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鍛鍊教練 / 身心靈探索者】心得篇:10/11週三晚上

先記錄一件事:有一天起床梳洗時,突然發現頭兩邊的頭髮有很明顯的黑色,仔細一看,真的黑髮變多耶!有做什麼嗎?這幾個月加練易筋經、八段錦及鄭子太極拳,也有服中藥調理身體,應該是綜合起來的作用吧!東方內家拳及中醫,從內調理、濡養臟腑,臟腑健康且彼此和諧,外在自然改變!

 

週三晚的太極導引,最後在做額狀面的動作時,把肌肉的力量盡量放掉,由於要覺知過程中每個部位是否有把力量放掉,自然而然就慢下來了,這時感覺到:

舉起來的手是有重量的、

皮膚是輕輕的、

身體怎麼帶著手上舉,開、

身體往下轉時,腳也往下沉,合、

身體怎麼由腳開始往上,逐步地把手推出去,開、

旋腰、轉胯、脊椎一節節逐次往上慢慢轉、

把重量、氣往下沈,合;再往下踏,感覺地的反作用力往上節節傳遞,開、

風陣陣地吹拂過身體、

⋯⋯⋯⋯⋯⋯

越慢越好,越慢越容易覺知,從而看看能否「玩」出更不費力且更多的可能!如果一直看老師的動作跟著做,就沒辦法反過來覺知自身的各種狀態。

 

對於已經熟悉或初學的動作,我們已經習慣用原本的觀念、方式操作,久而久之便固化停留在某個狀態、某個階段,要繼續深入,首先需要覺知到自己正停留在這樣的狀態,然後如修行般地走一步抹一步:有時是在原有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有時則是要打掉重練。這時再回頭看拳經、宗師的話語,可能會有不同的領會。如果苦思不得,或許可以接觸一些同領域不同老師的詮釋,或者完全不同領域的刺激,然後在動作上試試看,可能會有不同的體會。

 

比方八卦拳何靜寒老師講:

「如何以武入道?放掉『控制』!

如何能『放鬆』?因為『相信』!

放鬆是一個狀態,知道這個狀態,要了解這個狀態是什麼感覺,心理、頭腦要處在什麼狀況,才能讓身心在這個狀態。」

剛聽到時:哇!這跟修行一樣耶!當修行出現什麼景況、境界時,重要的不是那個景況、境界,而是要反過來看自己的心處在什麼狀態,才會出現那個景況、境界!

如果沒有深刻的經驗、深思及體會,應該是說不出來上述那些話的!

 

這也讓我想起身心學劉美珠老師提過的「交給」!怎樣才是「交給」?是全然信任的、沒有任何疑慮的、沒有絲毫懸念的、沒有什麼條件的,換句話說,只要還有一絲不相信、疑慮、懸念、條件,就沒辦法「交給」、就沒辦法「鬆」下來!同樣地,這裡還是牽涉到往內看:看自己的心,是否還有那麼多起伏與思量。

鬆,也可以從最近很熱門的「迷走神經」理論來看,只要副交感神經,也就是腹側迷走神經沒有啟動,讓交感神經(背側迷走神經、脊髓交感神經鏈)持續運作,那就會「恐懼的動員(戰或逃)」或「恐懼的癱瘓(僵住、凍結)」,沒有辦法有安全感的進行社交、發展關係。(註1)為了治療,他們也發展出如何啟動腹側迷走神經的方法。

 

「鬆」,真的很不簡單,開始於對自我的「覺知」!

 

記得多年前曾經看過一篇鋼琴大師如何練琴的文章,Google一下找到類似的:「你到底是在演奏,還是在練琴?(註2)」文中講述兩位鋼琴大師的練琴方式:

「徹卡斯基總是將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和弦、每一組節奏解構再解構,用常人難以想像的緩慢速度來琢磨每一個音,好像每根手指頭裡都藏有一個大腦似的,讓手指去熟悉、適應在鍵盤上的每一個位置。前一個音還沒理解透徹之前絕不碰下一個音,就這樣,憑著一音一音的連結,徹卡斯基極其耐心的建構了屬於他的音樂殿堂,無堅不摧。

⋯⋯⋯⋯⋯

有次,顧爾德決定錄製布拉姆斯的四首敘事曲。但在錄音計畫排定前,他竟然從未練過這些曲子,甚至連聽別人演奏都沒聽過。而從排定計畫到真正進錄音室錄音的這幾個星期時間,他平均每天只在鋼琴上練習一個小時。難道因為他是天才,所以他所需要花的時間比一般人少?當然不是!事實上,沒練琴的時候,顧爾德不斷地研讀樂譜、不斷地思索作曲家在樂譜上留下的音樂密碼。他仔細分析速度、樂句與結構,推敲和聲進行與節奏韻律。甚至到了錄音前兩天還刻意完全不彈鋼琴,進錄音室前也不做暖手熱身的練習。直到錄音師準備就緒,他才敲下第一個音符,而這正是在他心目中想像了好幾個星期的聲音,純粹無雜質。

一般人總以為鋼琴技巧中最難的是快速運指,但在快起來之前,必先經過「慢」的步驟,讓每個音紮紮實實的彈進耳朵、烙印在心裡,如此才有可能在實際演奏時收放自如。此外,我們也常認為如果手指長時間不觸碰琴鍵,那麼對於鋼琴一定會生疏。然而顧爾德卻認為,就算不彈琴,但如果大腦中一直持續的思考樂曲、分析想像音樂行進的脈絡,如此仍能達到練習的目的。相反的,若只是無意識反覆不斷的彈琴,非但無助於練習,反而會讓音樂失去新鮮感,手指運動也會因此麻痺而無意義。

這實在跟前面提到的「慢」有異曲同工之妙啊!從這兩位鋼琴大師的例子,也讓我們知道,找到適合自己持續精進方法的重要啊!

 

「機緣」實在是一個很難解的東西,像在金庸的《碧血劍》裡,袁承志拜華山派掌門「神劍仙猿」穆人清為師時,他還是小孩子,穆人清已是遲暮之年,袁承志就好像他孫子一樣,所以師父教徒弟就好像在玩,當然袁承志自己也很努力、很有天份。相比穆人清壯年時的嚴厲教導,那時的幾個徒弟及徒孫就展現不同的狀況,比方「銅筆鐵算盤」黃真、「神拳無敵」歸辛樹,以及黃真的弟子「八面威風」馮難敵、「伏虎金剛」崔希敏,歸辛樹的徒弟「沒影子」梅劍和、「五丁手」劉培生、「飛天魔女」孫仲君。師父階段性的修為與徒弟原本的個性互相碰撞,就產生不同的結果!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以前的師徒關係了,大多是資本主義商業模式下的「行銷」、「交易」關係,特定目的、目標、範圍的學習,對於需要日積月累、整體性的學習,不知是好是壞了。

 

現代人也只是將身體當工具使用,壞了就找人修理,就算在健身、養生,還是用工具的思維:我只要每週做幾次幾分鐘的什麼運動,吃什麼保養品,就可以保持健康,好像在保養機器一樣,從來沒仔細聽身體的聲音,對身體完全沒感覺。其實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或健康餘命有多長,做了西方建議的運動之後,確實短期健康了,儀器測量數字都很漂亮,但有沒有可能是挪用了自身的資源,比方中醫講的腎氣,讓你現在很好,但可能壽命或健康餘命縮短,這誰也不知啊!早年我也很哈肌力及體能訓練,不只團體課,也上11私人教練課,甚至取得ACE(美國運動委員會)-CPT(私人教練)的證照,後來受傷,感覺不對,反思休息後重拾年輕時學過的太極導引、武術,再學丹道炁功,後學中醫,才轉向以東方的健身、養生為主,因為東方的方式是整體考量,重點是臟腑,而且臟腑是互相影響的,只要臟腑養得好,外表的呈現就會好,而不是缺什麼就補什麼、養什麼、鍛鍊什麼。可以觀察看看,每天都認真做西方運動訓練的人,幾年後是不是髮際線開始往後、頭髮開始變稀疏、變白,這都是外強中乾的呈現啊!

寫到這裡,不免就要再重提《知己》一書中說明的「身體」:比如說「身體」。在今人看來這是兩個字組成的一個詞,含義也就是一個。其實身和體是兩件事。身指身軀、軀幹,體指肢體、分支。身是主幹,體是附著於主幹的外延的分支。身是本,體是末。搞清楚身和體的含義不同,意義是很大的,往大了說事關生死。

⋯⋯⋯⋯⋯⋯⋯

動作皆衰就是體衰,健康的人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奧祕在於身強導致了體健。所以「強身健體」一詞的順序很重要,先有強健的身軀,才會有強健的肢體。

⋯⋯⋯⋯⋯⋯⋯

經常有在馬拉松長跑中、在健身房跑步機上倒地猝死的人,在臨床上也常見練健美渾身腱子肉,但經常感冒顯得弱不禁風的帥哥。每每看到這些情況,我就想說,這些人的悲劇在於不識字吧。不看自己的年齡和體質,不知道自己肢體的萎弱是內在身軀的不足,不去充盈軀幹的氣血,而是強迫把本能回縮營養臟腑的氣血挑動出來流向四肢,心臟不驟停才怪。

健體相對容易,因為四肢肌肉受意識控制;健身則不易,因為內臟不受意識支配。吃多了、便秘了,你想讓胃腸蠕動起來,但做不到;胸悶憋氣了,你想讓心臟跳得規律一些有力一些,做不到。你做不到、你不會、不懂健身。但是有人能做到。中國幾千年來傳承的中醫的氣功靜坐、樁,中國武術內家拳、氣功和印度瑜伽的修煉方法,其實解決的就是健身問題,當然也涵蓋健體和更高級的修心的問題。

哇!越說越遠了。總之,東方健身、養生強調的「鬆」、「慢」,是有其道理的:鬆下來,副交感神經啟動,全身裡裡外外的氣血循環才會暢通,臟腑才會得到該有的濡養;慢下來,才能與自己的身體、心靈好好相處,也才能傾聽身、心、靈的聲音。

繼續閱讀:

其實煉功及看中醫的功效,首先發現的並不是頭側邊黑髮增加,而是⋯⋯&我煉丹道炁功的實際體驗:20231022

重上八段錦&目前認為東西方在健身、養生的不同深層觀念:20230820

 

1:《迷走神經的自我檢測與治癒

2 你到底是在演奏,還是在練琴?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