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JPG

《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這本書幾年前讀過,最近再次重讀新版,以及非暴力溝通的創始人馬歇爾博士的另一本著作:《這樣說話,你我都是大贏家:化解衝突,創造連結的非暴力溝通法》,發覺實在是「以境驗心」及認識自己、了解他人,與自己及他人建立連結的好方法,所以寫一下目前的心得及思考!

有沒有想過:奇怪,一家人或者是相愛的人,明明是為對方好、希望對方幸福,怎麼說起話來就像仇人,或者對方說的話就是讓人不舒服,甚至暗幹在心裡?同住在地球,或者同一區域的不同部落、種族,甚至同一族人,為何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但是~為何也有一些人,一說話就讓人覺得:哇!說到我心坎裡!(不是同溫層的話,而是觸動到心裡某個點的悸動!)

 

什麼叫「溝通」?正常情況下:

溝通:是訊息的交流。

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正常情況下:

1.就事情來講:讓事情順利進行,或呈現的更好。

2.就人來看:使雙方的生命更美好。

 

溝通包含什麼?內容及工具!

內容:依目的而定。

工具:有語言、文字、聲音、動作(手勢、肢體)、意念⋯⋯

工具有如何使用的問題,內容則有好壞、適宜的問題。

另外,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或是在不同的時間、地點、狀況表達,可能效果就大大地不同。所以,內容跟方式對溝通來講都非常重要!

比方:我愛你,用口語說,可以輕聲細語的講、昭告天下的講、含情脈脈的講、咬牙切齒的講、劍拔弩張的講、小心翼翼的講、陰森的講、驚嚇不已的講、敷衍的講、淡淡的講、驚心動魄的講、虛心不已的講、神情緊張的講、百無聊賴的講⋯⋯分別對應到不同的目的及狀況。

 

什麼叫暴力溝通?

暴力語言一般我們的認知是咒罵、威脅、羞辱、取笑、恐嚇他人及自己的語言,但在非暴力溝通的定義裡,只要是讓自己或他人產生應該、責任、罪咎感、羞恥、恐懼、羞愧、害怕處罰的語言,都是暴力語言!仔細想想,我們的日常生活用語,是不是都是這樣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是怎麼來的?作者認為來自我們的教育!一旦是讓自己及他人產生上述的感受而就範的,往往之後都會有其他副作用產生,因為不是自己或他人發自內心、心甘情願要做的!仔細想想是否如此?再深入探索,「應該、責任、罪咎感、羞恥、恐懼、羞愧、害怕處罰」的背後,似乎或多或少都有「恐懼」的成分!

那為什麼是「教育」造成的?一方面教育是用「獎懲」的方式讓我們就範,我們也學到用獎懲來溝通;另一方面,知識的傳遞過程中,要傳遞什麼知識、如何傳遞,就會逐漸形成我們的價值觀,此套價值觀讓我們易受操控,同時也據此來判斷彼此。(就人智學「三元社會」的觀點看,就是政治、經濟領域把手伸進文化領域!註1)一旦用自己的價值觀及獎懲來溝通,就容易產生諸如:應該、責任、罪咎感、羞恥、恐懼、羞愧、害怕處罰的語言或感受。

那為什麼「獎懲」的方式會容易產生諸如上述的感受或語言?因為有獎懲就有價值的判斷,就有好壞、高下、貴賤⋯⋯的分別,那就要問,這個價值觀是怎麼來的?目的是什麼?通常我們自己不會覺察到自己的價值觀,以為天經地義就是如此!一旦牽涉到價值觀,人跟人之間的連結就開始產生裂痕,因為彼此認為不是同一掛的,溝通就變得非常困難。

那怎麼辦?有其他溝通方式可以讓自己跟自己、自己與他人產生連結,且發自內心、心甘情願的方法嗎?非暴力溝通就是可能的方式之一。

 

什麼叫非暴力溝通?

把溝通的重點放在搭建心靈的橋樑,讓雙方得以彼此「連結」。

原則及假設如下:

我們的天性:對彼此的幸福做出貢獻。

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自己的需要服務。

別人對我們所做的事,只是他們所知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能做的最好的方式。我們可以幫助他們發現更有效而較少傷害的方式。

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花時間,使溝通是來自於內在神聖的力量,而非文化制約下的慣性行為。

 

什麼叫「連結」?

連結的feeling是什麼?

可能是:自己覺得被了解、被接納,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心連在一起的感覺。

為什麼「連結」很重要?

因為只有讓自己(對自己溝通時)或對方(與人溝通時)覺得你心裡有我,溝通才能順利進行,想想看,是否真是如此?

 

《這樣說話,你我都是大贏家:化解衝突,創造連結的非暴力溝通法》這本書中多次提到要與人「內在活生生的東西」以及「內在神聖的力量」溝通及連結,那什麼是人「內在活生生的東西」以及「內在神聖的力量」?看書的意思似乎是非暴力溝通方式裡的「感受」及「需要」,我認為「感受」及「需要」是外顯較容易覺察到的(說容易其實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的習慣是向外追求,而不是向內觀察),「感受」及「需要」的後面還有很多層面及內涵!

就人智學的角度來看,人有身心靈三個層面:身有物質體、以太體、星芒體;心有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靈有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其中身的物質體就像礦物不具生命,其他都是我們內在活生生的東西耶!

再看另一項活生生的東西:心魂的作用:意志(願性willing)、情感(感性feeling)、思考(理性thinking),其中意志最難描述,但我們可以從意志在身心靈的呈現來觀察:(註2

身:本能(物質體)、衝動(以太體)、慾望(星芒體);

心:動機(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

靈:願望(靈自我)、意圖(生命靈)、決定(靈性人)。

目前我會覺得「內在神聖的力量」,應該就是「意志(願性、willing)!因為意志體現在我們的四肢,是未來的,充滿行動力,甚至與我們的命運與業力有關!(註3

 

那我們要如何與自己或對方「內在活生生的東西」以及「內在神聖的力量」溝通及連結?非暴力溝通提出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不分析、評論、批評、判斷,只是單純的描述看到、聽到、聞到的⋯⋯想想看,當別人看到自己做的,馬上就評論你是怎麼樣的人,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這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我們的思考太快了,一看到、聽到、聞到⋯⋯馬上就會分析、判斷,下結論跟評論,單純的說出看到、聽到、聞到⋯⋯需要有意識的「覺察」,覺察到自己已經開始在分析、判斷跟評論了,因為這跟我們原來的習慣迥然不同!

感受」:自己產生了什麼感受。因為前面的觀察,而引起自己什麼感受,但要注意,觀察到的只是刺激,引起的感受,是因為自己的某些「需要」沒有獲得滿足,所以其實是對方幫你看到了自己的某些需要。

另外一個是看到自己的感受,這同樣是往內覺察!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很會用腦思考(理性),但對於覺察自己的感受(感性)則著墨不多,需要好好恢復!而且感受其實也有很多層次!

需要」:產生這樣的感受,是因為背後有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這裡的「需要」類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嚴、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而不是去做什麼,去做什麼書中的定義是「策略」:特定人去做特定事。

既然是內在的需要,就要往內覺察!我們自己可能會想自己或別人需要做什麼、說什麼,但這個「需要」做什麼、說什麼的後面,是要滿足什麼心理需求?

「感受」跟「需求」有很多層次,剛開始探索到的,可能還不是真正的「感受」跟「需求」,是頭腦想出來的,再往下、往後探索,有時自己都會嚇一跳,原來我還有這樣的「感受」跟「需求」,書中有很多精彩案例可供參考!

請求」:不是要求,也不是命令,對方可以拒絕,如果對方拒絕,可以繼續探討對方拒絕背後有什麼需要沒有被滿足。請求是提出要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越清楚明白越好!比方:要你對我好一點,就很模糊,要對方每週至少有一個晚上陪自己,就很清楚。

有沒有發覺,我們通常都會要求對方「不要」做什麼,但很少明確的請求對方「要」做什麼!

書中提供了很多測驗及案例,說明怎樣才是觀察、感受、需要及請求,由於我們已經習慣向外追求,得多看、多做練習,才比較能夠掌握向內覺察,因為向內自我探索是一件反慣性的事!

 

為什麼剛開始會說非暴力溝通是「以境驗心」的好方法?因為看到一個狀況,心裡起了什麼感受、反應,我們通常都是檢討對方,以為是對方引起我們的感受及反應,而不是回過頭來檢討自己!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個方法,讓人起了感受、反應之後,回頭探索自己的什麼需要沒有獲得滿足,不把矛頭指向對方,而是回頭看自己!當然,我們還可以繼續深入:需要的後面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個需要?真的有需要嗎?

而這樣不斷回頭探索自己的過程,就是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也就是佛法說的進入「我相」!當自己能夠認識自己,就可以開始認識別人,也就是進入「人相」,因為人有個別性,但也有共同性,就像榮格講的「集體潛意義」!

另外,能夠用不同的方式與人溝通,真的是不容易的事,因為是在轉換「假設」!每一種方式都有背後的假設,像暴力溝通是利用人的「恐懼」,用「恐懼」使人遵從;非暴力溝通則是相信我們的天性是對彼此的幸福做出貢獻。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為了自己的需要服務,只是可能不是最有效、傷害最小的。能夠在不同的假設遊走,代表沒有固著在原來的假設上,彈性就越大,心量也就越大,因為能夠容納接受的越來越多了!

 

最後打廣告一下: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的背後都需要「覺察」!我的「人體鍛鍊基礎班」即是藉由輕柔緩慢的動作恢復覺察的能力!56月的重慶南路班正招生中,歡迎大家來參加!詳情及報名請進入網頁:

https://ppt.cc/fvCvTx  

 

1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06:史代納的三元社會理想(20150520

《人學》導讀05:第四講:「現代」心理學03:意志與情感的關係,以及意志在身心靈各組成部分的呈現(20171118

3 :參閱:《人如何動?——運動神經之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心領神會 的頭像
    心領神會

    心際效應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