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016.JPG

【上課筆記】

記憶、抽象的概念跟思考有沒有需要?

當然有需要,但只有這些是不夠的,

因為這些完全會被過去生、過去世、過去經驗所侷限,

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必須要有另外一個朝向靈性世界的力量、

要有意志跟意願,

而如何讓意志跟意願能夠出來,

才是最難的!

 

「現代」沒有跟意識心有關的心理學被提出來

有沒有問題?通常都是不知從何問起,好像都是問題,但也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今天要來挑戰大魔王!傳說中《人學》最難的就是第二講!上一講應該還好,只是導論,大家應該不會昏倒!今天要進入第二講。

先給大家第二講的總綱,就是整體而言他要告訴我們什麼,再來掌握個別的內容應該會比較容易一點。第二講的基礎就是Steiner講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不管你想怎麼做教育,一定先要有一個對於人,或者對於人的心理狀態的圖像。也就是你必須先想一下:要教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對象?或者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教會他?這是不論任何流派的教育理論,都必須要面對的事。Steiner這邊用的術語是:不論任何教育流派,一定是建立在心理學上,不同的教育流派,它的心理學內涵是不一樣的。Steiner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說:我們現在是後Atlantean時期的第五個文明紀元,而這個紀元本身是意識心的時代,但有沒有跟意識心有關的心理學被提出來?他說:到目前為止沒有。一百年前他開始演講時並沒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我們的教學之所以沒有辦法對孩子的意識心有幫助,或者說對人去找到他的天命有幫助,是因為沒有一套相對應的心理學,可以去描述人的狀況,所以就沒有辦法開發出適當的教學方法去幫助孩子。目前在教學領域上所形成的概念、想法、心理學,以及教學法,都是Atlantean的第四個文明紀元,也就是理知心時代遺留下來的產物。Steiner說:我們不能說那是錯的,但已經不符合這個時代的需要。他舉了一個例子:什麼是表象?什麼是意志?它們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一百年前講表象、意志這些議題,是當時的哲學熱門話題,在那個時代,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哲學家叫叔本華,你可以說他是一個面對現實的哲學家,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悲觀哲學家,因為他認為人類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他寫了一本非常有名而且很厲害的書,叫《意志與表象的世界》,剛好呼應Steiner這邊講的事。《人學》的註解裡也有引用一些叔本華的東西,但先警告大家,關於德國哲學,不要隨便念,因為沒有人可以讀得懂,不知道那是什麼,就是一團非常可怕的內容。所以關於《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這本書就不要隨便去念,傳說中,好像五十年前台灣就有翻譯版,但沒有人知道在寫什麼,所以不建議大家挑戰閱讀。但我們還是要解釋一下為什麼Steiner要談意志與表象,等一下會講。

 

第二講總綱:了解人與宇宙的關係,才能真正了解人

Steiner講:我們要了解人,就必須了解人與宇宙的關係,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人。如果跟整個環境脫離、抽離、沒有連結,就沒有辦法真正了解人,他在這裡先下了一個很重要的頭!為什麼?因為Steiner演講都是頭尾相接,他在這邊講人必須要了解人與整個宇宙的關係,才能真正了解人;或者說掌握人的內心、或心魂,如何跟整個宇宙連結在一起,必須了解這件事,才能真正了解人。點出這個後,他會在第二講的最後,再把它提出來:好!我們講了那麼多,最後得到人心到底跟宇宙是什麼關係,然後我們可以了解人!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如果你要問到底第二講在講什麼?就是怎麼去了解人!而我們談的是教育,所以了解人要了解的是人心、人的心理學。Steiner在這裡下了一個很重的話: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人的心質跟整個宇宙的關係,才能真正了解人。這就是第二講的大綱!大家先知道要走到哪裡去,目的地就是要走到這裡!

 

「表象」的涵義脈絡

要走到目標,中間就會遇到一些困難,開始進入到大魔王的地方!第一個叫「表象」。對於東方人來講,所謂表象就是膚淺、不值一顧的東西,我們要追求的是本質,表象不重要,這是我們可能在理解上容易犯的錯誤,因為我們沒有在西方哲學的整個流裡面。所謂西方哲學的流就是它發展到十六、十七世紀時,從「經院哲學」繼承很多東西後,如果查哲學字典,有個派系叫「德國唯心論」,大頭目是黑格爾、康德,這些很厲害的哲學家,整個德國哲學到康德的時代可以說是集其大成,已經解決,或者他認為他解決了在他(康德)以前所有的哲學問題,所以康德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他下了一個有趣的結論:關於人的認識能力,其實是有極限的,所以人認識外在世界,包括:認識物體、別人、神……人都沒有辦法真正的認識到本質!這是康德的結論,不是Steiner。前面先講背景,我們才知道為什麼要用「表象」這個詞,Steiner是哲學博士,所以要在西方或德國哲學的脈絡中,去了解他講這段話的意義,才能真正了解,否則會不知道他在講什麼。回到康德,在Steiner之前一百年的人,他寫了非常有名的書,叫《三大批判》,第一本叫《純粹理性批判》,裡面就下了一個我們剛剛講的結論: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以人的認識能力,不可能去認識人、事、物,甚至是神的本質,所以人的認識極限就是可以認識這些人事物神的「表象」。「表象」在哲學上的意義是什麼?簡單來說:這個桌子,你認識到它是桌子,為什麼知道?因為你看到它的形狀、顏色、猜想它的功能是什麼,然後實際接觸到、摸到它的材質……所有能用感官形容的:看到、聽到、摸到、想到……的性質,在德國哲學的範疇裡,通通稱之為「表象」,所以人能夠認識到的外界東西,只能認識到表象。什麼是桌子的「本質」?康德說:我不知道!因為我沒有辦法認識到它的本質,只能認識到它的表象!當然「人智學」會說:不是,桌子是有本質的,當我們到靈性世界時,可以找到桌子的本質。但康德沒有到靈性世界去,他在物質世界說:很抱歉!我在物質世界沒辦法找到桌子的本質,我能認識到的只有桌子的表象!所以當我今天在了解一個哲學概念時,很抱歉!也沒辦法真正了解這概念,因為我只能了解這概念的表象!我今天看到一個人,能認識他的本質嗎?我不知道人的本質是什麼,但可以看到他有身高、體重、長相:有眼睛、鼻子、嘴巴,有體溫、體內有碳水化合物……這些認識到的所有性質,都是表象!現在可以了解Steiner為什用「表象」這個詞嗎?他說:我們必須在培養孩子身上的思考、情感、意志時,先對「表象」有清楚的認識。你認識到的人、事、物、觀念、神,所有能認識到的極限,都在表象上而已,人沒有辦法認識本質。所以這邊講的表象,其實是相對於本質而言,如果要把「表象」這個詞從很膚淺的想法扭轉過來,可能要把他加長一點:「表象」可以把它翻譯成「表現出來可以被我們認知到的現象」。這樣就比較接近於它在德國哲學中要告訴我們的,也就是它是表現出來的,而且是可以被我們認識到的一個「象」、一個現象、一個展現出來的「象」。這樣開始有一點點感覺嗎?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含意

Steiner接著講:表象具有圖像特徵。也就是表象是什麼?表象是一種存在,對我們來說是什麼存在?它其實並不是本質,而是你必須透過某種圖像性質的東西去理解它Steiner在這裡講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冷笑話,他舉了一個非常有名的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話,笛卡爾講過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Steiner是講冷笑話?因為他明明知道笛卡爾不是這個意思,但他故意把它解釋成這個意思,就是現在流行的「超譯」:他明明沒有這個意思,可是你可以把它解釋成這個意思,過分的解釋它。所以大家要了解Steiner在這裡並不是很嚴肅的討論笛卡爾哲學,他只是講了一個冷笑話而已。如果懂得哲學就知道是冷笑話,不懂的話就會覺得Steiner在講什麼,不知道他在幹嘛?所以我們要解釋一下他為什麼要講這冷笑話。

笛卡爾是啟蒙運動時期的法國哲學家,他說:我沒辦法清楚的知道我認識這個世界的基礎是什麼,我不知道我怎麼能夠認識這個世界,所以我要去尋找一個我認識這個世界不可動搖的起點,我才能開始去認識這個世界。Steiner在這講用了非常多跟「認識論」哲學有關的內容,所以讀他的東西要先讀一點認識論哲學。笛卡爾講的認識論內容是:人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起點?能不能抓到一個基礎,真正知道人是有能力認識這個世界的?笛卡爾接下來講:我其實不知道那個基礎在哪裡?可是當我在思考時,我知道我是一個在思考的人,而「我知道我正在思考」這件事是他的基礎,也就是這件事是不能被質疑的。因為如果我還去質疑我在思考時,我到底是不是一個在思考的人,如果連這件事都質疑,就沒辦法開始去思考任何東西。所以所謂的「我思故我在」,這些被翻成的中文字,其實原本的拉丁文是一個簡短語,它應該要表現的完整意思是:當我在思考時,我知道或認識到我是在思考的人,這件事是無可質疑。那個無可質疑的東西在拉丁文裡面叫「實在」或「存在」,就是「我正在思考」這件事是一個實存或實在的事,所以他說「我思故我在」,其實是用簡短語來解釋這件事,但表達完整的是:當我在思考時,我知道我是在思考的人,這件事是無可質疑、真實存在的狀態。知道笛卡爾要表達的是什麼吧?!

 

思考的內容是什麼?內容的本體又在哪裡?

Steiner的冷笑話是什麼?就是把實存實在的那一個概念,抽換成同一拉丁文的另一個概念:位置上的「在」哪裡。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概念:一個是實存存在的「在」;另一個是在哪裡的「在」,比方:我在家、我在菜市場、我在便利商店買東西的「在」。觀念上的「實存實在」跟空間上在哪裡的「在」,拉丁文是同一個字。所以Steiner講的冷笑話就是:你看笛卡爾講「我思故我在」,就好像我在思考時,我就在思考的東西裡,但這是冷笑話!他說:不是喔!人在思考時,跟他思考的東西是分開的,所以人在思考時,人跟他所思考的東西並沒有在一起,是分開的。大家到這裡就掛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人在思考時,跟他在思考的東西是分開的,所以我思故我在是錯的,那根本是雙重冷笑話!Steiner已經超譯了笛卡爾,又從超譯中講出他自己對於認識論的看法,當大家想要把這兩個東西連在一起時,發現連不在一起,就卡住斷線了!第二講的大魔王就在這裡!卡住就沒辦法了解後面到底發生什麼事!目前發生的困難就是:我思故我不在!Steiner講:我思故我不在,然後登~沒有了!所以我們要繼續解釋下去,Steiner講「我思故我不在」的不在到底是什麼!他說:我認知所在之處我就不在,只有圖像而已。這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要來看「表象」,要了解表象就要了解圖像的特性,必須了解它的「質」是什麼,而不是看它的表象而已(煜:這裡跳得有點快,為什麼要了解表象,就要從圖像下手?書中Steiner說:我們在思維活動的狀況下所從事的也只是一種圖像式的活動。思維一定有圖像嗎?抽象思維呢?)。我們要知道圖像到底是什麼,首先必須先回到:當我們在思考時,思考的內容是什麼?Steiner說:我們在思考的東西,其實是概念。概念在哪裡?概念不在這裡,如果讀過《奧密科學大綱》就知道(參閱:奧密科學大綱04死後世界與再次投胎的過程(20151005),在天界裡有五層,Steiner講到五層,更上面沒講,他講到在第四層天界時,有一種我們在物質世界所有的存有、所有的存在、所有所見所聞的實在的物體,或抽象的概念,都會存在某種理念或概念在裡面,或者存有某種思想的性質在裡面。當你說桌子,桌子的本質、本體不在物質世界,在天界的第四層,它的概念本體在那裡。所以當你想到桌子時,其實是跟更高層靈性世界的天界第四層的那個概念產生一種連結,怎麼連結?你並沒有真正的通靈、沒有真正地飛到更高層世界去跟它合一在一起,那是已經進入到冥想、直覺的練法裡,怎麼辦?我們如何能思考?Steiner講:我們的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其實就像一面鏡子。鏡子是不是可以反射出你的像?當你在動時,鏡子裡的像是不是也跟著動?但你是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並不是在鏡子裡,我們在鏡子外面,對著鏡子招手,看到鏡子裡的像在招手,可是那個像是什麼?是個虛像對不對?!人沒有真實在裡面喔!所以對於小朋友、幼教來講,華德福學園所是沒有鏡子的,為什麼?因為孩子在看到鏡子裡的人時,如果大人不小心講:ㄟ!小明、小明,你看,小明在裡面耶!那小明就會產生混淆:我明明在這裡,為什麼你說鏡子裡面那個是我?他就會跑到鏡子後面去看,到底有沒有一個小明躲在後面,發現沒有,又走回來,奇怪!我看到一個人阿,大人說是我!那就會造成自我的混淆。所以華德福學園所裡面不放鏡子,因為會造成小孩自我的混淆,在小孩自我還沒有真正進去他裡面工作時,不要隨便混淆他。(煜:我們的腦神經就像一面鏡子,那是鏡子直接感知到圖像?還是另有感官去感知鏡子上的圖像?就像我們看現實生活中的鏡子,是眼睛看到鏡子裡的圖像才知有圖像,如果眼睛不看,鏡子裡雖有圖像但仍感知不到。書中的描述看起來是形成虛像就在思考,並沒有另外的感知。)

 

「我思故我不在」的含意

我們的腦神經系統,特別是腦,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射出更高層世界那個概念的虛像、可以映射在我們的腦子裡,可是本體在不在這裡?本體不在這裡。所以Steiner講的「我思故我不在」有兩個不在:一是你在思考的那個東西的本體,其實並不在你裡面,你的大腦只是映射出它的虛像,它的本體在更高層世界。二是映射出來的虛像,也不是你,它跟我們的自我沒有連在一起。什麼狀況下會連在一起?Steiner在《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裡有講:如果那個狀態是我本身用冥想或用其他方式提升到更高層世界去,跟那個概念的本體合一時(稱之為直覺,參閱:奧密科學大綱14:更高層知識的取得(20151214【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之九:20180617:觀像、靈感、直覺的不同),這時冥想到的概念跟我是合一的,那就是我思故我在了,我在冥想裡已經跟冥想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了!Steiner講的冷笑話就是我在冥想時,自我可以跑到更高層的靈性世界,跟思考的概念本體合在一起。但我們現在都還沒有進入更高層世界的能力、都還沒有練到那麼高的靈性能力時,還是可以思考,但思考時,跟思考的對象,也就是想到的概念,是沒有結合在一起,而是分開的。好,到這邊為止還有撐住嗎?剛好現場有鏡子,大家可以看鏡子裡面,對鏡子招招手,Steiner說:圖像是會動的。沒有錯,假如我們會動在招手,鏡子裡的像就會跟著動,所以當更高層世界的概念本身是一個活的在動時,我們腦筋裡面想到它的像,是不是也在動?可以想像這件事嗎?

 

思考就是反射映照生前在靈性世界的經歷

Steiner這裡講:鏡子就只是鏡子,鏡像中的東西並不在鏡子裡,也不在鏡子後,而是在跟鏡子完全無關的地方。鏡子裡面反射的東西對鏡子來講也無關緊要,因為任何東西都可能被反射在上面。如果是這樣,我們如何能「想」到它?那是因為我們來物質世界投胎前,曾經在更高層世界待過,也就是在那邊混過,來到物質世界後,等於是用類似鏡子的力量,反射映照那個曾經混過的。我常舉這樣的例子:大家如果以前數學學不好,特別是三角函數在那邊sincos不出來,搞不清楚那到底是什麼東西?也搞不清楚到底怎麼回事?其實是在更高層世界,有一個姑且稱之為三角函數之神的存有,祂在更高層靈性世界裡,可能是我們來物質世界投胎前,沒有先去跟祂拜碼頭、跟祂混熟過,所以當我們來到物質世界,在學三角函數,鏡子要對到三角函數之神,把祂的像照出來時,很抱歉就是對不到,因為根本沒跟祂混過!我們用物質世界的例子來想就比較簡單:如果某個地方你曾經去過,今天有人問你:你曾經去過,那你怎麼去?就是那個四維路市場走到底,路沖對面的7-11樓上就是。假設有一個人曾經來過附近,知道四維路有個市場,是不是很快就可以掌握到你講的是哪裡?可是如果是一個外地人,從來沒有來過,你告訴他:四維路市場走到底,路沖對面7-11樓上就是,他知道你在說什麼嗎?應該不知道!因為他沒有來過這附近,就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三角函數之神也是一樣,我們在更高層世界沒有跟祂混熟過,當老師說sincos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時,我們的腦袋就當機了!因為你的鏡子正在找尋更高層世界的三角函數之神在哪裡時,老師講的一連串的話,無法引導你的思考(鏡子)真正的對到本體,因此就沒有辦法在你的腦袋裡成像,你就無法理解三角函數是什麼碗糕,也就搞不清楚它是什麼東西,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人的學習是不是有天份的差異?這件事是絕對肯定的!如果你來物質世界之前很認真好學,在更高層世界跟很多靈性存在體打過招呼、有混過、有學過,來物質世界之後就更容易把它們映射在你的腦袋裡,也就更容易理解概念。如果你都沒有學過,在更高層世界都在打混摸魚,來到物質世界之後,鏡子就在那邊東照照西照照,都照不到東西,就會學得很慢。而所謂厲害的老師,能夠幫你「開竅」是什麼狀況?因為這個老師跟那個靈性存在體有熟阿,所以他可以在夢中介紹你們認識:白天教了你之後建立一個軌跡,晚上睡覺到更高層世界時就會遇見祂,再回來隔天醒來,老師在講時就ㄟ~我懂了耶!我知道什麼是sincos,終於開始知道什麼是三角函數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講白天在教學時,其實是為了晚上,為什麼?就是你在睡覺進入深層無夢的睡眠時,心魂是回到更高層世界,假如老師有好好的教,雖然在來投胎之前沒有跟祂混熟,但可以透過老師的努力跟介紹,在睡覺時回去跟祂稍微混一下。所以為什麼小學的主課程要上連續三到四周,每天早上都上同一個內容?因為這樣才有足夠的時間把你送回更高層世界:今天晚上睡覺時回更高層世界抓一點概念回來,明天再回去抓一點,再回來……連續三到四周,至少有十五到二十天,可以在晚上睡夢中回去抓那些內容。這個是在補你還沒來投胎前沒跟祂混熟的部分,如果還沒來投胎前就已經跟祂混熟了,那就是三角函數天才了!老師不用講你都會,就不用受學校教育了,會需要老師是因為我們跟那些存有不熟,需要老師幫我們鋪個路,可以跟更高層世界的靈性存在體混熟。

 

思考就是一種反感、就是一種映射出來的影像

如果到這邊開始有一點點搞清楚,那就已經度過第二講的大魔王了!因為大部分人不了解第二講的最大原因就是:他不了解Steiner講的思考、概念的本質在更高層世界到底是怎麼回事?他不知道這個關鍵,所以第二講就卡住了!但是一旦知道,就簡單了!這時再看第二講,好像也沒那麼難:思考就是一種反感、就是一種映射出來的影像!反感是什麼?你在更高層世界時曾經跟祂混過也好、或者晚上睡覺時跟祂混過也罷,總是在更高層世界有一個概念,那要怎麼在鏡子裡映射出來?你看鏡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鏡子一定有一個光滑的表面,背面有擋住光、而且可以把光反射出來的東西,如果沒有那個塗層可以把光反射出來,或是銅的鏡子、鐵的鏡子,沒有光滑的表面可以把光反射出來,能不能在當中看到「像」?就沒辦法了。所以,那個反射是不是要有一個反射的力道?有一個東西可以把來的東西擋住、彈出來,才能成像!可以了解嗎?Steiner講:我們的思考,其實就是這樣,從更高層世界來的表象,遇到我們的大腦時,可以卡住它、不讓它穿過我們的身體,也就是光線並沒有穿透,穿透就變成窗戶了,所以是面鏡子,人腦就是那面可以把更高層世界來的東西擋住的鏡子,因為它有反感,也就是彈回去的力量,藉由這個身體的腦器官,它本身有反感或反作用力,可以把觀念、想法彈回去,在彈回去的過程中,就形成了我們的思考。(煜:這真是太奇妙了!想想看,如果只是反彈,沒有在鏡面形成虛像,會有思考嗎?像球掉在地面彈回來,有彈但沒有成像。)所以我們的思考某種程度而言,是不是一種表象?可以了解嗎?因為映射在你腦海裡的概念,並不是本體,本體在更高層世界,它只是本體的虛像。而腦筋裡面在思考的複雜哲學概念、數學,是不是也是一種表象?被你映照到的像?可以想像嗎?所以第一個部分:思考的圖像性,這個關卡有過嗎?你們覺得自己有沒有過?

 

「開竅」就是跟更高層存有連上線

Q:有個疑惑的地方是,用剛剛的數學舉例很清楚,因為我從小數學就不好,但這麼多年來也一直都不好,現在小孩在學數學,我再重新回頭看的時候,比那時更能懂……

A:是阿!為什麼能懂呢?因為你人生中無時無刻都會接觸到跟數學有關的東西,這樣就會引導你在睡覺時上去更高層世界跟祂混熟,所以無形中你已經接收了很多內容。只是如果所有項目都要靠這樣潛移默化學,就太慢了!所以我們才需要學校教育把這些集合、整合起來,然後讓它真正跟我們的靈魂、心魂作連結。

如果有一個人真的沒天分,老師也教的不好,我們只能期待有一天這個人不小心自己就開竅了,也就是有一天睡覺時到更高層世界剛好遇到三角函數之神,然後祂跟他講一講後回來,隔天早上就像突然有個電燈閃一下~登~亮了!就全部都懂了!所以學東西懂或不懂,並不是一種循序漸進,說我慢慢走、慢慢走、慢慢累積、慢慢累積……然後就會慢慢懂,其實大部分都不是。大部分狀況是累積了一堆東西,其實都不懂,然後突然有一天跟更高層世界的存有連上線,就咚~都懂了!不是慢慢每天都懂一些,而是累積了很多不懂的東西,有一天就突然開竅!中文講的「開竅」其實是非常生動的說明!簡單來講就是對更高層世界的那個地方鑽了一個洞,可以偷窺祂!「竅」是什麼?就是「孔」阿!鑽了一個洞,可以偷窺到更高層存有者,透過那個孔,可以發現那個更高層存有者在那裡,然後就懂了!這樣可以想像嗎?有點難對不對?Steiner講:如果不是這樣去理解,就不是真正了解人內心實際的活動!所以人真正的思考是這樣的。
 

意志就是人一生生命的精華

接下來有一個麻煩的東西就是「意志」,因為就算思考看得懂,意志絕大部分都看不懂,為什麼?Steiner說:以相同方法來問意志,意志比思考更神秘。為什麼?因為意志看起來並沒有真正的實體,也沒有辦法對意志下定義,沒有實體也沒辦法定義,那它是什麼?這個問題比我們想的還要更難一點!Steiner在這裡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意志沒有實質確切的內容、也沒有辦法對它下定義!對我們來講,一個東西沒有實質的內容,也沒有辦法對它下定義,要怎麼懂它?要怎麼理解它呢?這件事實在是不可能嘛!所以我自己在懷疑一百年前的人真的有聽懂嗎?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慢慢研究才知道Steiner在講什麼,那時的人聽演講一下子嘩~就過去了,真的知道他在幹嘛嗎?Steiner在這邊講的內容,如果對整個人智學不理解,就沒有辦法知道他到底在說什麼!

現在就來說明:人如果從這個世界離開之後,會先到淨化界淨化,然後把星芒體脫掉,接著到達真正的天界,《奧密科學大綱》講我們的精神、自我、靈的部分,就會帶著我們這一生的精華,種到靈性世界的土壤裡。也就是靈性世界就像個王國、Kingdom,我們這一生生命的精華,就會像一顆種子一樣,被種到更高層世界,然後它就變成一個實體,一個實際存在的精神實體。在講《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或《奧密科學大綱》時,這一段都沒辦法講,因為沒有時間,現在就補上去!你這一生生命的精華是什麼?是什麼被種到更高層世界去,最後發芽、開花結果,變成真正的實體?那個精華是什麼?就是「意志」!就是Steiner在這裡講的「意志」!意志為什麼說沒有實體?因為你透過意志去工作出來的現象可以在物質世界被發現,但意志本身沒有辦法,也就是你不斷用意志在克服、在努力的過程,在物質世界都只是一個還沒有變成實體的狀態,所以Steiner講:它是一個胚芽或超實體的狀態,他說:意志必須在未來才能成為實體,所以意志具有非常屬靈的天性。意志真正變成實體是你死掉之後,脫離淨化界,到達天界後,它才會在那裡發芽、開花結果,但還在這個世界時,意志本身並不是實像,也就是它並不是一個實體。請注意,不要把這邊講的意志,跟所謂的業力混為一談。業力的概念是,你做了某個東西(或某件事)對這個世界有某些影響,然後這個東西會在未來回報到你身上;意志不是,它是我要努力去做什麼東西,我有一個內在的意願,或者某些佛教派系把它翻譯叫「願力」,我要去做某東西的時候,本身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但它沒有變成實體,跟業力是你去做了某件事後,產生一個實體(煜:業力會產生實體?它不是也是一種驅力,會讓你不由自主去做或遇到某些事?),之後那個力量會回報回來給你,是不一樣的。意志在這個世界都不會變成實體,人死後才會在靈性世界變成實體。所以Steiner說:意志可以穿越死亡的界線。可以了解嗎?就是人死掉之後,意志所帶的東西就是人這一輩子生命的精華,會被帶到靈性世界去,所以具有一種屬靈的特性,不是物質性的,也不完全是心,更多的是跟靈有關。(煜:所以意志與要修練的靈自我、生命靈及靈性人有關?或者說與觀象、靈感、直覺有關?)這樣可以有一點點突破第二講的大魔王嗎?

 

靈性世界是公有共享的

第二講其實是在講思考跟意志,但它有個前提,你要了解人心跟宇宙之間的關聯性,才能真正的了解人!所以那個答案還沒出來,他是在說明的過程中,告訴你有一個東西叫思考、有一個叫意志,思考如果用舊的方式去理解,沒辦法真正理解;用一般的心理學,也根本沒辦法定義意志,所以這兩個東西在一般心理學是無解的,或者是會錯解的。人智學在這裡提出了對於思考跟意志的看法,可是會牽涉到來這個世界之前跟死掉之後的世界,這是一般心理學沒辦法下定義的地方,因為它並不預設、假設來之前、死之後還有生命,所以就沒辦法真正去處理什麼叫思考、什麼叫意志。到這邊為止,有沒有什麼問題?你們的鏡子是不是在快速轉動,腦波不斷的在閃,在抓那個概念,到底更高層世界那個概念在哪裡?

Q:那意志種到靈性世界,就屬於那個靈性世界,還是會跟著那個人?

A:原則上這個胚芽變成實像後,就是整個靈性世界共享,也就是你來物質世界努力打工賺錢積點數升級打怪……所有的意志,到更高層世界之後是分享給所有更高層世界的存有,是共享!所以在物質世界你說我積累了很多東西、我很自私,我不要跟你共享,但在更高層世界不是這樣,因為你在這個世界所有意志做出來的生命精華,到了更高層世界是分享給所有更高層世界的存有,不能獨佔,也不能不讓人接近,用現在的說法就是「公有共享」的概念。所以,某種程度而言,思考也具有這樣的性質:你為什麼想到這個東西?因為更高層世界有這個實體存在,如果只有你可以這樣想,別人不能這樣想,就是獨占這個更高層世界的存有,那有可能嗎?別人在來之前也跟祂混過啊!鏡子也可以照到那個像阿!所以你可以想到這件事,我也可以想到這件事,思考、思想、學說、概念、有沒有辦法被一個人獨占?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為你可以想到,我也可以想到,或者你告訴我之後我就想到了。所以有沒有辦法說不行你不能想,只有我可以想,有沒有這種性質?沒有!所以這都帶有靈性的性質在裡面,都是公有共享的。

Q:所以公有共享的東西除了好的,可能也有壞的?

A:你定義的好跟壞是以什麼為區分?

Q:如果舉現實生活裡的例子,像作奸犯科的人,他的思想是不是也是來自他跟更高層世界的連結?他的意志如果是照著這樣的模式走下去,死亡後,這個強烈的意志回去後一樣是共享的嗎?

A:這件事要在這邊先停住,因為你們對於更高層世界性質的理解在這邊可能會發生偏誤,所以不能繼續講下去,因為會這樣想就表示對那個世界的想法已經產生偏差,所以沒辦法繼續講下去,繼續下去就會越差越遠。

你要有一個清楚的概念:會在這個物質世界上想到的,在更高層世界都有,可是有些東西是在更高層世界做不到的,在物質世界才做得到。比如:更高層世界沒有生跟死,在那裡都是靈性,沒有辦法把某個靈性消滅掉,靈性永遠存在在那裡。所以如果要經歷生跟死,就只有到物質世界來才有,生跟死的概念在更高層世界有,但不可能在那裡有生跟死真實的經歷。所以你所謂的作奸犯科或殺人放火之類的,在更高層世界沒有辦法殺人放火阿,因為沒有死阿,這樣可以了解嗎?(煜:但不能做,不代表不能有這個意念吧?還是因為沒辦法做,所以連意念都沒有?但既然可以想來物質世界體驗,就代表可以有生死的意念吧?當然這些都是物質世界的想法,靈性世界或者根本就是另一種狀態?)在更高層世界你沒辦法獨佔一個想法,因為不可能獨佔。我們是在物質世界有限制的狀況下,某些東西有辦法顯化在這裡,但不表示更高層世界也有辦法做同樣的顯化。在更高層世界殺不了人,因為沒有人活著、也沒有人死,是處在另一種狀況,沒有生也沒有死的狀態。所以不要認為更高層世界跟物質世界一樣,更高層世界的性質跟我們世界有非常多不一樣的地方,所以不要輕易地用這裡認為的對錯好壞去判斷那個世界,那只是我們在這個世界帶有的一種特質而已,包括活著,在那裡沒有活著這件事,因為不會死。這樣可以想像嗎?

我們現在看到一點點更高層世界的邊邊:思考的所有概念其實在更高層世界都有實體,是用大腦做一面鏡子把它映射出來,所以我們可以思考它。意志在我們有生之年都只是預備或胚芽的狀態,真正變為實體是死掉之後被帶到更高層世界去,才在那裡變成實體,然後被分享給所有更高層世界的存有。至於所謂的好跟壞都會被分享這件事就先不要想,因為這樣想就是對那個世界的性質不了解,所以先放下這件事。

到這邊還在嗎?我思故我不在對不對?呵呵~人不在,因為我還在思考!還O.K.嗎?上半段先休息一下,等一下下半段我們再繼續進行。

Q:思考跟表象能不能再講一次?

A:我們即使是在思考,思考到的東西也只是那個概念的表象,並不是它的本體,因為它的本體還在更高層世界,所以並沒有思考到本體的問題,如果用思考的方式是達不到它本體的。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都只是表象,包括我們認識到這世界的東西,就德國哲學的傳統來講,都只能認識到表象,沒辦法發現它的本體。

Q:老師你剛剛有講到直覺屬於本體?

A:但它不是思考阿!

Q:直覺就不是屬於思考的範疇?

A:不是!思考是思考,是我們這個世界用腦達成的,直覺不是用物質感官、也不是用腦達成,是用更高層世界的感官,後面會有觀象、靈感、直覺,那三個感官不是十二感官,是之後的十三、十四、十五感官,就不是概念覺。現在講的思考其實是概念覺,也就是到底有沒有一種能力可以去理解概念,思考還是屬於十二感官裡面的概念覺,我可以思考是因為我能夠感覺到有概念,我可以用它來思考。觀象、靈感、直覺是在更後面,到直覺時當然可以接觸到本體,因為已經在靈性世界裡。這樣可以了解嗎?是在不同層次!現在講的思考都還在物質世界的範圍內,沒有超出物質世界。因為本體不在物質世界,所以在物質世界接觸不到,這是很自然的,它不在這裡所以接觸不到。我思故我不在:我不在我思考的東西裡;被我思考的東西也不在我裡面,都不在。

 

投生地球是因為對靈性世界有離斥感

接下來Steiner說:如果有思考及意志的存在,它們跟人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麼發生的?人怎麼做思考?人的意志是怎麼發生的?人的內在應該有一些力量!我們談身心靈,會說思考與意志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心魂、心志的作用。人跟這個世界、宇宙怎麼連在一起?就是書裡講到的「離斥感」跟「融合感」,或者「同理」跟「反感」。Steiner有時候會講:因為現在沒有空,所以你們自己去看《神智學》。沒有人看得懂那本書,所以是另一個坑,我們暫時先不理,直接講離斥感跟融合感:第一講時,Steiner講過一個概念:我們為了要去做在更高層世界沒辦法做的事,所以離開了更高層世界,來到物質世界,還記得嗎?有些事在更高層世界沒辦法做,所以得要來物質世界才有辦法做,每一個來到物質世界的人都被賦予了某種可能性,去做在更高層世界沒有辦法做的事。Steiner說:因為我們無法再在靈性世界停留,所以將被下放到物質世界。我們將到物質世界時,內在有一種「反對」靈性事物的作用,這種反對不是我們一般講的:我反對你、不同意你的那種反對,而是有一點點接近剛剛講的東西,是一種反射的力量,所以就把對方推開,它不是不同意你的反對,是一種把你推開的力量。簡單來講,要從靈性世界脫離,是不是要有脫離它的力量、推開它的力量,才能夠離開靈性世界來到物質世界。所以我們跟靈性世界有一個關係就是:我們其實無形中對於靈性世界的存有,有一種無意識的離斥感,就是會把祂推開,因為我們從那裡來,所以要離開時就要推開。(煜:有沒有可能是吸力的大小,要來物質世界時,是物質世界與我們的吸力大於靈性世界,而回到靈性世界時是靈性世界與我們的吸力大於物質世界?不過這當中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自己」的「意願」!)舉一個物質世界的例子:如果有一個人在原生家庭待了蠻長一段時間,有一天就想到:可不可以不要有門禁?可不可以不要都照你們的規矩?我想去創造一個我自己的生活空間!你要從家裡搬出去,不見得表示你跟父母的關係不好,只是你需要有一個脫離原生家庭去創造自己生命的經驗,所以這時會對原生家庭有一種推開它的力量,就是:你們可以不要來管我嗎?不用那麼關心我嘛!不用天天來巡視我的房間嘛!可以稍微給我一點空間嗎?所以離斥感並不表示反對靈性世界的東西,而是希望跟祂保持某種距離。我們跟靈性世界的關係就有點像這樣,我們從靈性世界來,可是會無意識中保持一點距離,這就是Steiner講的:無意識當中對於靈性實存的一種離斥感。

 

朝向靈性世界與融合感有關

可是另一部分,我們跟靈性世界又有一種我們要達到,或者我們要去做到某些東西的意願,那就是「意志」,它朝向死後的世界,放射出去「光芒」(Steiner稱之),那就是由融合感主導的力量,也就是我們有一個意願或者願力,要到死後世界去的力量。(煜:書裡面的意思看起來是:在靈性世界的意志實存向在物質世界的我們放射出光芒,我們與之連結就形成融合感。或者是我們的意志跟靈性世界的意志都放出光芒?)離斥感跟融合感在我們的內心中同時存在、交替演奏,也就是舒張、收縮~舒張、收縮~在做優律思美時常常會講:我們要伸展、收縮~伸展、收縮~所以我們就會有離斥感~融合感~離斥感~融合感~會有這樣的擺動。Steiner說:我們內在的離斥感與融合感是一種交替演奏,以一種韻律形式持續著的感覺。請看第四十九頁上圖:左邊:離斥感跟思考有關,把生前世界的東西透過反射的力量映照回去而成像;右邊:意志與融合感有關,會往另一方向死後的世界走;在中間擺動的是「情感」。但Steiner沒有要在這講講情感,這講還沒辦法講,圖上先標示,在第四講才講情感。

 

思考、記憶、概念的產生都跟離斥感有關

如果我們把思考跟意志與離斥感跟融合感的力量加在一起講,也就是思考跟意志如何跟心的世界連結在一起?就是透過融合感跟離斥感!離斥感的部分:前面有講過,思考是因為你把靈性世界來的東西彈回去,所以你的認知其實是從更高層世界,也就是生前的世界將你這一生當中所發生的事情,往你這邊送來,然後你用離斥感:ㄟ~你不要離我這麼近喔!推回去的過程中反射形成鏡像,就是表象,那個表象就是我們可以認知到的圖像,有些人把它稱為心智圖像,總之就是「心像」:內心當中呈現的像,就是由離斥感產生出來的東西Steiner接著講:持續的離斥感,如果越來越強,也就是推回去的力量越來越大的話,就會產生「記憶」。也就是你不只覺察到它,還會把它記住。他說:所謂的記憶就是主宰我們內在的離斥感發揮作用的結果。某種角度而言,記憶就是一種加強的離斥感!Steiner說:如果你們對自己的表象有太多的融合感,然後把它吞下去,就是整個吸收進去的話,就不可能有記憶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如你今天穿了一雙非常好穿的鞋子去逛街,逛街的過程中一直穿著,所以鞋子一直接觸你的腳,你應該要感知到,但你在逛街時會不會感覺到?不會,因為你的心在做其他事,所以沒有感覺到你的鞋子。回到家後,你也不會記得有穿鞋子,因為那個表象:觸覺的感受,當下就被你的融合感吞下去了,也就是你穿了一雙很舒服的鞋子,你接受它,所以就被你的心、融合感吞進去,吞進去之後就沒有形成記憶。如果相反,穿了一雙很不舒服的鞋子,逛街時就常常會注意到:我今天怎麼會穿這雙鞋?腳又在痛了!是不是就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那種不舒服的感覺就使你不斷的意識到它,回家之後就記得:再也不要穿這雙鞋子出去!太難穿了,逛街都沒辦法逛街,一直注意自己的腳!所以Steiner講:對表象有一種所謂噁心的感覺,並將它拋回去,才會有記憶。他講的噁心其實就是前面講的不舒服,你會覺得不舒服,然後就記得了!人就是有這種可怕的狀況:如果你對表象有太多的融合感,就不會記得它。所以夫妻吵架、翻舊帳,一定都只記得壞的事情:今天幫我買了什麼東西、給我什麼東西……因為你要這個東西所以有很強的融合感,心智圖像就被你吞嚥吸收進去,所以他對你做過的好事你都不會記得,因為你都接受。只有當他做的事情讓你不舒服,怎麼會這樣對我?這個怎樣怎樣……你就會記得,因為那就是一種心裡不舒服的感覺,要把它拋回去的過程中,表象、心智圖像就成了記憶。所以夫妻吵架一定是記得壞的,不會翻舊帳翻出來說:我們一起出去逛街好甜蜜~牽著手~去哪裡旅行好快樂~這些都不會記得,因為它已經被你吞嚥了!這樣可以了解嗎?人的某種記憶特性,其實是跟離斥感有關!

Q:如果常常記憶起來的是美好的事情,就沒有離斥感嗎?還是那個當中藏有離斥感,所以才記得?

A:一定有,但是我們剛剛講過,離斥感是無意識的,如果我跟你講:你其實有一種內在想要把靈性世界推開保持距離的感覺。你會告訴我:沒有阿!我很想要接觸靈性世界,哪有想要把它推開的感覺?但如果當初沒有這樣的離斥感作為起點,根本就來不了這裡投胎阿!所以內在一定有對靈性世界的一種保持距離、把它推開的力量在,沒有意識到並不表示不存在,它一定存在,只是你有沒有意識到而已。所以這邊講的是無意識的離斥感。

Steiner繼續講:這個流程假如再加強,也就是當圖像拋回到記憶中,又再更強烈的抓住圖像時,就產生了「概念」。所以概念是更強烈的離斥感,或者我們剛剛講到的,那個能夠照到的東西有多遠,是不是要有一個很強的反射力道才能照到靈性世界那個很遠的地方,所以離斥感不夠強還沒辦法形成概念。如果思考是跟離斥感有關、表象是跟離斥感有關,最基本的就是如果離斥感不夠強,就不會記得,離斥感夠強才有辦法記得,再更強才有辦法形成概念,因為它才能照射到更遠的地方。這是思考與離斥感的一連串變化。(煜:何謂「概念」?圖像之間的關係!要知道之間的關係首先要有記憶,然後弄清楚之間怎樣形成關係?關係是什麼?所以力量要更大。書裡是講概念源自記憶。)

 

意志、創像、觀象的產生都跟融合感有關

現在進入到另一個難的部分了!那意志呢?跟融合感的關係是?如果融合感非常強,會變成什麼?它就不會變成表象,而是會在你的內在創造出「心像」,也就是那個表象不是從外在的東西由離斥感彈回去而得到,而是內在創造出來的心像,也就是創造力跟想像力。所以創造內在心像的能力是由融合感形成,而記憶是由離斥感形成。如果在物質世界想像力足夠強大,那觀象(Imagination(十二感官之後的第十三種感官,可以看到靈性世界現象的力量)能力就會出現,所以能夠看到靈性世界存有的觀象力量,是由強大的融合感產生,必須要靠你的意志。(煜:哇!那某些人很有想像力與創造力,是不是具有強大的融合感?像某些電影導演導的很有想像力的電影、有些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發明創業家匪夷所思的產品……

這裡Steiner講了一個對一般學過心理學來講覺得會卡住的地方,所以一般心理學讀得越多就越難了解人智學,因為根本是相反的東西:我們觀察事物,然後抽象為概念,而從中獲得表象,這是一般心理學講的東西。但其實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比如我們感知到粉筆是白色,這是由於運用了意志的結果,就是說我們能夠感知到某個外在的東西,是我有一個意志在裡面工作,然後意志通過融合感,與創像結合起來導致了觀象,而觀象是另一個方向的東西,它跟取得概念跟變成記憶的部分,是相反方向的東西。概念的那一塊其實是離斥感,你能夠觀察外在的東西是融合感,可以想像這兩者的差別嗎?所以你看到外面的東西,其實你是用融合感,才有辦法把感官打開看到某個東西。(煜:這段描述有點看不懂,再回頭看書第五十二頁:上面第四行到中間:若融合感的力量夠強大──正如表象通過離斥感而成為記憶一樣──,便由融合感產生了創像……若您所獲得的創想力足夠強大……這力量會強大到再次貫穿您整個人並進入各個感官之中,然後,你會獲得讓你能夠想像外在事物的通常的觀象。正如概念源自記憶,而提供感官知覺的觀象則由創像產生。這樣就有點懂,但又產生新問題:所以「觀象」也有層次?一種是感官知覺的觀象,另一種則是靈性感官知覺的觀象?或者其實我們在用外在感官知覺時,靈性感官知覺也在運作?而我們感知到外在對象,比方上面說的粉筆,做得好的話,其實也可以感知到不同層次?也就是同一樣東西給不同人看、覺知,其實感受到的內涵都不同!差別是在融合感的強弱嗎?)到這邊,可以稍微抓住Steiner在講的東西嗎?他已經快要回頭了,慢慢的要回到最開始的心與宇宙的關係了。

 

神經系統由離斥感創造出來;血液由融合感創造出來

在這邊開始轉向,他接下來講:我們現在講心,心就是融合感跟離斥感,接下來往下下降到身,在身質上顯露出來,這些離斥感、記憶跟概念是跟神經系統結合在一起。心質是由生前已經得到的離斥感,或者記憶跟概念在人的身上發揮作用,而創造出神經系統,所以創造神經系統的力量是離斥感。跟神經系統相反:意志、意願,或者說願力,跟融合感、創像、觀象同一方向,必須維持在胚芽狀態,不會變成靈性實體,因為真正靈性實體是死後才變成的,但它趨向靈性,所以它與神經系統對立,就是血液,血液是由融合感創造出來的。某種程度而言可以這樣講:朝著血液的路線走,會越來越往靈性的方向走;如果朝向神經系統的方向,會越來越往死亡的方向走,或者物質化的方向走。他繼續說:一般講到神經有分為感覺神經與運動神經,是不正確的。他認為神經就是感覺神經,使得身體能夠移動的其實是靠意志,是用意志驅動血液跟肌肉,根本跟神經系統一點關係都沒有。一般醫學認為有一種神經是運動神經,人智醫學認為沒有運動神經,是意志直接驅動血液跟肌肉使你運動,Steiner認為:如果真要講有運動神經,真實的存在應該叫血液。是血液去推動使得你的肌肉會動,然後你會動,背後推動血液的是意志。所以為什麼說一般心理學學得越好的,就越沒有辦法理解人智學?因為他就會開始混亂: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沒有運動神經?!這就是最難的地方,在這裡如果你卡住,後面就卡住了,如果沒有卡住,就很容易了解:神經是很物質化、不斷地想要死掉的力量,而血液是不斷地想要朝向靈性的力量,這兩個力量是相反的。我們的內在、身體的部分就是由這兩種力量互相作用交織而成。到這邊為止,有一點點感覺嗎?

Q:老師,想死掉跟朝向靈性有何不同?想死掉不就是想要去靈性世界嗎?

A:想要死掉就是物質化,是不帶有靈性的,所以神經系統後面會講到跟骨頭是接近的,都是不斷朝死亡的方向前進;血液跟肌肉都是朝向要活過來,或者朝向更靈性化。剛剛講過的重要概念是什麼?意志在這個世界是朝向靈性世界沒有錯,可是它在這個世界是不斷的要活化,所以血液是可以使你不斷活化的力量,它承載了意志在裡面。後面會講到:因為神經系統死掉了,它變成一個空腔,才能夠使我們的心跟靈可以穿透它,可以透過它在我們身上作用。也就是如果神經系統不是死掉的,它本身有它的意願、意志,那就沒辦法用它來感知,或者用它來思考,因為它自己有它自己的思考跟意志,所以必須先讓神經系統死掉,才能形成空腔,後面到第十幾講才會講到,你現在問就先提一下,但現在不理解沒關係,後面會再講。(煜:這這這……所以想要死掉其實不是想要去靈性世界,是真的死掉,而想要去靈性世界反而是活起來了?)

Q:有的人身體不好,像神經功能失調,那是要走到這個東西的極點,靈性才能出來嗎?

A:沒有,那完全沒有關係,不要想到那邊去,不要過度延伸,跟那個沒有關係,先放掉不要去想它。

這邊講的只是一個開端,才第二講而已,剛剛講的是十幾講才會出現,所以不要跳太快。就是神經系統必須朝向死亡,但是血液會不斷地產生活力,這是兩個不同的方向。(煜:我想或許將神經系統的朝向改為物質化、固化,這樣比較不會與朝向靈性世界相混淆?因為一講到朝向死亡,我自己就會往朝向靈性世界想。)

好!到這邊為止還O.K.嗎?

Q:老師,我問一下:意志跟意願是一樣的嗎?

A:只是翻譯名詞不一樣而已。所以你可以把它稱為意志,或者是用佛教的說法是願力。他翻譯叫意願也可以,因為他不喜歡「意志」這個詞,但意志是比較精確的。「志」在中國古代的解法是「心之所之」,就是心往哪個方向去,稱之為志,所以意志其實跟德文的原文可以很精確的對應,可是意志在目前日常生活用語中已經不是這樣用了,所以會覺得有點怪。但事實上意志比意願還要更精確的對應德文原文。

 

融合感跟離斥感在身體的交會

接下來Steiner講到一個有趣的概念:你的融合感跟離斥感在身體會交會,比方在頭部有融合感跟離斥感的交會,所以在那裡有血液跟神經協同作用而產生記憶。這邊的意思是說,要記得融合感跟離斥感不是跑到身體不同的地方去,如果是這樣人就解離了,融合感跟離斥感在身體是會交會的。最簡單的觀察是:你會發現身上有些地方有神經,有些地方有血管,但神經跟血液在身體是不斷交會的,Steiner講的是比較重要的交會處,比如說頭有很多血液跟神經交會而作用,另外,脊椎後面也有一個最主要的交會地方,還有腹腔也有。總之,要記得的是神經與血液交會之處,那個地方就產生某種意識,這三個主要交會處與其他小交會處的意識是不一樣的。(煜:啥意識阿???不一樣又不一樣在哪裡?)

 

人跟宇宙的關係1:人身的三元性:頭、胸、四肢

Steiner接著講:那,回到宇宙呢?前面有講,必須要了解人跟宇宙之間的關係,才有辦法真正了解人,所以他沒有忘記,又轉回來了,最後一個段落就是在講人跟宇宙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什麼。他說:我們生前是在宇宙中,當時的經歷現在映照在內心,當我們死掉後,又回到宇宙,所以我們暫時跟整個宇宙分離,也就是我們來到物質世界之前,跟整個宇宙是融合在一起的,死掉之後也是跟整個宇宙融合在一起,只有在這個階段跟宇宙有某種的分離,所以一定要有離斥感,如果沒有就跟宇宙融合在一起。(煜:這邊的宇宙應該指的是靈性世界吧?地球不是宇宙的一部分嗎?)但宇宙跟我們還是有相互作用,我們有融合感,也有離斥感,宇宙也有融合感、離斥感。這部分我們就要講到三元性:人有頭、胸、四肢,但不是完全切開的概念,也就是頭只是主要的頭,全身上下都有頭、都有神經感官系統;胸也只是主要的胸,全身上下都有胸,都有節律循環系統;全身上下也都有四肢,四肢只是主要的四肢,也就是都有新陳代謝系統。(煜:頭(神經系統)主要是離斥感,四肢(血液肌肉)主要是融合感,胸則是都有,但全身上下離斥感跟融合感都有交會,所以全身都有頭、胸、四肢?)我們一般會認為思考是在頭腦作用,比較人跟動物的頭腦,發現人的大腦皮質比其他動物的大腦皮質厚,所以就認為這就是人比動物聰明、能思考的原因。從物質的角度看,好像是這樣,但Steiner講:其實大腦皮質是一種退化的腦,已經從可以做很好思考的狀況,退化成供給營養的系統,簡單講它已經變成新陳代謝系統。我們的大腦之所以比動物的大腦更好,其實是因為我們的大腦比較營養,因為有一部分大腦退化成新陳代謝系統,與其它新陳代謝系統結合在一起後,提供大腦更多的營養,所以比動物的大腦功能更強大。也就是人的大腦比動物的大腦大,用現在的說法就是比較胖,營養好比較胖一點而已。這樣可以了解嗎?Steiner在這邊講到思考,並不是講人的思考怎樣怎樣,而是告訴你,之所以可以發展出這樣的思考,是因為離斥感的作用,之所以比較大顆可以思考,是因為營養比較好,大腦退化的部分變成供給營養的新陳代謝系統。

 

人跟宇宙的關係2:人就是被宇宙的融合感、離斥感創造出來的

回到宇宙,他說:我們在看人時要帶著一個感覺,人的頭部跟四肢是一種對照、兩極性的力量。頭部系統是宇宙在某一個階段中呼氣、或者吐氣、或者有些人會翻譯叫嘔吐,吐出來的部分,就是跟宇宙不合、宇宙所不要的部分、吐出來的部分,形成我們的頭。所以我們的頭確實承載了宇宙的形象,因為宇宙就是圓的,所以頭也是圓的,宇宙藉由離斥感於自己之外創造了自己的圖像,就是我們的頭。整個宇宙是圓的,我們的頭是被宇宙吐出來不要的部分,而這不要的部分、離斥感的部分跟它自己長的是相似形。我們可以運用頭,作為邁向自身自由的器官,因為宇宙最先從頭將人排出,所以頭其實是跟宇宙的離斥感最強,就是宇宙的離斥感造成我們的頭。我們的四肢則是跟宇宙之間有吸引力,它是由融合感所產生。所以你就知道我們的頭是由宇宙的離斥感產生,而四肢則是由宇宙的融合感產生,那只好把軀幹裝在中間作一個調節器,因為融合感跟離斥感會在這裡互相擺盪。人的身體結構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被造出來,你可以說人就是被宇宙的融合感、離斥感創造出來的。所以Steiner講:意志跟思考的建構過程有著多麼大的不同

Q:所以頭代表思考,四肢代表意志?

A:對!頭跟思考有關,四肢跟意志有關。這有點難,因為只是開端,這些會連續講到第三講、第四講,情感還沒講,今天只是開頭而已,他告訴我們,我們以為的東西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只跟頭腦工作會造成孩子的不自由

剛剛有講一個概念:首尾相接,Steiner在這裡已經公布底牌了:人跟宇宙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就是人的頭其實是宇宙的離斥感吐出來不要的,而人的手腳四肢其實是跟宇宙的融合感連結在一起,所以會進入到宇宙、進入到世界,但頭是排斥整個世界、宇宙的,排斥它才變成頭。為什麼要講這個?回到我們一開始所講的,就是教育!他一開始不是講說:如果是基於一個錯誤的心理學,所做出來的教育就是錯誤的,所以要基於正確的心理學,才能正確的教孩子,才能在後Atlantean的第五個文化紀元去正確的教孩子。所以剛剛我們講了這麼多東西,跟教育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不能用Atlantean第四個紀元的方式教孩子?因為那是在開發理知心,所以大部分的東西都有一種邏輯理性思考、抽象概念在裡面,如果只用這些教孩子,是不是一直在用孩子的離斥感?可是剛剛有講過,離斥感只是把你生前經歷的東西彈回去而已,那一開始就用太多的抽象概念,透過離斥感跟記憶去接觸生前更高層世界的東西,會有什麼問題?他這邊講:這時孩子就會密集的投入於血液中二氧化碳形成及建構的過程,簡單來講就是使得身體過度的硬化跟快速的死亡。但是如果我們盡可能用具體的,可能藉由故事、圖像來引導孩子,這時孩子就會不斷的保存氧氣跟新陳代謝,就會將孩子導向未來。他說:我們在進行教育時,應該要知道某些教育是要讓孩子接觸來這個世界之前已經做過的東西,有一部分是這樣,可是還有另一部分需要讓孩子去朝向未來。因為如果你都是用抽象概念跟記憶的方式在教孩子,那孩子的內在就會完全的朝向過去,而完全的朝向過去用現在比較一般的說法就是你在跟他的頭工作。只跟他的頭工作就會產生一個狀況,他所有的東西都是生前已經學過的,或是過去經驗中已經有的、在他記憶中的東西,那這個人有沒有辦法具有想像力、創造力,去做出不一樣的事?沒有辦法!簡單來講,這個人學習的所有過程跟他做的所有事,都受制於他的前世因果業力,如果是這樣,就不會有自由,因為他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於過去生、過去世、過去的經驗、來自於抽象的概念、都只有跟他的頭腦在一起,那這個人怎麼會有創造力?他就只能因循過去已經有的重複做而已,也就完全被業力所控制。可以了解這裡Steiner講的人的自由跟這件事情的關係嗎?

 

教育不只是回憶,還要開創未來

假如我們可以不要完全這樣做,而是開始運用靈性的力量,開始有圖像、開始有描述,給孩子一些活生生的東西,讓孩子內在有一種力量想要去了解這個世界,意志有出來,這時孩子就變成不一樣的存在,因為他就開始可以去探索了解這個世界,而不完全受制於他來這個世界前所接收的所有東西。所以為什麼在華德福學校不是一開始就用抽象的概念、記憶的方式教孩子?因為那就沒有辦法教出未來有創造力、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想法、自由的孩子,我們必須在這裡就做出不同的選擇。記憶、抽象的概念跟思考有沒有需要?當然有需要,但只有這些是不夠的,所以Steiner並不是要完全推翻思考的重要性,或者完全不顧記憶的重要性,這些當然還是要存在,但是如果只有這些是不夠的,因為這些完全會被過去生、過去世、過去經驗所侷限,就不可能是自由的,必須要有另外一個朝向靈性世界的力量、要有意志跟意願,而如何教出這個東西,如何讓意志跟意願能夠出來,才是最難的!教孩子概念跟記憶不難,為什麼?某種角度而言,他如果在前一個古希臘時期有來地球投胎,理知心其實已經練過了,這一世只是回憶而已。之前不是講過柏拉圖哲學,有講過嗎?柏拉圖哲學裡面講「所有的學習都是一種回憶」,這是柏拉圖在那個時代所看到的一種現象: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學到的所有東西,其實在靈性世界都曾經遇過,在這裡只是把它再度想起來而已,所以他說:所有的學習都只是一種回憶。但Steiner認為只有這樣是不夠的,也就是只有回憶是不夠的,還要能夠創造,所以必須要有另一個力量拉出來抑制那邊。我們可以講理知心時代的整個心理學跟教育,都是在處理「學習只是一種回憶」這件事,但意識心時代只有這樣是不夠的,必須再往前推。所以Steiner在這裡就講:所有教育過程中,都是生前超感官活動在繼續發揮作用。這是基礎喔!前面講天分的部分:在更高層世界如果沒有好好學,來這裡就會覺得笨笨的,怎麼學東西學得特別慢。要注意看的是「繼續發揮作用」,所以必須知道如果要往前走,需要做什麼,就是你必須知道人的天分差異是有那個基礎在,可是既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這個世界要有方法把他往前推,而不只是不斷的回憶之前所發生的事而已。

 

教育心理學需要兩個系統

Steiner最後講:我們學會了兩種概念系統:有一個系統是認知的,跟離斥感有關,再強就變記憶,更強就形成概念;另外一邊是意志,朝向融合感,所以會創造出心像,會往觀象的方向走,是兩個不同的方向。有了這兩種系統,才有辦法繼續走下去,所謂正確的心理學,必須包含這兩個部分。理知心時代有沒有真正的心理學?有阿!柏拉圖講的:所有的學習都是一種回憶,那就是一種真正的心理學。可是意識心時代就不夠,還要有另一塊,就是同理或融合感,也就是朝向意志的工作。好,到這邊為止有沒有問題?有被搞混嗎?Steiner講的是一刀切成兩半,但兩半不能分開,所以中間會有擺盪的部分,那就是後面會講到的情感。但是意志跟思考是兩個方向:一邊是融合感、一邊是離斥感;一邊是血液、一邊是神經系統,他把它分得很清楚。神經系統是跟頭有關、意志是跟四肢有關;神經系統跟思考、頭連在一起、四肢跟血液、意志連在一起,兩個方向。

這講是最難的,後面沒有任何一講比這更難,所以大部分人就讀到第二講。

Q:剛剛講所有的學習都只是回憶,但這兩者之間不是不能都沒有?

A:那個是柏拉圖時代他所認知到的心理學:所有的學習都是一種回憶,那是那個時代。Steiner講:所有的學習都包含了跟過去回憶有關的部分,但必須要能夠繼續往前走。

Q:但往前走,我把它拿來生活上來講,就像我要他往前走的狀態下,是不是一樣要有這個基礎?

A:都要有阿!同時都要有,都要做啊!

Q:所以是應該要同時,而不是先有這個才往前走?

A:現在有沒有可能人完全沒有骨骼跟神經系統,只靠肌肉跟血液就活下去?不可能,一定要有骨頭、要有神經系統,但也不可能只有骨骼跟神經系統就活下去。所以不能說只有思考是重要的,就只練思考,練好思考之後再說,結果骨骼跟神經系統長得很好,血液跟肌肉很萎縮,那這個人要怎麼活下去?華德福學校其實是告訴你這兩個東西要平衡,可是因為在現實狀況下大家都是頭大身體小,就是只會嘴砲不會做事,都是神經系統太多,但意志太弱,所以華德福學校好像花了很多時間在訓練意志,那是不得已的,因為就現實狀況來講,不過正不足以矯枉,就是小孩的意志已經弱到很嚴重的程度,再不拼命的練它,他的不平衡會越來越嚴重。所以你覺得華德福學校好像只重視意志,好像都在練一些東西,都不教知識……其實不是,而是因為現代的生活環境本身就已經太物質化、太僵化,神經系統太強、感官刺激太強了,所以必須把它往另外一個方向用力推,才有辦法達到平衡,問題是在這裡,並不是華德福學校就不重視知識的教學。當然也要有知識,但現在已經資訊爆炸了,外面也沒辦法練意志,所以華德福學校就拼命練、拼命練……這樣可以了解這件事情的痛苦在哪裡嗎?痛苦就是我們都知道要平衡,問題是現在已經整個傾斜到另一邊去,要整個翻桌翻回來,才有辦法平衡。所以你會覺得好像華德福學校做得不太平衡,並不是它真的想要不平衡,而是因為外面世界太不平衡,所以只好用力把它扭轉過來。Steiner其實是講平衡的,只有血液跟肌肉沒辦法活下去、只有骨頭跟神經系統也沒辦法活下去,兩邊都要有才有辦法活下去。所以後面Steiner有講到:不能說死亡的力量是不好的,如果沒有足夠的死亡力量,骨頭就沒辦法硬化,沒辦法硬化就變成軟骨症,就趴在那邊,這樣也不行,後面演講會講到這一段。所以不要認為華德福學校就是一切的思考、一切的硬化力量都不要,沒有到那個程度,是因為外面全部都是死亡跟硬化的力量,所以只好在這裡拼命地練他的意志力才能平衡!

懂得這一講再去看一些華德福教育的書,你就比較容易知道它們到底在講什麼,不然每次講到死亡硬化的力量……大家就卡住了,其實在講的就是過多的思考會使你身體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多,然後就越來越朝向死亡的方向前進:神經系統越來越強、骨頭越來越硬。

Q:有些體制內的孩子,他們可能被強迫念書,有一部分的孩子就會自己加強的念念念,一般人會認為非常有意志力,那這個意志力跟那個意志力應該是不一樣的吧?

A:不太相同有一部分相像但作用力不相同,要知道的是:意志力是真實地朝向世界,去做某些東西,如果你不斷做的事就只是思考,那其實跟意志力沒什麼關係。後面的第十、十一講,Steiner會講到所謂的勞心者跟勞力者,就是一直在思考、閱讀,跟從事體力勞作的人,兩種狀況是不一樣的。不斷的念書並不是意志力,所以我才講因為「意志」這個詞在日常生活語言中已經被誤用,跟它原始的意思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大家有時就會想一些別的詞,比如:意願、願力,與日常生活被誤用的「意志」區分開來。但事實上「意志」這個詞是非常精確的,如果了解它原來意思的話。所以可以說不斷的念書叫做有意志力,也是意志這個詞的誤用,其實跟意志沒有什麼太大關係。

好!有沒有問題?不知從何問起,那就下課了!

 

以上就是「《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導讀」第三堂課(第二講)筆記整理。

 

除了前面紀錄中提出的疑問,重複看幾遍第三堂課筆記,心裡出現以下問題及看法:

.思考的圖像,跟意志(創像、觀象)的圖像有何不同?一個是出生前在靈性世界所學到的,另一個則是在出生後自己的創造,但我怎麼知道出現的圖像是屬於出生前的,還是出生後的?也就是我怎麼知道我是活在過去,還是在創造未來?上面最後一段提出一種檢視的方式:「意志力是真實地朝向世界,去做某些東西」,也就是不只構思,還要身體力行地做!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

《人學》導讀上課筆記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上課筆記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上課筆記

《奧秘科學大綱》導讀上課筆記

【人學導讀】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