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及「行氣如九曲珠 ,無微不至。」、

〈體用歌〉:「太極拳,十三勢,妙在二氣分陰陽。」

以上經典都在描述內氣的重要。

但「內氣」實在很虛無縹緲,我自己因為早期打坐、練丹道炁功,所以對氣有些感受

記得多年前在崔玖教授處學打坐,伍師父(註1)幫我們從眉心在丹田「點火」,已經忘記有啥感覺。那時每天都打坐,還越打越長,隨著打坐日數的增加,慢慢就感覺丹田擴及全身的溫熱。那時剛開始注意力是放在丹田,並沒有要用意識指揮氣往哪走,坐了一段時間後,身體也出現很多現象,比方剛開始時,經常眼屎一堆,後面也有很多狀況出現。其實氣是生命體(或說乙太體、能量體)的現象,打坐的另一作用是心靈的提升,也就是一層一層的體會肉體、能量體之外的「我」。記得那時坐到後來感覺身體與外界的界線慢慢消失,那「我」在哪裡?有「我」嗎?這個問題直到我到圓覺文教基金會修習佛法,才有確切的認識。

多年後有機緣跟王德槐老師學文始仙宗丹道炁功(註2)。王老師早年曾參與當時國科會陳履安主委推動的「生物能場」計畫:用科學方法來測量氣以及練氣時的狀態,比方用腦波機測量不同功法的師父煉功時的腦波,在李嗣涔教授所著的《科學氣功》一書中有詳細說明,其中第98-103頁〈內金丹功的啟示——入定態的出現〉就是在描述王老師煉功時腦波出現的狀態。

王老師的丹道炁功就有用以意導氣的部分,學以意導氣時,王老師會在旁邊「看」我們做得對不對,做得對就回家繼續煉。有一次王老師要我們把手指放入他的兩手掌間感受炁,換我放時,手指竟然自己顫動起來,哇!其他人怎麼沒有這樣?王老師說:「你的炁很盛。」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的炁盛不盛,最近請一位可以到家調理經絡的師傅到台中家裡幫助媽媽,師傅有時也請我按住媽媽某處輸氣,當然除了自己的氣,他也教我把空間的氣導引給媽媽,平常看著媽媽照片、腦中想著媽媽的影像也可以輸氣。他也說我的氣比一般人多,ㄣ~既然這樣,那就繼續修煉,看看哪天是不是能像王德槐老師、調理師傅、王世溫老師一樣,可以感受對方氣的狀態。

 

太極拳真的是很奇特的拳,要放鬆的打,要用內部的動:骨轉筋擰,帶外部動,這就違反我們的認知,我們習慣的是外部手腳肌肉動,所以其實最重要的是放掉自己原本的認知,但放掉習慣的認知是最難的,太極拳最難的應該是在這裡:把原來的認知、習慣通通打掉重練!就像我原本覺得:哇!單腳站樁真的可以站超過10分鐘嗎?實在很難想像!等到一天加一分鐘超過10分鐘時,開始相信可以繼續站下去,超過20分鐘時,相信自己可以站到30分鐘,真的就站到30分鐘了耶!

太極拳對人體的了解及操作真的超乎想像:為什麼肋骨漲就可以撐住手(肘與肋合)?為什麼髖開氣就可以轉上去?為什麼尾閭轉就可以帶著對方轉?為什麼「襠走下弧」就可以把對方「按」出去?氣明明看不見也摸不著,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威力?為什麼弧線比直線更好?⋯⋯古時的武術養生家實在太厲害了!

 

1談打坐

2中國仙道之究竟:王德槐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