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752.JPG

週四晚上的太極導引課,老師說:為什麼最後要「抱元守一」?參一下!

 

突然冒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元,是最初的!那不就是「道」?!也就是那冥冥渺渺、空無一物的狀態!

「一」則是從「道」生出,最開始的「先天一炁」,然後才分陰陽。煉功時從道、一出,然後陰陽、左右、上下、前後,再生出千變萬化的招式,最後還是要回到一、回歸道啊!

或許還沒有體悟道、一的境界,但天天煉、時時懷想,有一天就有可能到了!

 

這樣講起來,似乎道、一與後面的二、三是分開的,生完就沒了、斷了!應該不是,道、一,一直都在,只是我們習慣二分:黑白、對錯、有無⋯⋯有「這」就沒「那」、有「那」就沒「這」,其實這那之間、有無之間、二分之間是連續光譜、有很多可能,而且要有後面變化萬千的二、三,得靠前面源源不絕的道跟一啊!我們有時都忘了在我們後面、後面、再後面的「背景」,也就是「道」啊!

所以,得再繼續修,修到「能所不二」!「能」就是「道」、就是能知,「所」就是一、二、三、萬物,就是「被知」。也就是能就是所、所就是能的狀態,也即是《金剛經》的「是名」狀態。

 

邊煉丹道炁功,又有想法冒出,繼續寫:

練太極導引與練武術有同有異,太極導引是「用意不用力」,但剛開始大部分的人一定會用力,而且都是局部力,所以要「放」,放什麼?放下用力、放下想用力的想法!啥?那身體不就會軟趴趴的躺下來了?這就要練習看看囉,比方站,有站的意,但要放掉所有不必要用的力,所以可以從腳底開始,一點一點的放掉、一點一點的放掉,到頭頂,然後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用了很多不必要的力,這後面就是我們的頭腦對「站」的認定!所以要放掉很多本來的認定,其實就是要放掉頭腦啦,讓另一個「我」出來做主!那個「我」是什麼?以「人智學」來說至少是「肌肉存有」,其實我們的身體自己是會自己動的,不是一定要頭腦指揮才會動!以佛法來說,那個我就是「自性」啦!

所以「用意不用力」的「意」如果是指頭腦的想法,還是最初的狀況,得再往後,如果能撥開重重迷霧,穿過十二因緣的名色、識、行、無明,從本明直接發出是最好的!也就是沒有後天自己、父母、教育、社會的影響的那個「本來面目」!所以,這是一段很不容易的歷程!

 

剛開始練太極導引會有招式,但練到後來要「依規矩而脫規矩」,也就是「重神不重形」!其實剛開始的招式每個人做出來的也會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結構卡點不一,自然會呈現不同的姿態,只是自己有沒有覺察到那個卡點而已!或許可以試試:當發現身體某個動作在某個部位有緊繃時,試著動動身體其他部位,讓那個緊繃消除,其實這就是要做到「一動無有不動」的狀態,只有這樣,才不會有局部張力,阻礙氣血、勁力的運行。

這樣看起來,其實那些招式都是在檢驗身體,檢驗身體在不同的姿勢下能否維持全身鬆、全身的結構沒有緊繃的狀態!

 

武術拳套,即使是太極拳,都有假想敵,也就是在最短時間、最省力、最不傷己的狀況下,擊倒或戰勝對方。但在勝與敗、贏與輸之間,仍然有很多可能,比方贏了裡子、輸了面子,或反過來:贏了面子、輸了裡子,或者雙贏、雙輸、和局、故意輸⋯⋯在競技場、在生死對決時可能只能二分:輸贏、勝敗、生死,但在人生的漫漫長路裡,此時的贏不見得是贏、輸也不見得是輸,得有「智慧」的面對啊!所以練拳套時的「心」,可是極重要的呢!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