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24):化、胸轉、摟膝拗步(1):2024040

今日(4/6)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二十二堂課,將上課內容紀錄一下,憑記憶及目前的理解記錄,應該有疏漏及錯誤:

 

課程一開始,老師介紹由美國回來的師兄姐,並請師姐示範他們在美國所教授的易筋經。師姐一式一式的示範每經的招式,老師則以太極拳的心法為其中幾式「點睛」。比方:膽經、肝經,氣由外側環跳穴下,再由腳大拇趾內側上。太極拳是以形導氣的功夫,傳統功法如易筋經、五禽戲、八段錦,也是藉由以形導氣來疏通經絡,讓氣血暢通,這樣就能使身體健康呢!

 

師兄問:胸化、胯化、踝化如何做?

老師一一跟師兄及我們搭手示範如何做胸化、胯化及踝化。其中踝化從腳上來,威力極大。老師說其實還有背化,把對方的力化到背再轉回去給對方,所以對方越用力,收到的力越大!

太極拳先化後發:一聽到對方的力、勁就藉對方的力、勁化發。要聽到對方就要放鬆,一緊感覺就鈍了,就沒辦法聽到對方。這真的很有道理耶,像打坐,平常紛紛擾擾,根本察覺不到自己的意念紛飛,直到靜下來,才知道自己冒出來的念頭實在多如繁星。再如:白天吵吵雜雜,分不清楚有哪些聲音,夜晚安靜時,連掉在地上的針都可以聽到。

那如果雙方都鬆呢?試探性的發力,但仍然要聽對方,才能「得機得勢」!太極拳講求「得機得勢」,那什麼是「機」?什麼是「勢」?「機」與「勢」都是東方文化特有的強調觀點,比方:「機」從時宜、際會來講有機緣、機會、趁機、良機、隨機應變等。「勢」從情形、狀況來講有時勢、局勢、情勢、大勢所趨等。太極拳的「得機得勢」即是得先機,乘其勢而為我所用。鄭曼青師爺說:「因彼之欲進欲退,我先知之,是為得機;彼既進既退,受制於我,是為得勢。」並說:「發勁之妙用,盡於此矣。」這樣看來,想要得勢,得先得機;想要得機,得先會聽勁;想要聽勁,得先會放鬆;想要鬆,應該是先讓自己靜下來吧?!

老師與我們一一搭手示範如何「得機得勢」!真是難啊!

之前的履(捋),老師也曾經講過「化」,可參考:太極拳探微(10):履(捋)、擠:20231230。(註1

 

我問:胸轉如何做?

老師讓我一手放在他胸口,一手搭著他手,然後他用胸轉來發力,感覺老師含胸然後胸一轉就發出。所以太極拳的出手不是單用手臂的力量,而是用身體經由肩肘手發出。那如何可以胸轉?肋骨後面接脊椎是可動關節,前面則是以軟骨跟胸骨相接,含胸用肋骨的軟骨胸轉,經由肋骨傳到肩肘手。(註2胸腔骨骼胸膜腔、胸膜

老師跟我們一一搭手,看我們胸轉做的對不對,師兄姊們也兩兩互相練習。確實不太容易做。

 

接下來是摟膝拗步第一部分:

老師要我做一次摟膝拗步,結果做的忽快忽慢,還沒等氣上來就動作了,動盪做得也不好。

老師示範第一部分:白鶴亮翅之後(開),身右轉開髖、尾閭轉、氣上督脈,右手筋先抽收、左手筋再抽收(合),氣由任脈下。第一部分氣就轉一圈督任脈了。當中運用楊式老六架的「坤六斷」:左右手、左右胯分開動,這在老師的《太極拳勁氣解析》的第37頁〈2.1.4乾三連,坤六斷〉裡有詳細說明,摘錄如下:習練「坤六斷」功法,需要將肩、腰、胯三道氣圈由中間斷開,三道氣圈就斷開成各自獨立之六個斷點。太極拳技擊時要求左右分勁,甚至肩肘腕也均各自獨立運作,此分勁架子則為「坤六斷」,又稱「六斷架子」。

動盪:動是重心移轉,盪是氣盪起來,每一式動盪都要做到分明。氣要盪起來就要等氣到,不能急。

之後大家分組互相觀摩練習。我自己感覺身體右轉開髖尾閭轉氣上,這個動作之前常做比較沒問題,但要做坤六斷就不太習慣,兩手分開抽合不太容易,而且手都會自己動,不是身體把手抽回來,繼續練習。

 

師姐:開髖不就是從腳底纏絲上來?

老師:陳氏太極拳講纏絲,楊氏不講,但每一式都有纏絲。

師兄:那纏絲如何開合?

老師:是纏絲造成開合。

 

老師提到〈十三勢行功心解〉裡的:「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不太懂,還得琢磨琢磨。

 

老師說有師姐問到太極拳是不是上虛下實?

《太極拳經》:「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上有上的虛實,下也有下的虛實;手有手的虛實,腳也有腳的虛實,如此才是活的,周身上下也才能:無有一處不可化、無有一處不能發,亦即周身上下處處皆為拳,處處皆能用。

 

老師再次以「小架」為例,示範太極拳如何用身體內部的動,造成極大的威力。小架從外面根本看不出來有什麼動,但威力極為驚人。功力高者還可以把勁氣集中於拇指或小指,直接灌入對方體內,造成極大破壞。

 

師兄:開胯,可是怎麼感覺前面是合起來的?

老師:從後面看是開,從前面看是合,所以應該是髖開胯合,就好像胸開背合、胸合背開一樣。

 

王世溫老師的太極拳專書,請上蝦皮購買:

《太極拳解析》

《太極拳勁氣解析》

1太極拳探微(10):履(捋)、擠:20231230

2胸腔骨骼

胸膜腔、胸膜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