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擦計畫1.jpeg

最近把這本《橡皮擦計畫》看完了!如果對人的思考判斷、預測偏誤有興趣,應該會愛不釋手!

《橡皮擦計畫》描述以色列心理學家: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兩個性格南轅北轍的人如何一拍即合,合作無間地聯手揭開人類的心智密碼:人在判斷、預測、決策時的捷思、偏誤,最後又分道揚鑣的故事,看完真是令人唏噓不已!康納曼更因此獲得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注意喔,是心理學家獲得經濟學獎!他們的研究也啟發了經濟學家理查·塞勒,開創了「行為經濟學」。我在閱讀時一直想知道後來怎麼了、後來怎麼了!這本書的作者是寫《魔球》的麥克·路易士,寫的真的非常引人入勝。

 

記得在剛出社會時上到一堂企管課,老師那時說:人的認知特性就是:

選擇性的接觸、

選擇性的詮釋、

選擇性的記憶。

剛聽完有點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後來對創意有興趣,看了很多有關創意、廣告的書籍,再進而閱讀有關認知心理學的科普書,了解人究竟是如何想事情、思考判斷的,這才漸漸明白,原來人的認知真的是有侷限的:只看到自己想看的、自己的大腦會自動組合看到的做出解釋、然後記得自己想記的,這一切大部分都在無意識中完成,得很有覺察力及定力,才能看到自己的思考過程,以及自己想事情時的侷限!

 

這本書就是在描述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如何藉由實驗發現人的認知偏誤,舉幾個書中的例子:

1.一九八〇年代初期,肺癌醫生和患者只有兩種不均等的選擇:動手術或接受放射治療——相較於放射治療,手術比較有可能延長壽命;但手術有風險,可能導致立即死亡。他們發現,當你告訴患者手術有「九成存活率」時,八二%的病患會選擇動手術;而當你換一種說法:手術有「一成死亡率」,就會只剩下五四%的患者會選擇動手術。不只病患如此,醫生也有同樣的傾向。

2.亞洲疾病問題:他們分別讓兩組人接受測試,第一組受試者的問題如下:

問題一:想像一場非比尋常的亞洲疾病即將爆發,預估將會有六百人死亡,美國政府正傾全力預防,並提出兩大方案對抗疾病。科學家估計每一方案的可能後果如下:

採行方案A,將可救活兩百人的。

採行方案B,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以救回六百人,但有三分之二的機會無人獲救。

你會選擇哪一個方案?(請試著選擇)

現在,第二組人面臨的問題一樣,但必須從以下選項做出選擇:

採行方案C,將有四百人死亡。

採行方案D,有三分之一的機率無人死亡,但有三分之二的機率六百人全數死亡。

你會選擇哪一個方案?(請試著選擇)

 

有沒有發現,只要陳述方式不同,自己的選擇就會不同,但其實都是同一種狀況!

 

人智學認為,人的心魂的三個作用: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意志(willing)是一體且互相影響的!這本書已經有提到情感對思考的影響,但意志則尚未著墨,未來應該會持續發現!

參考:

《人學》導讀05:第四講:「現代」心理學03:意志與情感的關係,以及意志在身心靈各組成部分的呈現(20171118

人的思考、認知、心智狀態真的很有趣,也是「認識自己」的重點,唯有明白自己的「識心」特性,才能不被它帶著走及蒙蔽,也才能開創各種可能!思維如果一固著,就像是裝滿水的水杯,再也不能倒水進去了!

 

最後,再列舉幾條書中的金句:

人們不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甚至在進行判斷時,不會將自己的無知考量進去。

非常多證據顯示,一個不確定性的情境一旦以某種特定方式被認知、被解讀,就很難再用其他方法重新理解。

過去的記憶可能會扭曲我們對未來的判斷。「我們通常認定一件事情極不可能或不可能發生,是因為我們無法想像。真正的阻礙,是我們的想像力。」

人們在做決定時,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他們考量的,是追求遺憾(後悔)最小化。

人們並非在不同事物之間做選擇,而是在不同的描述之間做選擇。

 

接下來,應該是要再讀康納曼的《快思慢想》,以及塞勒的《不當行為》了!

橡皮擦計畫2.jpeg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