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2):起式及掤 :20231119

昨日(11/18)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三堂課,第二、三堂同學有問問題,老師重新講起式及掤的胸轉,哇!越講越細,實在不簡單,所以再紀錄之:

起式:大腿骨內轉,膝開、髖開,氣由腳上,過尾閭,肋開胸脹(膻中內含、鎖骨內合,自然拔背,造成胸呈負壓狀態,使氣進入,胸、肋漲大)上胸,胸轉(下---前)走陰面心包經到手指勞宮穴透出,肋骨下、肩胯合,走陽面無名指三焦經,手回胸轉(後--前),由背督脈兪口穴(大椎下)到膻中再由任脈下。

由心包出、三焦回,所以是陰去陽回。

含胸,膻中穴內含,平面向內,沒有裹肩。胯合也沒有裹胯,是平面合。

 

掤:左右掤的基礎練習:氣的流動如起式,但前手肘要與肋合,後手下按。行進時,先胯合,後腳往前,兩腳掌斜向前平行,再腳轉氣上如起式。

紀錄整理一下王老師影片的說明:

左右掤:左掤:起式完成後,移重心至左腳,如起式腿骨轉氣上,左腳帶身體右轉,最後右腿才轉右,移重心到右腳,肩胯合,出左腳,移重心至左腳,此時手隨身走,轉時右腳不急著內轉,先內轉雙腿,氣轉上來,再把右腳擺正。右掤:肩胯一合,右腳出,重心移右腳,轉時先轉,氣轉上來,左腳再擺正。

掤勁的氣由腳轉上來,檔勁起來,肋開,從衝脈到胸,肩圈的氣做掤勁,就掤起來了。開時,前手氣透出指尖。

大腿骨內轉,氣轉上來,往下坐,氣沒起來,就不對。

前手是因肋骨張開而掤,所以是裡面、內面肋骨的勁在掤,而不是手外面的力在掤。

 

應用:

1. 掤勁是用身體接對方,不是只用手,身到、手到、腳到。不可手身腳分開,講的是整勁。對方推,一搭手,首先接他的勁,尾閭接上去,提上去。太極拳移是移、轉是轉,一轉就轉勁了。掤勁不是對抗,是掤住,撐住的意思。

2. 掤勁是陰陽兩股勁,前手陽面是陽勁,肋骨張開陽勁,抵住對手的推進。陰勁在裡面收對方的力量,合進來,所以又抵又合。陽勁出,陰勁合。如果沒有陰勁,就是在互抵鬥牛。

鬆散通空:將對方的勁散到腳底、背後。

3. 掤勁是黏勁、轉勁,掤之後裡面胸轉造成手腕一轉(而不是手腕自己轉),腰胯再一轉變挒、履、採、按。掤勁是八勁之首,先掤住,再按對方的力來轉各種勁,所有的勁都從掤勁開始。

勁從下起,襠胯胸;肋骨張開(胸的氣圈開)掤,就黏住對方。左掤則左肋上,右掤則右肋上。

 

目前每天起床練八段錦、鄭子太極拳,八段錦每式6次約30分鐘,鄭子太極拳約15分鐘。慢慢將王老師太極拳的做法、心法融入八段錦。

 

昨日老師以崑崙仙宗劉培中大師打的道功拳來看打拳要氣蕩起來,蕩是何意?是「氣宜鼓蕩」嗎?但氣宜鼓蕩又是什麼意思?是指氣流轉無礙嗎?google一下,原來「氣宜鼓蕩」語出〈太極拳經〉,整篇如下: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動之意,斯其根自斷,乃攘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毋令絲毫間斷耳。太極拳又名十三式長拳;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看起來,從「氣宜鼓盪,神宜內斂」以後,都在說明如何做到「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啊!

崑崙仙宗劉培中大師打道功拳

老師說:做到就看得懂了!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