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9862.JPG

【上課筆記】

我是怎麼「發展」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我對自己這個「生命」有什麼看法?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應該要達成什麼目標?

 

看到「生命」,想到什麼?或者「生命」給你什麼感受?

是活生生的、豐富、精彩、繁衍、傳承、希望、奧妙、感動、奧秘、溫暖、幸福、突破……

還是苦悶、痛苦、黑暗、酸甜苦辣、孤獨、寂寞、失落、單調、無聊、不知為何而生……

我們先來看看辭典的解釋:

「生」:會意字。艸木長出土上為生。

「命」:會意字。以口發令,指揮別人為命。

「生命」:指人、也指動物、植物以及有活力的事物;生存的機能。

這樣看來,生長、成長的背後應該有個指揮者,統籌「生」這件事,就像「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中提到的「生命藍圖」。

 

那「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個人覺得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會影響很多層面,包括:對自己、教育、醫療、社會、經濟、科學與科技、自然……對生命的看法不同,上述每個層面衍伸的觀念作法就不同。再加上現今科技一日千里,人工智慧、機器人、物聯網、大數據……種種令人目眩神迷的科技產品,如果對生命的本質不了解,一定會產生迷惑,像:人工智慧跟人的關係是什麼?未來有沒有可能產生像《變形金剛》那樣的生命型態?

讓我們一起來探索「生命」的本質:試著回顧自己的生命歷程,你覺得「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每個人切入的角度可能都不同,我是這樣探討的:

「生命」是「活」的,「活」:形聲字。流水聲。水要動才有聲音,所以有「動」才是「生命」。我們不只被動因應外在環境而動,自己本身也會主動想動,所以小至細胞,大至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無時無刻無不在動。為何「動」?「人」這種生命型態很特殊,一般動植物的「動」可能是為了「生存」及「繁衍」,人除了這兩種,還會想把「我」給活出來!那個獨一無二的「我」如果不出來,就會感到很不對勁。所以目前我覺得「生命」的本質是「活出自我」。

可以再問下去:「自我」又是啥?這是相當有趣、重要且嚴肅的課題,之前包括天體物理學家霍金、特斯拉CEO馬斯克和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等上百位專業人士聯名上書,號召禁止人工智慧武器。人工智慧有沒有可能如《魔鬼終結者》的天網、《駭客任務》的MATRIX,從無到有自主發展出「自我意識」(像《變形金剛》)或者會有靈體進入人工智慧?目前我所了解人智學所描述的「自我」,是靈性世界的靈體發展出來的,在物質世界的物質有沒有可能發展出「自我」?宇宙之大,無奇不有,應該也會有很多生命形態具有「自我」,而他們的生命形態,可能大大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其實就算在地球上,也是有很多生命形態超乎想像,但這個問題下次再討論,不然無法進入正課。這也是下次課程的主題:「從自我誕生邁向成熟」。

 

如果「生命」的本質是「活出自我」(你的答案可能不同),那教育應該怎麼做?目標是什麼?

什麼是「教育」?

「教」:會意字。爻有仿效義,攴為小擊,以杖擊子,使效善行正為教。

「育」:形聲字。養子使作善為育。

兩字義都有提到「善」:會意字。吉祥美好為善。

那怎樣才是吉祥美好?是不是身體、心靈都健全發展,以迎接生命中的各種挑戰,活出、實現自我?(你的答案可能不同)

所以「教育」應該做什麼?

 

之所以先探索生命及教育的本質,是因為我們的觀念、想法深植於生命中,自己可能都覺察不到,一碰到事情就這麼想、那麼做,認為就是如此,如果沒有反過來探索:我為什麼這麼想、那樣做,就沒辦法知道那個在指揮自己的深層觀念,也就沒辦法調整,接受其他可能。或者調整只是表面,碰到狀況,或聽到好觀念想實行,變成只有表面、外在形式有,內涵還是照自己原本的觀念在解釋及採取行動。這樣,其實也沒辦法知道「我」為何變成現在的「自己」,更不要說對於另一個「生命」(不論是自己或另一個人:小孩、親人、朋友……)及其發展要如何看待。

 

前言越寫越長,快變成老太婆的裹腳布,進入正課:

 

上一堂課「出生與三歲前的生命」提到:懷孕到出生之間的狀況、我們逐漸長大的不同姿態(植物、魚類、鳥類、爬蟲類、四足獸類)、到站起來行走、說話、思考的發展及自我的進入、以及不同教養方式的差別(包裹、保暖、學步車、3C產品及母乳的影響)。這堂課則是講接下來的階段: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

 

.學前的發展重點:尚未有學習能力前,全然地模仿

 (1)這個時期的孩童是以全然開放的狀態,進行吸收及模仿。不論說話或行為,都是用模仿進行。模仿大人的說話、一舉一動。很重要,所以重複三次。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某些行為是不是跟父母很像?或者自己的小孩,是不是我們的鏡子?

 (2)不只說話及行為,情緒好惡和生活習慣也是模仿大人。比方:父母用打罵方式對待小孩,又講是為他好,這樣的情緒表達模式,就會被孩童接收內化。又比方害怕、擔憂、恐懼,絕大多數也是來自孩童時代的模仿。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的害怕與擔心,到底是怎麼來的。比方:害怕蟑螂,為什麼害怕?

 此時的孩童無辨別能力,全然的吸收,所以言教不如身教,要養成孩童好的生活習慣、價值觀,讓他了解,自己身體力行最有效。當然,什麼叫「好」、什麼叫「善」,自己也要搞清楚。

 (3)這個時期,最主要是發展健全初階感官:觸覺、生命覺、動覺、平衡覺,其他都不是重點。一般認為人有五種感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人智學則認為人有十二種感官:

   初階感官:觸覺、生命覺、動覺、平衡覺。0-7歲發展。

   中階感官:嗅覺、味覺、視覺、溫度覺。7-14歲發展。

   高階感官:聽覺、語言覺、思想覺、自我覺。14-21歲發展,之後也繼續發展。

   中高階感官與初階感官的健全發展密切相關。

參考:台灣華德福教育協會十二感官

書籍:十二感官內在感官~人智學啟迪下的感官探索

   病是教養出來的(3)12感官之初階感官

 

.學前教育常見的偏誤:

 (1)電子產品的傷害:前一堂課已講過弊端。最主要的原因是電子產品所呈現的聲音、影像不是「真」的,大人可能分得出來真假,但此時的小孩無法辨認,會認為是「真」的。不是真的,又被認為是真的,把假當真,一方面對於真實的感受無法建立,另一方面對於道德感的建立也會出現問題。觀察:周遭及自己或小孩的狀況是否如此。我們自己可能對什麼是「真」都要好好想想了。

 (2)此階段的小孩尚未有學習能力,最主要是在發展物質體,也就是身體,神經系統正在成長,過早學習讀寫算,等於分出一部分或大部分力量在學習,反而不能好好發展肉體,也影響神經系統的成長。觀察:自己及現代社會提前出現的記憶不好、失智,部分原因可能與此相關。

 (30-7歲也是培養意志力的時期,而意志力是實際去做、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好,所練出來的,小孩的本性就是動物,要靠動來動去、活動四肢來練意志力。但現代社會的節奏緊湊、小孩常在室內:安親班、看電視、平板、手機……父母沒有耐性、時間等小孩靠自己把事情完成,小孩也無法藉由活動四肢練習。

 (1)(2)(3)項造成肉體、神經、初階感官發展不健全,上小學可能就開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現象。

 

0-7歲的成熟指標是「換牙」,乳牙是前世帶來的力量長出來的,換牙的品質則與0-7歲的教養有關。當神經系統長好後,上門齒就會將舊門齒推出,此時就適合上學了。但如果太早讀寫算,神經系統被拿來用,就會提早換牙,而神經系統生長時間不夠,無法順利完全成長,未來就容易產生失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有道理的。

 

.小學階段的發展重點:7-14歲,發展心肺循環系統

 (1)這個階段,學童是透過真正的權威與紀律學習,也就是這個事情、東西就是要這樣規律地做。什麼是「真正的權威」?「說到做到,完全一致」才是真正的權威,孩童會檢驗老師、家長是不是一致,如果說一套做一套,他就會懷疑及質疑。

 (2)到9歲左右,學童會突然醒過來,也開始長記憶,之前則較片段、模糊。上堂課講過3歲時,會有「我」的意識,此時的「我」覺得世界是環繞著我運行。9歲突然醒過來的「我」,則開始意識到世界不是繞著我轉,別人可以不依我的意思,也可以不理我,開始與世界建立新的關係。

 (3)此時內在情感有很大的甦醒,需要大量的藝術活動。真正的藝術活動,可以帶來情感平衡的力量,而假的藝術活動,則會讓情感越來越不平衡。2年級開始,學童會感覺內在情緒的苦悶,開始迷偶像,老師如果是真正的權威,就可能成為2年級的偶像,34年級則較容易迷像流行音樂的偶像。

 

.青春期的明顯轉變:心肺循環、乙太器官長好,進入青春期

 (1)這時期男女開始有性別差異的發展,通常女生在910歲開始開竅,男生則到國中一年級開始開竅;女生也較早性成熟,男生較晚。而情緒年齡則一直到40歲左右,男女生才相同,之前差距大概3-5年,所以此時的女生較喜歡大幾歲的男生。

  性別差異也來自兩性大腦結構的不同:在胎兒階段,有1股力量形成男性,另1股力量形成女性,一旦確定其中一性,另一股力量就會用來發展腦。

  女生:形成男性性器官的力量長腦(想想男性精子的數量及不斷製造,以及性器官的外顯),所以多思、多表達、多講。

  男生:形成女性性器官的力量長腦(想想女性卵子的固定數量,以及性器官的內藏),所以單一思考、不擅表達。

 (2)青春期也是腦的第二次成長,開始長思考及獨立判斷的能力,發展好思考及獨立判斷的基礎,接下來的「自我」就能培養及誕生。但目前的教育以單一觀點及標準答案為主,無法發展成真正的思考。

 

.中學教育的常見偏誤:這個一定要自己有所體會

 (1)單一觀點與標準答案,容易形成盲從(因為沒有真正的思考)、懷疑及虛無主義(因為課本是假的,什麼都不相信)。

 (2)因為單一觀點與標準答案,限定在某個角度及方式來看世界,所以會造成脫離現實過於抽象,與真實世界沒有連結。比方:只有數字,沒有真實感覺。思考需要基於真實體驗及接觸,才不會脫離現實。

  抽象的意思是:不是基於現實的理論,而是在某種狀況,且其他條件不變下才能成立。

 (314-21歲要接觸真實的世界,感受真正的狀況,才有真正的情感連結,比方:打工、做志工,接觸、體驗真正的社會,離開校園後,才會有真正的理想出現。如果沒有接觸真實的狀況,就會變成只是高舉理想,無法實際解決現實問題。

 

以下是老師對各個發展階段的整理:

大約時間

0-7

7-14

14-21

身體發展

物質身體

乙太身體

星芒身體

成熟指標

換牙

青春期

自我誕生

教育重點

意志

情感

思考

追求目標

 

 

以上即是「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的上課筆記整理。目前台灣的教育確實遇到很大的問題,從反思生命及教育的本質切入,或許是一個可能的方向,不然只要現在流行什麼,比方寫程式很重要,就倡導要從小開始學程式,或者只照搬外國美好的制度,不知他們為何要這樣做及適不適合我們。不過雖然轉的辛苦,也是我們的功課啦!從這當中,我們去反思學到什麼,心性上是否有所提升。大家加油!

 

◎功課:

.自己9歲左右,是不是有發生什麼事?

.反思自己的受教過程。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1: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20160111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2:人類生命與宇宙進化(20160118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3:出生與三歲前的生命(20160215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5:從自我誕生邁向成熟(20160307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6: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20160314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7:超越時代的靈性選修(20160321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8:展望未來到面對死亡(20160328

人智學生命史圖表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系列講座

奧密科學大綱」系列講座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