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25):胸轉滾勁、摟膝拗步(2)、手揮琵琶:20

今日(4/13)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三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老師先問大家有沒有問題,大家面面相覷。

老師:煜隆有沒有問題?

我:問題很多,不知從何問起!

老師要我從頭打到單鞭。

當從起勢要轉到左掤移時,老師問:「你有沒有感覺你的手是怎麼移及轉的?」我再做一遍,老師:「對,這次比較對,手不是自己移跟轉的,是身體帶著移,到位的轉是胸帶著轉。」哇噻!這麼細微!再繼續轉到右掤,一樣,移是身體帶著移,轉是胸帶著轉。

再依序做捋、擠、按,然後單鞭。老師:「單鞭的轉有滾勁,也就是藉由胸轉把勁由肩肘手滾出去。」做著做著,突然感覺手活起來了,不再只是死死的掛在身上。

哇!老師講的一次比一次細微,以為自己已經做到,沒想到還是可以繼續深入探索身體與手的關係,以及身體本身內部的細微運轉!還好老師說我有進步,不然一直感覺行拳時好像在原地打轉,似乎有進步,又好像退步了。

目前我也有上週三上午的進階班,從頭再開始學習、複習,就感覺怎麼還是有那麼多細節沒注意、沒做到啊!比方預備式,是髖開氣上,移重心左腳跟跟著外開,欲左先右,胯合盪出左腳,以前根本沒有做到這些,只能說是在做操,現在把以形導氣加入,自己做起來,整個氣勢就是不一樣。再比如4/10週三上到右掤,以前一直做成雙肋脹起,這次是用雙肋下部往上提起掤出,剛開始不太會做,回家繼續揣摩提下部肋骨,結果隔天下部肋骨很痠,但與用脹的感覺就不一樣。難怪老師說太極拳是改錯拳,真是一點都沒錯!初學是改掉原來的習慣,繼續深入後,可能每個階段有不同的體會時,就又繼續修改、繼續修改⋯⋯

老師帶我們體會胸轉帶手轉,與我們一一搭手互推:兩人近手腕尺骨處互搭,一人推進,另一人含胸胸轉帶手轉尺骨圓弧切角化開,再轉尺骨推進對方,如此循環不斷。手都是被動的,放鬆,由胸轉從肩傳肘傳手。沒有放鬆,肩很容易就痠了。

 

摟膝拗步:

第一:上次有講:白鶴亮翅之後(開),身右轉開髖、尾閭轉、氣上督脈,右手筋先抽收、左手筋再抽收(合),氣由任脈下。第一部分氣就轉一圈督任脈了。最後要做到胯合,形合氣開,重心在右腳,左腳是虛的。

第二:左腳盪出,重心移,到位轉,右手是胸轉再肩肘手出去,左手下按,肩胯合,形合氣開,氣出。

老師提到著有《陳氏太極拳圖說》的陳鑫大師有說:「纏絲是從腳上來的。」上面說的髖開,其實也都是從腳轉上來的。

 

摟膝拗步的以往影片整理:

1.白鶴亮翅完了之後,合進來,兩手合,先合右手,再合左手,手盪起來,跨、移、摟膝,盪起來、出去,氣要透出去、扣腳。兩個合再開,太極拳的開合非常重要,肘是兩扇門,摟膝拗步就是這兩扇門在關開。合是身體合,不是手,身體在裡面轉,身體帶手,是裡面轉出去。太極拳是小圈轉大圈,大圈化小圈,裡面的圈轉,帶外面手的大圈,手如果自己轉圈,就是空的,所以裡面小圈,轉到外面手的大圈,裡面的小圈轉大圈。真正的摟膝拗步,大圈不動都可以,裡面的小圈一轉就出來了。手出去是舒指,不坐腕。

2.摟膝拗步,胸動轉一圈,出去。定式,出去時,氣要開出去,鄭師爺講定式氣開出去。左腳跨出,氣從腳跟到湧泉,吐到湧泉時,氣上到手指,注意氣要吐到手指。

摟膝拗步是裡面轉,這就是四兩撥千金,是裡面畫個小圈(胸轉)帶動,肋骨開合、一上一下,原始的太極拳,是小圈帶大圈這樣轉,這就是四兩撥千金,就化掉了。

3. 摟膝拗步,兩腳纏絲到手,從腳轉、合、跨步、出去,陳老師常講:摟膝拗步做對了,就可以出師了。白鶴亮翅之後,兩手合進來,像貓打架一樣,肩抽手:右肩抽右手肘、左肩抽左手肘,兩個手合進來,這叫纏絲。是全身合進來、肩胯合進來的抽,不只抽上半身,是從腳纏絲、肩胯合,一抽就引進落空。

4. 摟膝拗步,右手合進來,左手合,下一步要推出去,大家就不太會做。右手合,轉了半圈,下半圈,摟膝過去的時候,左手推出去是肩推肘、肘推手推出去的。

腳的部分:胯合進去,出腳,腳不是跨出,是盪出去,由尾閭推出去,移重心到前腳(左腳),右手刺出。

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確實到位。

5. 摟膝拗步,兩手合,肩合、胯合,腳盪出去,移重心,摟膝,腳扣進來,合進來,刺出去,氣吐出去。

 

手揮琵琶:

胯合,抽收後腿,右手刺出氣出,稍提膝,作鳥伸,後腿回氣回,右手採對方手腕,左手提對方手肘,千斤墜:左手為支點,右手下,像翹翹板一樣,肩胯合,尾閭下到腳湧泉,左肋上、右肋下,手的上下是身體內部帶的。

剛開始大家做時,大部分是用身體或手拉,即使手做到翹翹板,也不是由尾閭下沉,而是手自己動,這樣就沒有「上下相隨」,也就沒有「周身一家」。還好經過多次彼此練習,有掌握到一些訣竅。我自己是尾閭有下沉到湧泉,但可能還不夠鬆,所以沉的不夠,「上下相隨」也做得不夠好。

老師提到楊澄甫大師曾說「周身一家」,也就是做時要上下相隨,《太極拳經》也提到:「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周身節節貫串,毋令絲毫間斷耳。」皆是「周身一家」的寫照。

老師也說「太極拳是用巧勁」,比方上面提到的胸轉帶手轉互推:含胸胸轉帶手轉尺骨圓弧切角化開,再轉尺骨推進對方;或者手揮琵琶利用物理的槓桿原理,以四兩撥千斤的方式折對方的手肘。

 

手揮琵琶的以往影片整理:

1. 摟膝拗步之後,鳥伸,出去,回來,手一上一下,手揮琵琶。摟膝拗步最後氣到手指,出去,腳抽起來,合起來,放下去,往後坐,右手下、左手上,氣出去,前腳虛點地,重心在後腳(右腳)。

用法:摟膝拗步出去,右手採、左手提對方的肘。右手是採勁,採勁不採實,是含住,不是緊抓,然後右手下、左手上,一上一下。

2.摟膝拗步之後,合進來,腳就抽起來,雙手纏絲。摟膝拗步最後,轉身時,胯要合進來,接手揮琵琶,胯合,手刺出去,然後像老鷹一樣,鳥伸,出去時抓到你的獵物回來,擒拿,往後坐時是千斤墜的功夫,左手是提勁,最後面時兩手纏絲。這裡面有好幾個功夫:出去時上下(手腳)一起攻擊,腳呢,胯一合進來,腳就抽起來,就跟金雞獨立一樣,鳥伸。回來時,右手合、左手提(對方肘關節處),然後用腳翻對方的手。

3.手揮琵琶最後再加肘和肋合,右邊肋骨下,左邊肋骨上,是用肋骨去動作,還有胸轉帶手轉。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太極拳解析》

《太極拳勁氣解析》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