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1):開始:20231029

想想,太極拳真的是一種很奇特的拳,速度要慢(當然也可以快)、全身又要鬆,既能強身健體,又有強大的力量,可以輕鬆地把人推或擊打出去,跟一般認為的常理不合啊,不曉得世上有沒有類似的拳?

上完「尚武堂」的鄭子太極拳推廣班,接下來就上王世溫老師親自教授的進階班,上週剛上完「起式」,真是沒想到光是一式裡面就包含那麼多細節,還好一次只教一式,慢慢練,而且這個慢真的要很慢、很慢,很慢,才能覺察、分清楚每個細節,也才能一個細節、一個細節,清清楚楚的做。比方大腿骨內轉、胯開,讓氣能通過尾閭往上:大腿骨內轉是經由腳底湧泉穴前的三角區內轉往上轉至膝開、胯開,不只是大腿骨轉而已,這樣才是節節貫串啊!所以在練的時候,放鬆,心意都收回自己身上,看著、感覺自己一步步慢慢地從腳底內轉螺旋,逐步沿著小腿向上,膝往後、往外張開,再繼續螺旋沿著大腿向上,胯往後、往外張開,然後感覺氣通過胯,繼續往上通過尾閭⋯⋯

但每次練總不能只打一式,是要多練沒錯,應該還是要全部打完吧?那其它式是不是有什麼很基本的共同原則?「鬆」就不用講了,應該是最基本的原則,還有其它嗎?剛好再次拿起王老師的《八段錦行功心法》重新閱讀,看到第二章通論裡提到:立身中正,鬆而不懈;節節貫串——行氣如九曲珠;豎起脊樑;開與合,真是太棒了,早上就依這些原則來練,果然就比較有所本、比較有內涵,不會像在做操:每一式都要有開合,而做開合要節節貫串,節節貫串中要立身中正,鬆而不懈、豎起脊樑!

然後,繼續探索、繼續練習!

 

補充:鄭子太極拳進階班(1)的第一堂課:20231021

今天(10/21)上午9:30,開始上尚武堂王世溫老師的鄭子太極拳進階班(1),老師這次一堂課只教一式,慢慢教,預定三十七式一年教完。上午上完才驚覺:還好一次只教一式啊!真是難了(ㄌㄧㄠˇ)!

王老師課前有發預習影片給我們,看完後有基本概念,現場王老師再親身示範、讓我們觸摸他的身體感受內部的變化,然後再一一跟我們搭手,讓我們感受自己做得對不對。老師及搭手真的很重要,有時自己以為做到了,但其實根本沒有,這時有明師的提醒及搭手的實際體驗,才能真正明了自己的狀況,不然都只是自嗨!要學、要練真正的功夫,實在不簡單。

 

今天上「起式」:氣的流轉如下:

大腿骨內轉、胯開,讓氣能通過尾閭往上。

含胸,膻中穴內含,鎖骨內合,造成胸呈負壓狀態,使氣進入胸、肋漲大,氣再走心包經,從胸走手陰面到勞宮穴出,再從無名指三焦經走陽面回背俞口穴,胸內轉把氣由後向前轉入任脈,肋骨下,氣再往下。

老師一一講解及示範如何大腿骨內轉、含胸(膻中內含)、鎖骨合、胸內轉帶著肩胛骨內轉。每個都是身體裡面的動,帶著外面的四肢動。哇!真是不簡單,有時剛好做到,但再次做又感覺不對。不過不知是不是碰巧,在做胸內轉把氣由後往前帶時,膻中穴慢慢熱起來,做到後面氣往下時,丹田也熱起來,蠻奇妙的。

回家得常常練習,不然下次又是另一式了!

 

課中王老師舉了他的書:《太極拳勁氣解析》裡的附錄四:《內功四經》第一篇〈內功經〉裡的文字,來說明上述的行氣:

「升有升路,脅骨齊舉;降有降所,俞口氣路。此言真氣升降之經路也,升時自兩肋骨縫而升,故須極力開張,向上舉之,自然得竅。降時必自背脊俞口穴而入,透前心方得氣之真路。」

邊練邊印證古書所言不假啊!但古書往往相當隱晦,沒有練到那個程度,就不知所述到底在寫什麼,沒有明師無私的帶著練,不知要摸索多久呢!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太極拳探微(1):開始:20231029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