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17):太極拳在練什麼、提手上勢:2024022

今日(2/24)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十六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第十五堂課因家裡有事沒上,同學有紀錄呢(註1)!非常感謝!

今天一到現場,先打一趟鄭子太極拳,再折胯轉胯鬆開胯筋。老師教完八段錦,請師兄帶大家行一趟拳,完後再請學姐打一遍。

當我打到雲手時,老師提醒要「移是移、轉是轉」(註2)!這也是我自己在行拳時的疑問:雲手有轉,但有移嗎?應該是有,本來想等老師教到時確認,這下確定了!

學姐跟老師學拳較久,與我們打的就不同,所以持續練習很重要,老師提到以前人練功是每天練,而且一天練七、八個小時,真的是下苦功在練,而且每一招每一式的動作,都鉅細靡遺地研究演練,有的還從小就開始練,像老師的老師:陳國昌老師看鄭曼青師爺行拳的影片不下千遍,每一式怎麼呈現都仔仔細細用慢動作推敲琢磨。現代人沒有辦法這樣,但至少也要每天抽出時間練習,才能體會太極拳的奧妙。

 

大部分太極拳的師傅像哲學家,會講體會到的意境,比方鄭曼青師爺講氣要盪起來,但怎麼盪就沒講,學生還沒練到那個程度,實在不容易理解。老師由於是工程師出身,所以會用科學的語言說明。

比方「鬆」,到底要怎麼鬆?哲學家師傅可能會說:不用力就可以鬆。學生回去練一段時間,還是不知道怎麼不用力,再問老師:如何不用力?師傅回答:鬆就可以不用力。師傅的回答是經過長時間練習浸淫的體會。王老師則告訴我們要練到「骨頭接骨頭」才是鬆,至於如何練到骨頭接骨頭,那就要實際去練了。比方站樁的落胯,只有實際去站,站到腳抖,肌肉沒辦法繼續出力時,就鬆掉落胯了。

 

練太極拳就是要如此時時刻刻覺察自己內部的狀況,所以其實太極拳的重點是在練「心」,心要平靜下來才能「看見」自己的身體狀況,而且不只是外部的動作,更重要的是覺察身體內部:氣、勁是從哪裡啟動、傳到哪了,因為外部的動作是由內部來的,所以重點是在內,不在外。

 

老師接著講到剛剛我們行拳時普遍都有拉腰的狀況,也就是上半身自己動,不是由腳到腿到腰到手!比方按,是由腳到腿,尾閭轉,到脊椎從下ㄧ節節往上胸轉到肩肘手而出。我們通常都會直接拉腰去按,或者在往上傳時,多一個力去拉腰,這樣就不是整合全身的勁。這真的很細,要對自己身體的內部動態了了分明,不然即使偶然做到了,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到的,也沒辦法跟其他人說明,或者每次都重複做到。

太極拳的每一式都要如此,《太極拳經》:「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老師在這篇貼文:「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中,特別說明之。(註3

我突然想到,這跟2/3我提出的問題:「要撐要撐」有點類似,氣勁由根節如肩,到中節如肘,再到稍節如手指。中節是管方向,腰則是整體的中節。google一下根節、中節、稍節,哇!三關九節不只是分類,還是勁氣的流轉順序呢。開、出由根、中、稍,合、收也是根、中、稍,收到腳底湧泉,不斷與外界交換。

 

另一個老師提到的行拳要修正的是:左右分腳時,手與腳要相同方向。老師示範由金雞獨立到左右分腳的招式運用,每招每式都有其對敵的運作方式,手腳身形的動作都有其意義及目的,待老師教到金雞獨立及左右分腳時,再詳述這兩式的運用。

要修改的地方還很多,老師先舉出上述兩個,並鼓勵大家回家多多練習、體會。

 

接下來複習「提手上勢」,要點如註1,不再重複記述,把以往的影片整理如下:

1.單鞭後,重心往前腳,轉時肋骨下,氣夾下去,手腳同時合,襠勁把氣舉起來。肋骨的開合很重要。

化時是肋骨在化,合進去氣吐出來。合,肋骨下,氣下到丹田,再從丹田上肩肘手氣吐出來,氣是灌向指尖的,行於手指,手指頭像鋼筋一樣,太極拳講綿裡鐵,意到氣到,意到手指,氣就灌上去。

轉之後,腳是丁步,前腳是腳跟虛點地,但襠勁還在。前腳是完全空的,但勁斷意不斷。

提手上勢也是練站樁,重心完全放在後腳,但前腳不斷,隨時可以起來。

2.單鞭之後,重心到前腳,轉時兩肋往下一夾(擠勁),手腳同時合進來,重心在後腳,前腳虛點地,但勁還是在。襠勁提上來,頭往上頂,一股氣從背脊擠上去,提手,氣提上去吐出去。

 

1第十五堂課,同學的課堂紀錄

2 太極拳-不可邊移邊轉

3太極拳不動手,動手非太極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