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541.JPG

回想當時剛學長洪武術時,教練就對我們說:學套路就好像在雕佛像,剛開始先雕出一個雛形,然後再精雕細琢。

真的是如此:剛開始忙著記外形招式,對於教練解說的內涵及應用有聽沒有進。後來招式記熟了,才有餘裕思考其他:每次新同學的加入,教練就會從頭再講套路的每招每式如何做、如何運用,這時候再聽,哇!原來還有那麼多細節沒有做到,不管是招式動作本身、如何發力、如何應用,都是如此。

比如很單純的出拳,剛開始只知道整條手臂用力硬邦邦的出拳;後來懂得讓手臂放鬆,盡量緊靠身體出拳;再來懂得用另一隻手拉回身體以及用身體、中軸出拳;再進一步用氣結合力成為勁出拳⋯⋯一層一層的放掉、一層一層的深入身心,讓身心各部成為整體。

 

太極導引也是如此,常常聽老師講:感覺力從地起,逐漸沿著身體到末梢的傳遞。剛開始有聽沒有懂,就是用原來的慣性方式做動作,等到動作熟練,有餘裕注意其他,哇!原來我還是在用力做;原來身體、心鬆了我才能感覺力、氣的傳遞,只要哪裡緊了,力、氣就阻斷在那邊傳不過去;也只有身心鬆了才能感覺身體跟心的空間,所以延伸不是把手、身體往外拉,而是身心空間出來了,就把身體、手往外推,或者說向外鬆開⋯⋯

 

所以其實武術和太極導引都需要往內看、往內感覺,當外在招式有了,就要跟心連結:做出這招時,我的身體、我的心處在什麼狀態?當下,每個人的身體、心都在不一樣的狀態,同一個人此時跟以前、未來,身心也處在不同狀態,所以打出的拳,外形可能一樣,內涵卻大不相同,或者連外形也大不相同。比方鬆的程度或部位,此時、以前、未來都不同,就會影響拳的外形及內涵。

 

炁功更是往內的修煉!要往內,心就要定、就要靜,因為不定靜,氣血循環就比較紊亂,一紊亂,就比較難修煉,就好像燒開水,一下子火大、一下子火小,一下子又要加冷水、一下子嫌太慢又倒掉一些水⋯⋯所以剛開始有動作幫助聚焦是不錯的,也就是藉動作使心平靜下來,同時也打通身體的阻滯,把身心鍛鍊成炁「流通無礙」的管道及容器。

我自己也發覺,當心定靜下來,站樁就好像在打坐,就定在那邊了!接下來看看身體是不是會慢慢消失。

次數也是重要的因素!十次以內跟以上,身體的感受就不同,也就是量變造成質變,當然量的質也要注意,不然每天鋪一張完好的報紙,與每天鋪一張破爛的報紙,一年之後用棍棒打,結果應該是不同的。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