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614.JPG

【上課筆記】

如果我們只是講:

孩子!你要有意志力!你要加油!

那沒有用,你只是跟他講沒有用,

因為講是在知識、在理性、在思考的層面而已,

孩子的意志力不會因為這樣而加強,

意志力要加強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

 

意志是被實現的情感,而情感則是未實現的意志

第三講的最後結論是什麼?大部分我們所知道的法則,其實都只是一種假說、假設,並不是定理、定律,或者就一定會這樣發生。所以,不要覺得科學發展到現在所講的就是真的,我們還是要繼續努力往前去追求更真的東西。

這本書的第二至五講是講思考、情感、意志,之後才會進入到靈:睡、醒、夢。第四講一樣走意志路線,繼續談思考、情感、意志的部分。二、三講談的比較多的是意志跟思考之間的二元性:它們的來源及作用,以及與自然界的關係。第四講非常特別,因為裡面談的幾乎全部都是意志!Steiner在這邊先講一下:你要了解意志,才有辦法了解人,才有辦法了解教學,所以意志在華德福教育裡面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之前已經講過,意志沒有實際的內容,也沒有辦法定義,因為人死掉之後它才會變成一個實體,所以沒有辦法在這個物質世界說它是什麼,這樣意志就變成一個非常抽象的東西,那我們怎麼去理解它呢?這一講可以說是意志大解密,Steiner告訴你:意志雖然什麼都不是,但是意志可以變成什麼!這就是第四講的主題。

他說:要了解意志,必須先了解跟意志有一點關係的「情感」,情感是什麼?情感是跟意志非常接近的東西。我們前面講了半天,情感都沒談對不對?第二講就有提到思考、情感、意志,可是前兩講一直都在談意志跟思考,都沒提到情感,所以這講就先出來一下。情感是什麼?他說:情感是與意志非常親近的東西,那它們的親近關係是什麼?意志是被實現的情感,而情感則是未實現的意志。這句話怎麼解釋?我最常講的想法是這樣:當你今天有一個情感,比如說你很愛吃雞排,很愛是一種情感對不對,那這個情感存在什麼時候?存在在它還沒有變成行動之前,就是你還沒有吃到雞排之前。當你真實的已經去買了雞排,把雞排吃下去,它已經實現了情感對不對,這時你就會發現對雞排的愛已經開始在下降了,因為你已經實現了,那個情感已經實現了!(煜:那就有個疑問,已經被實現的情感是意志,那意志還處於胚芽的狀態嗎?到底處於胚芽的狀態是怎樣?還是其實意思是情感已經實現了而變為意志沒錯,但還有下一步,也就是還要繼續進行下去?所以下面講的笑話,當你跟女朋友告白完,接下來就是意志要登場了,而不是就到此為止。)你已經把雞排吃下去了,所以你在那一刻已經開始去想別的東西,不會再想說我要吃雞排,因為你要吃雞排的慾望已經被滿足、已經發生了。(煜:所以情感包含了慾望?)Steiner說:某種程度而言,意志只是被實現的情感,當你把它實現了,就變成意志,原來的情感就不見了,這其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情感則是沒有被實現的意志,也就是意志被束縛住了,還沒有被真正地表達出來、留存在心中的意志,就是情感。舉一個東方的說法當例子,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著。什麼意思?當你沒有辦法得到她的時候,你對她的情感就更加強烈,可以了解嗎?就是沒有辦法實現、被束縛:啊~我很想要跟這個人在一起,可是我沒有辦法跟她在一起!我們常常講:得不到的最美!朝思暮想得不到就會有很多情感在裡面!有時候跟年輕朋友談這些事時就會講一個笑話:你很喜歡某一個人,決定要跟她告白,當你跟她告白完的那一刻,就突然發現自己不喜歡她了,為什麼?情感已經化為意志,它已經被意志用掉了,所以就沒有喜歡了,怎麼辦?可是我已經跟她告白了,那我到底要不要跟她在一起?當它已經實現,變成意志之後,情感就咚~往下掉。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人的情感有時真是有趣,它並不像我們一般人以為的,是一個實體,或者你可以說它有實體,可是它跟意志是非常非常的接近,當你實現了你的情感,它就變成了意志,在意志當中就沒有情感。當你的意志要發揮,可是沒有辦法發揮時,它就被限制住、被束縛住、被鈍化,沒有辦法真的實現,就會很想要很想要!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為什麼外面要做所謂的飢餓式行銷?就是要讓你感覺買不到,越跟他講買不到要來排隊,他就越想排,就排越長,這樣可以了解那種感覺嗎?就是越得不到的就越想要,越無法變成意志的,就越有情感在裡面,這樣可以想像那個圖案嗎?當然也許前面舉的不是那麼好的例子,因為跟教育沒有什麼關係,可是是比較生活化的例子,大家比較容易了解意志跟情感之間的親緣性或親近性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Steiner在這講前面先介紹意志跟情感的關係,為什麼情感要先出來?因為要真正了解意志,一定要了解一點情感。這樣大家已經開始有點進入狀況對不對,知道他在講的意志到底是什麼東西喔。所以你就可以想說:對!雖然意志沒有實際的內容,可是我可以想像有一個東西叫情感,情感往前推,推到它變成行為時,裡面就有意志,當我已經推到它是一個行為,意志已經發生之後,情感就會削弱。這兩個東西,推過去就變成意志,拉回來就變成情感。他說:只有對意志的本質能夠真正的理解,才能真正的了解情感。如果不了解意志,但很想了解情感,有沒有辦法理解情感的本質?那只能了解情感的表象,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情感!(煜:所以情感不是突然變為意志、不是突然到某個點就變為意志,而是開始有行動之後,情感漸漸削弱、意志漸漸增多,直到情感被實現,就變為意志?)

 

人的身心靈組成

講完開場白之後,Steiner又回到意志,所以這講都在談意志。他繼續講一個很難的內容:意志活躍在出生到死亡之間,當你去做了某一件事情之後,內在有一些東西會留下來,那個東西就是意志的產品,但不是意志本身喔。(煜:所以Steiner接下來要講的意志在身心靈各組成部分的呈現,就是這邊說的意志的產品?或者另有他物?)那我們怎麼知道意志還在物質世界時,會去做哪些事情?這就很困難。Steiner在這邊就拿出他的看家本領,他說:人依照他的本性可以分成身、心、靈三個部分:

最上面是靈:從比較普通的靈自我,再上去是生命靈,最上面是靈人;

中間是心,有三種: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

身的話有:物質身、生命身、星芒身。

自我

靈性人或靈人

生命靈

靈自我

意識心

理知心

感覺心

星芒身或星辰身

乙太身或生命身

物質身

Steiner就開始介紹這九個組成:它們是怎麼產生的跟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什麼要解釋這些組成?因為等一下他要講:當意志跟這些組成發生關係時,會變成什麼?也就是意志的產品是什麼,所以他就必須先介紹這九個組成,等一下大家就會了解這之間的關聯性。

 

星芒身透過自我轉化之後變成靈自我

接下來他講的內容非常難:靈!我必須這樣講,Steiner講到靈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在幹嘛,因為那是我們沒有的,也就是我們沒有相關的經驗,所以不知道他在幹嘛。Steiner想盡辦法去形容,那個我們在物質世界看不到、摸不到、也練不到的靈,到底是什麼碗糕,就是一定要把這部分搞定。他講的第一個東西叫「靈自我」,在靈的最下層,靈自我是什麼?每一個人來的時候可能有帶來一部分靈自我,怎麼說?原則上是這樣子,如果我們把人的所有東西加在一起,來看靈自我是怎麼來的?靈自我是練出來的,是你本來有一個什麼,然後練了之後就變成靈自我。這邊我們就先補充,大家才能看懂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之前不是講過人有前世,假如我們前輩子有很認真的、超越了當時的時代限制,而開始練一些東西,那練的東西就會轉化,通常是這樣:你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不在身心靈裡,當我們把自我拿出來用,也就是自我是一個力量拿出來用,然後把星芒身轉化就會變成靈自我;當我們把生命身拿出來練,練完轉化之後就會變成生命靈;物質身透過自我轉化之後就會變成靈人,這些轉化都是透過自我而發生的。(煜:這時候就要問:是「誰」把自我拿來用?是「誰」把星芒身、生命身、物質身拿來練?意識心?更高我?)當然轉化本身有點困難,所以Steiner在別的地方像《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或《奧密科學大綱》裡面有講練功方法,但我們今天沒有要介紹這些方法,只要講這三個靈是什麼就好。

Steiner講有一個東西叫「靈自我」,大部分是你上輩子曾經很認真的練星芒體,練成之後在這一輩子帶來就變成靈自我。可以想像嗎?上輩子有努力的練星芒體,被自我帶到更高層的靈性世界去,轉化成靈自我,然後再投胎回來到物質世界的時候,你就把它攜帶回來,那就是靈自我。這個靈自我呢Steiner當然有時候就講:很抱歉!我沒有辦法在西方的語言裡找到相對應的詞語,如果在日出之地、東方的靈性傳統,這個東西叫做「Manas」,用漢語來翻的話就是「意」,意志的意。大家比較喜歡很炫的名詞,現在坊間把它翻譯叫「末那識」,是音譯的,佛教的修行裡有講到,反正就是翻譯成你看起來越不懂越神奇的東西就越吸引人。但Steiner來講就很簡單,Manas是什麼?就是你前輩子星芒體修練完之後得到的靈性成果,帶回上面再帶下來的就是Manas。那「末那識」是每個人都有嗎?這就是個大問題,因為假如你前輩子沒修,這輩子會不會有呢?不會!(煜:這跟我學到的佛法觀點不同,末那識每個人都有,只是自己有沒有覺察到,沒有覺察到就被末那識所控制,如果有覺察到必須再往上修到阿賴耶識,才有辦法控制末那識,所以重點是有沒有覺察到,不過要覺察到還是要經過修練。)所以每個人都有辦法開發出末那識嗎?其實沒有每個人都有,但是永遠不嫌晚,就是如果你上輩子沒有練,這輩子開始練,就可能會有靈自我,這樣可以了解嗎?它不一定是你上輩子練好帶來的,有些是這輩子練出來的。這時候我們要先講,當你把星芒體拿來練的時候,會在靈性世界留下靈自我這個Manas,可是也會在物質世界留下一個副產品,也就是你練了之後會變成一個轉化後的星芒體。在某一些靈性修行派系,他會告訴你星芒體分成低層星芒體跟高層星芒體兩個不同的星芒體,高層星芒體就是已經經過自我轉化之後的星芒體,請注意高層星芒體還是一種星芒體,人死掉之後它還是得留在星芒界,還是帶不走,所以我都說它是副產品,也就是轉化後的靈自我可以帶走,可是它會留下一個副產品叫高層星芒體。這樣可以了解嗎?在《奧密科學大綱》裡我們講過這樣的歷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被稱為耶穌的人,他練了非常厲害的星芒體,已經把所有的低層星芒體轉化成高層星芒體,當時他就決定讓基督意識進入到他裡面,結合之後就變成耶穌基督(參閱:奧密科學大綱12後亞特蘭提斯及未來的發展(20151130)。我們都還有很多低層星芒體,也就是我們的星芒體都還沒有轉化成功,但是有些人是可以把整個低層星芒體完全轉化成高層星芒體,但是高層星芒體其實也只是副產品,因為有借有還、再借不難。我們講借假修真,就是我們來這個物質世界修練,用星芒體去練成高層星芒體,最後低層跟高層星芒體還是要還給物質世界、星芒界,帶得走的是什麼?靈自我!O.K.嗎?這樣大概可以想像這是什麼東西喔?靈自我是可以被帶走的。(煜:用自我的力量練星芒體,轉化後變成靈自我,但高層星芒體又是副產品,所以所謂轉化的意思是低層星芒體轉為高層星芒體,高層星芒體再「化生出」靈自我是嗎?不然高層星芒體又只是副產品不是靈自我,那靈自我應該是另一個東西。)(參閱:奧密科學大綱02人類組成的七個層次(20150914

Steiner繼續說:Manas,人死掉之後進入更高層世界,就變成ManenManen是什麼?Manas的複數型,翻譯叫「眾意」,很多很多,群眾的眾,本來單一個「意」就變成「眾意」。這個怎樣講呢?因為當你有Manas,你的靈自我來到物質世界時,它好像跟更高層世界所有其他的「意」會分開,可是當你離開物質世界進入到精神世界時,引領你的天使、大天使……其他靈通通跑來跟你連結在一起,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叫作「靈魂家族」,所以回到更高層世界是跟一群靈混在一起、你我不分的,Manas的單數就會變成是多數Manen也就是你跟很多很多靈在一起,你的靈自我就不是一個單一的靈自我、單數的靈自我,而是一個複數的靈自我。這樣可以了解嗎?Steiner這邊有講單數跟複數的關係,但沒有講靈自我是怎麼來的,很多人就搞不清楚,其實《奧密科學大綱》有講:靈自我就是你在物質世界的星芒體練成高層星芒體之後,可以帶著走的部分叫作靈自我,帶不走的副產品叫低層星芒體。(煜:高層星芒體到星芒界?前面有提到。)

 

乙太身透過自我轉化之後變成生命靈

再來第二種人身組成比較高的要素稱之為「生命靈」。「生命靈」是乙太體經過自我轉化之後練上去的東西。(煜:那乙太體經過轉化後,會跟星芒體一樣,分成低層乙太體跟高層乙太體嗎?)每次講到這裡都要說明一下,Steiner提到的東方日出之地的智慧,指的是印度,不是中國,也不是日本,他大部分講的所謂的東方智慧當中所提到的Manas……等等東西,通通講的是印度,不是中國。當然我們現在有漢傳佛教,知道一些印度的東西,可是Steiner講的不是中國的東西。這種更高層的要素是生命靈,在東方傳統裡叫做「Buddhi」,如果我們用佛教的翻譯來講就叫「菩提」,菩提是一個神秘的東西,有人說菩提就是智慧,不完全對,但是也差不多,如果可以修到生命靈出來,大概也不會太笨啦,也有更高的一種覺知的力量。當然Buddhi在印度原始佛教來講,其實應該不叫菩提,因為菩提是音譯,比較接近的應該叫「覺」,覺悟的覺。

 

物質身透過自我轉化之後變成靈人

再往上去更高層有什麼?有所謂的「靈人」。「靈人」是什麼?如果你前輩子很厲害,連物質身都修練的很好,轉化過後可以帶走的就是靈人。靈人在印度傳統裡叫「Atma」,就是「真我」,真正的自我的真我,所以靈自我還不是真我喔,在佛教裡面講的真我是「Atma」。(煜:就佛法十二因緣來看,如果Manas是「末那識」,也就是「行」;那Buddhi有可能是「阿賴耶識」,也就是「無明」;Atma有可能是「菴摩羅識」,也就是「本明」,即「自性」。)(煜:那物質體經過轉化後,會跟星芒體一樣,分成低層物質體跟高層物質體嗎?)

所以就這幾個東西在人的內在裡面。當然ManasBuddhiAtma這三個都是屬於印度傳統宗教,包括佛教、印度教等等裡面有提到的東西,但西方人並不熟悉,所以Steiner就決定自創名詞,把它叫作靈自我、生命靈跟靈性人,這樣可以了解嗎?這些東西就是練出來的。那他為什麼要先解釋這三個東西呢?因為在其他的書或Steiner之前的演講裡,講物質身、乙太身、星芒身,然後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已經講得非常多了,他覺得不用多講,下面的聽眾應該都知道。可是這三個靈是他很少講的,所以就稍微講一下。大家可能覺得這三個靈是很重要的,其實不是,是因為他前面沒有講,所以需要在這裡提。

現在問題來了,對於物質身、乙太身、星芒身、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他前面也沒有講啊,這個演講集裡面並沒有講,所以我們前面在導論的時候就幫大家補充過了:物質身就是看得見的;乙太身就是你之所以活著的;你之所以會醒來是星芒身、練成之後你可以知道真正喜歡什麼討厭什麼;可以產生感覺、知覺的心是感覺心;可以把感覺心得到的東西在裡面作判斷跟運算的是理知心;能夠從更高層世界抓取資訊,而不是在物質世界得到資訊稱為意識心,所以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在。(參閱:奧密科學大綱02人類組成的七個層次(20150914

 

意志在物質身裡作用,就形成「本能」

把前段的內容講完後,就開始進入Steiner講的:如果我們要發展的話,會怎麼發展?最上面的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是人死掉之後,把它們帶到更高層世界去,可是在物質世界可能還沒有發展出來,也就是我們在物質世界通常不會察覺它們的存在;中間的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是心的作用;下面的星芒身、生命身、物質身是在地球上的作用。這些東西就形成一個九層的架構,了解這九層架構後,Steiner就開始講,當意志放到這九層架構裡面去工作的時候,意志會變成什麼?我們先講一個基本概念:這九層架構存在每個人身上,可是它會不會工作?它不一定會運作喔,因為要有意志它才會開始工作!當有意志灌注在裡面時,它就開始工作然後變成某些東西。(煜:所以人的身心靈組成各部分都要有意志才能運作?)現在我們就開始看這九層東西,Steiner人也很好,從最簡單、最下面開始往上講──先從物質身開始。

Steiner這邊講:物質身其實是人跟動物、植物、礦物所共有的,對不對?動物、植物、礦物有物質身,我們也有物質身,所以這件事很簡單。可是如果要了解意志進入到人的物質身裡面時,就必須跟動物做類比。可能有同學會問:老師,那為什麼他不說跟植物做類比、跟礦物做類比?為什麼要跟動物做類比?大家知道Steiner舉例子一定是有意義的,他講解東西不會隨便亂舉例子。非常簡單,因為礦物跟植物沒有辦法在物質世界展現它們的意志,你要怎麼跟它們做類比?我們要了解人把意志灌注到物質身裡面時會產生什麼,可以跟動物把意志灌注在物質身裡面去做類比,可是有沒有辦法在物質世界發現植物把意志灌注到物質身當中?沒有辦法喔,植物的意志沒有辦法在物質世界上被發現,因為植物在物質世界沒有帶星芒體來啊!所以意志有沒有辦法發揮在裡面?前面是不是講過:人類在物質世界上面可以發揮思考、情感、意志,靠的都是星芒體的力量,有星芒身才有辦法施展思考、情感、意志。植物沒有帶星芒身來物質世界,那它怎麼在物質世界把意志灌注到肉體裡面呢?做不到嘛!所以需不需要講?不需要講!Steiner就直接切入,好!我們現在就來看動物跟人類之間,當意志放進物質身的時候會怎麼樣。他講:以物質身的角度來講,動物的物質身比人類的物質身特化的更完美,也就是動物的物質身本身帶有一些能力,這些能力是已經被設計好的,也就是已經program好、已經做好一個程式了,所以只要這個動物活起來、醒來了,就自然而然地會去做某些事情,這些事情是在牠身體結構裡面已經設定好的。所以我們講動物都有牠的,Steiner在這裡把它叫做「本能」:本來就有的能力。本能是很厲害的,比如Steiner講水獺會在河中築水壩,他說:人類如果沒有經過很高深的建築訓練,就沒有辦法這麼有效率地築出那麼輕量的水壩。可是對於水獺來講是本能,牠生出來的爪子、四肢、嘴巴、頭……就是為了要做水壩而設計好的,所以做起來一點都不費力,那是牠自己的本能擅長做的事。他說:不管是蜜蜂、馬蜂……你會發現如果能夠徹底研究動物物質身的外型,就可以知道這個動物可以做什麼,因為牠可以做的事情,都在物質身體上面設計好了、設定好了,而且重點是什麼?不能改變!

 

人類不是動物,人跟動物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這件事情非常有趣,我們現在很多人都會用一些動物的例子來解釋人類的世界,像:有些小孩像猴子一樣很會爬樹、有些小孩像魚一樣很會游泳,那怎麼可以叫魚去學爬樹呢?這件事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同的小孩應該要有不同的教法。部分對、部分不對!部分不對的原因是什麼?動物的功能是被設定在牠的肉體上,所以你要牠去學習肉體上沒有的功能,基本上是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可是人類的功能有沒有被設定在物質身上面呢?就沒有那麼絕對!也就是人類的物質身體沒有特化到那麼極致跟完美,所以人類就有機會、有可能去做一些不是本能上的事情,也就是本能只是人類在物質世界生活中的基礎,再往上面去,人類是可以去學習某些非本能的事情,這是動物很難做到的。所以我們要知道硬要把人類當成動物來看,常常會有很多錯誤的類比,這是Steiner最討厭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每次都會糾正人家說:不要說人類是一種動物,或人類是高等動物,或人類是什麼什麼的動物,不是!人類不是動物!因為人類跟動物的本質不一樣,所以不要把人類跟動物混為一談!Steiner非常堅持這件事情!再回來看本能,如果我們研究動物,只要研究牠的外型、牠的物質身體,就可以知道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所以就某種特定功能來講,動物在本能上面的機能比人類更完美,可是人類跟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人類可以不依照本能,他可以做一些違反本能的事情,這是人類的一種可能性。這是第一個,如果把意志放進物質身裡面,自然會做出來,叫做本能。你會發現人類帶來的本能很不完美,因為人類幾乎所有要做的事都要經過學習,有一些被稱為本能的事情可能是ㄧ些反射動作,那就是本能,不用學習就會的。比方嬰幼兒的反射動作:遇到東西就會抓,他的手碰到東西就會抓起來,那就是本能、反射動作;或者東西放到嘴巴就會吸,也是本能,這些要不要學習?不用學習,本身就會。可是如果一個小孩長大了,還是什麼東西都拿來嘴裡吸,這樣就是所謂的幼童反射沒有消除,變成一種問題,可以了解嗎?人類如果只依本能去做事,反而變成一種問題,因為人類跟動物不一樣,動物可以一生都照本能,雞生下來就會啄啄啄、馬生下來就會跑跑跑、猴子生下來就會爬樹……就是特化成那個功能,所以就會做那件事、就只能做那件事,可是人類就不一樣。

這是第一個,當你把意志灌注到物質身的時候,就會生出本能。我們講的是加總的概念,就是物質身本來不是這樣,而是加上意志之後才會生出它的本能,只有物質身沒有用,比方植物、甚至礦物,有沒有辦法把意志加在上面?沒辦法,因為它們意志沒有帶來,所以就沒有所謂的本能。以礦物來講就只有物理性,它本來的物質性是怎樣就怎樣,沒有辦法去做什麼事。可是動物可以做的事,如果只是把意志放進去的話,那就是本能。舉一個例子,比如有人講動物的牙齒,如果是肉食性,牙齒就尖尖的,跟人的犬齒很像;如果是草食性,牙齒就平平的,跟人的臼齒一樣,所以他就告訴你:如果照牙齒跟腸胃道來講,牛就是只能吃草、獅子就是只能吃肉,這就是牠們的本能。可是人類呢?有犬齒、門齒、臼齒,所以有沒有特化成某種狀況?沒有!是各種都有,所以人類可以吃肉、也可以吃草。那人類的本能到底是適合吃肉還是吃草?答案是:人不是依照本能去行事,吃肉吃草是後天的選擇,只以身體來講的話,既可以消化肉也可以消化草。所以答案是都可以,但重點不是人類應該要照物質身體設計好的那樣生活,而是人類有潛能可以去超越本能。這樣可以了解嗎?人類的牙齒沒有像動物那樣特化成特定的形狀,而是各種長相都有,所以表示各種可能的選擇性都被保留在人類的物質身上,你也可以說人類的牙齒沒有像動物特化的那麼完美,但是因為它的不完美,所以也留下了各種選擇性。Steiner的類比是很厲害的,他選的例子非常厲害。

 

意志在乙太身裡作用,就形成「衝動」

接下來講乙太身、或生命身,如果把意志灌注在裡面,或者用另外一個說法,當意志被乙太身捕獲了,它會變成什麼?會變成「衝動」,我們解釋的時候再多加兩個字叫「生之衝動」。為什麼叫「生之衝動」?因為乙太身就是生命身,生命身就是要活下去!我常講人或動物為了要活下去,就必須做某些事,比如說:肚子餓了,就有一種要吃東西的驅力會跑出來,那就是「生之衝動」;或者今天一個東西打到你,很痛、哀哀叫!然後趕快逃走!那就叫「生之衝動」。因為你會不舒服嘛,就會去閃避不舒服的東西,讓你能夠活下去,只是為了活下去喔,這個部分我們就稱之為「生之衝動」。所以動物有沒有生之衝動?有!肚子餓,就會去吃;遇到敵人來打牠,就趕快逃跑,這些都屬於生之衝動,也只是生之衝動而已。但我們要知道,生之衝動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礎上,一隻羊肚子餓時,即使沒有草,也不會去吃其他羊,因為牠的本能沒有辦法消化其他動物的肉,所以牠雖然有生之衝動,可是還是受到本能的限制。生之衝動是建立在本能的基礎之上,有一個本能,然後才有生之衝動可以發揮,簡單來講就是要有物質體,才有乙太體,有乙太體才有辦法發揮意志的生之衝動。所以生之衝動無法跨越本能,如果本能不能吃肉,但很餓的時候還是把肉吃下去,對於動物來講是不存在的。這樣可以了解嗎?就是必須建立在本能的基礎之上。                                                                                                                                                                                     

 

意志在星芒身裡作用,就形成「慾望」

接下來就是所謂的星芒身了,星芒身又叫做感覺身。意志加上星芒身,或意志被星芒身抓住的時候,就會跑出另外一個東西,稱之為「慾望」。慾望又更往前進一點點了,就是說你會有某種想望,比如說我們剛剛講到的想吃雞排,想吃雞排這件事是本能嗎?可以說它有本能的層面在裡面,因為我們可以吃肉,對不對?你說它有衝動嗎?也不一定,因為有時我們並不餓,已經吃飽,生之衝動已經被滿足了,可是走著走著看到雞排,好香喔!我們來吃個雞排吧!那個時候有沒有生之衝動在裡面?其實比較少,大部分是慾望,就是你被外界的事物勾引了,對!我看到雞排好想吃喔!那就是慾望。它跟生之衝動沒什麼太大關係,因為你沒有餓嘛,剛剛才在前面吃麵吃飽了,可是走過雞排攤又覺得好想吃。所以肚子餓要吃東西是生之衝動,可是如果是我想吃什麼樣的東西,就比較接近於慾望。這樣可以了解嗎?因為肚子餓,如果只是為了活下去、不餓死,白飯白吐司就可以,但只吃白飯不行,要配菜,一定要吃什麼,就表示你還有某種慾望,也就是說我想要吃什麼什麼種的東西,那就不完全是生之衝動,就帶有慾望的層面在裡面。(煜:那慾望需要建立在生之衝動及本能的基礎上嗎?也就是慾望會受到生之衝動及本能的限制嗎?似乎會喔。)

 

本能、衝動、慾望都有意志在裡面,但它們本身不是意志

到這邊為止大家可以了解嗎?大概的結構是這樣:意志雖然沒有辦法直接在物質世界被我們看到,或定義它是什麼,可是當意志加上物質身的力量時,它會展現成一種本能的行為;當意志加到了物質身再加乙太身,這兩個身都加進去的時候,它就會變成生之衝動;當意志再加上星芒、感覺身進去時,就會轉化成慾望。所以如果你用廣義的概念來談的話,本能、衝動、慾望裡面都帶有人的意志,沒有意志,它們就沒辦法發揮出來。可以了解嗎?但它們也不是單純的意志,因為意志混合了星芒身才變成慾望;意志混合了生命身才變成衝動;意志混合了物質身的力量才變成本能。所以你可以說它們本身是意志嗎?不能!但你可以說它們本身有意志在裡面,你的本能、衝動、慾望都有意志在裡面。好!這樣開始有一點點感覺他在幹嘛嗎?

 

意志跟心加在一起,會變成什麼?

如果是「心」呢?意志跟心加在一起,會變成什麼?Steiner把心的組成綜合在一起:心其實跟「自我」有關,因為心會運用自我,應該說是自我會運用心,你的自我在這個物質世界上會運用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所以統合加在一起稱之為「動機」,就沒有分喔,我們把它統稱為動機,就是不管意志是出於感覺心或理知心或意識心,通通都叫「動機」,因為這裡面都有自我在工作,也就是如果你的行為有經過自我:人有一種意識、覺知、反省在裡面的時候,就稱之為動機。為什麼把它翻譯成動機?如果我們講刑法,它就會告訴你一個人犯罪一定有犯罪動機,可是有時候會沒有犯罪動機,那就是過失。比如說我今天沒有想要殺你,可是剛好在吊東西起來時沒吊好就掉下去砸到你,我有沒有想要殺你?沒有!沒有動機對不對,我沒有想要殺你的意圖,可是東西掉下去打到你,這叫過失殺人。法官就會審酌這個人的狀況:他沒有把東西綁好,不小心砸死人,跟我就是要你死,然後拿著刀子殺掉你的有犯罪動機的情況不同,這兩種在我們國家的法律量刑上就不一樣:故意去殺人就是殺人罪;沒有任何動機,不小心讓人掛了,叫過失致死罪,過失致死最多可能判到七年,可是如果是殺人罪最少七年,可以了解嗎?有沒有自我加在裡面還是不一樣的!但現在有些狀況就有一點麻煩,比如說我們現在吵得很兇的「酒醉駕車」,在酒醉的狀況下駕車撞死人,有沒有故意想要撞死人?沒有!可是因為已經酒醉了,意識不清楚了,所以其實是很容易撞死人。酒醉駕車是一件很危險的行為,自我應該可以去控制自己說如果我喝酒了,會判斷力不好、暈暈的、無法正常操控車子,就不要去駕車,所以酒醉駕車這件事情本身就被認為是不對的,因為你的自我沒有控制自己不要駕車。這樣可以了解嗎?有沒有自我在裡面工作,就形成有動機跟沒有動機,至於動機是來自於感覺心或理知心或意識心?都有可能,Steiner把它們綜合在一起。(煜:那人的本能、衝動、慾望需不需要經過自我?應該是不需要。那動物有沒有「心」?動物有沒有「自我」?之前別的課程有說到動物沒有一個個分別的自我,只有同種類的動物有一個共同的自我,這就有趣了,共同的自我又是什麼狀況?有共同的自我代表有共同的心嗎?)

 

人智學對於人心理理解的方式,跟一般的心理學不一樣

Steiner在這裡已經把人的一般行為分成本能、衝動、慾望、動機,這些不同的來源促成人的行為,而這裡面都有意志在工作,但是因為是跟人的不同組成部分合作而發生的實際行為,所以被Steiner歸在不同的項目裡:本能行為、衝動行為、慾望行為、跟有動機的行為。這樣可以開始感覺到前面幾講Steiner說:所有的教育都基於某種特定的心理學對於人的理解,有感覺到人智學對於人心理理解的方式,是不是跟一般的心理學很不一樣?一般心理學可能也分本能、慾望、衝動,可是不太能夠講得清楚到底這些東西有什麼不一樣,Steiner在這邊就非常清楚的告訴你這個就是這樣來的、那個就是那樣來的,所以你不能把這種行為跟那種行為混在一起,它們是不同的行為。現在一般的心理學,可能就會把慾望跟動機連結在一起、把它們混為一談,為什麼?因為認為人就是一種動物,所以就沒辦法把這兩個分開。可是Steiner很明確地把這兩個分開喔:你是基於慾望還是已經經過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經過自我去調整過,稱之為動機,這兩種是不一樣的。所以有透過自我,已經進入你的心,而不是只是靠身體,不是靠身喔,而是已經有心在裡面,然後透過心,不管是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不管是哪顆心判斷,最後透過行為去做出來,就是有動機的行為。但如果沒有經過心,只經過身體的反應,那就是一種慾望、一種衝動、一種本能的行為。到這邊為止還O.K.嗎?這有點難,如果你已經把一般的生理、心理學、感覺心理學、或發展心理學學得很好,就會在這裡撞牆,因為他談的基礎跟一般的心理學完全不一樣,如果很幸運的沒有受過現代心理學影響的話,就會覺得對啊~Steiner講得很合理啊,不就是這樣嗎?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問題我們就休息一下,等一下下半段繼續。

 

意志加入靈自我會產生願望

Steiner說:人類能夠意識到的通常是動機,可是有沒有無意識的動機?就是你沒有意識到動機在裡面?有時候是有的,在一般心理學稱之為潛意識。可是你怎麼知道潛意識是什麼?既然它是你意識不到的,你怎麼知道它是什麼東西?一般心理學就卡在這裡:人有一些是有意識的動機,可是也有一些是無意識的動機,但無意識的動機到底是哪裡來的?不知道,反正就是在心裡就對了。Steiner在這裡已經把本能、衝動、慾望拉出來了,它們不是動機,再上去才有動機,但動機裡還有無意識的動機,那是什麼?Steiner說:有沒有這種東西呢?有!我們就來講那到底是什麼:它也是要有意志加進來,可是加進來之後,會有不同的呈現,有一種Steiner稱之為「願望」,願望是什麼?有時候在我們的內在會有一種向上提升的力量,意思是當我今天有一件事情做得不是很好的時候,我們會有不同的表現:對於某些人來講,總有一種自滿在裡面,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厲害的人,他做的事情是全世界最好的,所以做的時候就是我說了算,就這樣,沒有人可以挑戰我,這種稱之為自滿的人,Steiner說:這種人就是沒有內在修行的人。為什麼?因為當你有內在修行的時候,會知道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沒有完美的,所以雖然這次我已經做得很好,可是我知道下次還有可能做得更好,我一定可以在現在成就上,再想辦法做得更好。這種隱藏在動機背後的訊號或力量被稱之為「願望」。當然這個名詞是Steiner定的,他用這個德文字有他自己的概念,我覺得「願望」這個詞用在這裡還不錯,因為我們總是會覺得還可以更好。Steiner說:另外有一種是自滿,我覺得我已經完美了,所以不需要更好,這種他叫做文化水平低落、沒有靈修的人,不用理他。可是另一種感覺很像的表現要區別開來,叫「後悔」,後悔就是你往回看的時候說:啊~早知道我就怎樣怎樣~為什麼我當初不這樣這樣~為什麼當初沒有怎樣怎樣~千金難買早知道,但早知道是不可能的,當時就是不知道。如果一直在後悔的話,其實也是一種高估自己,Steiner說後悔是建立在利己主義上面、建立在自私自利上面,為什麼?因為早知道的意思是你覺得應該之前就想到要怎樣怎樣做,這樣是不是高估自己?可以了解嗎?早知道我就怎樣怎樣~所以你進入到那種很多後悔的時候,其實就是高估了自己,而且有一種利己主義在裡面,就是以自己想要的作為核心,可是如果我們覺得可以更好、更進步,那就有一種願望加在裡面。如果用Steiner這裡說的來印證中國傳統的東西時,就會發覺東方傳統裡有一些很有趣的內容,比如說當我們講「謙遜」、「謙虛」時,其實並不是說我做的不好,然後沒什麼啦!我做的沒什麼!這種是假謙虛。真正的謙虛是說我現在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如果五年後、十年後再回來看,會不會覺得現在很厲害?不會!因為我未來還可以進步到更好,所以現在的成就沒什麼,跟我未來可以達到的,現在只是小菜一碟,一點點東西而已啦,我未來一定會更進步。你覺得這一生可以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越來越好的那種內在的動機,其實不是來自於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而是來自於靈自我,那是靈自我偷偷地透過意志,轉化進入到動機裡面,也就是人會覺得可以更進步、想要更進步、知道自己未來會更好,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值得驕傲,是來自於靈自我。(煜:其實我認為現在覺得自己(應該是團隊)做得不錯,也是可以驕傲的、歡喜的、感恩的,只是應該不是驕傲自己,而是驕傲整個團隊,同時要提醒自己,事情永遠都有無限的可能,自己其實不知道如果換了另一個人,或用另一種方式,或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跟不同的對象做事,是不是比現在更好,就像《從AA+》的第五級領導者一樣。而未來會更好、更進步的深層意思應該是心性有沒有提升,不只是事情做得更好,心性提升當然可以讓事情更好,但事情更好需要有很多因緣配合,心性提升則是自己可以努力的。)

所以在華德福教育裡面,老師永遠不會對自己的教案滿意,因為他永遠覺得應該還可以再教得更好,所以下次一定要再創新教材,一定要再做新的嘗試,讓學生覺得更有興趣,那就是一種靈自我的力量。如果我們在做華德福教育的時候就感覺說:你看!我們現在做的就是完美的華德福教育,已經達到華德福教育的頂點了,所以大家都要來學我們,我們就是唯一的真理,只有我這一派叫做華德福教育,其他人都要來學我的!那就表示什麼?這個人是沒有在修行的!修行很爛啊!沒有靈自我!他只學到華德福教育的表象,沒有學到真相,因為真相是什麼?華德福教育本來就是讓老師可以越來越好的場域,你可以透過教學活動,使自己越來越進步,所以老師只有永遠在進步,沒有完美的。完美這件事是不存在的,沒有完美的教育,只有越來越好的教育。那有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越來越好的父母;有沒有完美的老師?也沒有完美的老師,只有越來越好的老師;所以有沒有完美的華德福學校?也沒有,只有越來越好的華德福學校。有這個想法就表示我們自己有在修行、我們有靈自我。可以想像嗎?就是我們帶有一種願望往前進,越來越好的願望。

 

意志加入生命靈會產生意圖

再往上,就有另一種也是在潛意識中的東西會出現,Steiner把它叫做「意圖」(煜:書裡面是「決心」),它也會加到動機裡去。「意圖」是什麼?Steiner這邊舉了一個蠻有趣的例子,這個例子不是他發明的,是真實發生在當時德國的事,佛洛伊德把它寫到書裡面,榮格也把它寫在書裡,Steiner也拿這個例子做演講,所以非常有名。如果你知道這個例子,表示你看過佛洛伊德、容格或其他引用的書。他說:有一個人在家裡辦了一場晚宴,按照計畫晚宴結束後女主人就會去溫泉勝地度假,晚宴裡面包含各式各樣的人,女主人晚宴結束大家離開後,被送到火車站離開城鎮。晚宴中有一位女士在回家的十字路口突然遇到一輛轉彎的馬車,一般來講我們看到車子過來時會躲到路邊,但這位女士沒有,反而跑給馬車追,在馬車前面狂奔,狂奔到一個地方遇到橋,就跳到河裡去,全身溼淋淋的,被救起來後送到晚宴主人的家裡。這怎麼解釋?這位女士非常希望能夠跟晚宴的男主人獨處,她內心當中有一個隱藏的「意圖」,可是她的表面意識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這時她的意圖、潛意識就出現了:當她遇到一輛馬車轉過來時就在前面狂奔,之後跳到橋下河裡,然後就被送回晚宴主人的家,意圖就得逞了。Steiner講:對於某些人來講,如果前世有練過,也就是前世有透過自我將星芒身練成靈自我、生命身練成生命靈的人,在他的無意識層面如果加上意志,動機以下第一層就形成願望,第二層就形成意圖。意圖是什麼?Steiner說就是隱藏在心裡的第二個人,這個人如果我們用東方說法,就是Buddhi、覺、菩提,比你更聰明、更有智慧,可是平常不會感覺到它的存在,當意志加入生命靈,你就會做一些很奇怪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會達到你要的意圖。所以我們人的內在,他說:就像是人在地底下住了另外一個人,而這個人比你更好、更聰明,當它浮上來去做事情的時候,就會變成不一樣的狀況。(煜:這個例子沒頭沒尾,怪怪的,這位女士被送到晚宴主人家,達到獨處的意圖,然後呢?她為什麼想跟男主人獨處?之前發生了什麼事?生命靈真是這麼簡單喔?只為了獨處?看起來沒有更聰明啊!)

 

意志加入靈人會產生決定

但這樣就沒了嗎?人的心理比這更複雜!再繼續往前會有什麼?會有一個東西,Steiner把它稱為「決定」,決定也會跑到動機裡。「決定」是什麼?有時候如果我們前世修得不錯,已經有靈人在我們的內在,當意志混到靈人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決定」,把前面兩個東西加在一起:一個是我要更好(願望),第二個是透過無意識的、沒有意識到的方式去達到你要的目的(意圖),所以「決定」是什麼?在無意識當中我們就會使得自己更好!你並沒有想要讓自己更好,簡單來講你想擺爛不想修行,可是無意識當中就會走上一條修行的道路,為什麼?因為你內在的靈人不會放過你。可以了解嗎?人有擺爛的時候嘛,我覺得好累喔~我不想做~可不可以不要~但是如果靈人已經在你的內在形成了,當意志跟它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會跑出一種特別的狀況:無意識當中你就會做了某些決定,你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做,可是做了決定之後,就會把你帶往未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道路上。我們常常聽人講:冥冥之中自有注定,為什麼我會搬到這個地方來?為什麼我會遇到這樣的人?為什麼我會做這樣的事?你沒辦法用本能、衝動、慾望去理解,也不覺得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做了什麼事,唯一的解釋就是,因為你住在地底下的另一個人受到靈人的感召,所以就決定讓你變得更好。可以感受這種狀況嗎?有時候人生是會有那樣的決定時刻,就是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做那樣的決定,但是做了之後,發現人生大轉彎,跑到另外一個方向去,而且變得比之前更好。這樣可以理解嗎?但請注意,「決定」跟剛剛講的「意圖」不一樣,因為意圖的產生可能還是基於一種小我的慾望滿足,比如那位女士想要跟男主人相處這件事,意圖的出現是透過一種無意識的抉擇而達到她的目的,可是這個目的仍然可能只是一種小我的本能、衝動、慾望或動機。(煜:這就是我的疑問,前面說過靈自我是透過自我修練星芒體而來,所以即使已經修到生命靈,還是會有小我的本能、衝動、慾望或動機?是因為星芒體並沒有全部修到高層星芒體嗎?像耶穌已經修到全部都是高層星芒體,還會有小我的本能、衝動、慾望或動機嗎?)但我們現在講的「決定」不是,是你無意識當中做了決定:你的靈魂想要讓你變得更好,所以是不同層次,可以了解嗎?一種是無意識、潛意識當中就幫你找到方法去滿足慾望或衝動,但這邊講的靈人跟意志混同在一起所延伸出來的是:無意識、潛意識當中你就決定了某件事,而這件事就會使你的靈魂更進步。我們講靈魂更進步不一定表示生活很溫馨安康,而是可能會經過某些可怕的困難跟考驗,使靈魂更強壯。所以有時候人家會說:我沒有啊~我沒有想要修行進步啊~可是現在的環境很艱苦,就不得不修行進步!那就是你的靈人在工作,這樣可以了解嗎?那就是靈人結合意志之後在物質世界所呈現的狀況。

 

人的行為是很複雜的

Steiner講:你以為人是一個整體,所以人的決定就一定是一致的嗎?沒有!人做出來的行為,可能出於本能、衝動、慾望、動機,動機背後還有願望、意圖、決定,所以人的行為是很複雜的。他繼續講:可是人從出生到死亡,也就是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嗎?不行!只能看到它們混合了意志之後所呈現出來的願望、意圖、決定的表象,也就是它們的圖像的呈現。所以本體其實是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可是能夠展現在物質世界的,只有當它們被意志抓住了,或者跟意志混同在一起,在你裡面產生了某種神奇的東西,然後再傳遞到你的自我,變成一種在動機下面、Steiner講的隱約的、微弱的聲音,然後形成人可能去做的行為。到這邊為止大家可以了解到Steiner講的理論質的部分嗎?

自我

靈性人或靈人

決定

生命靈

意圖(決心)

靈自我

願望

意識心

動機

理知心

感覺心

星芒身或星辰身

慾望

乙太身或生命身

生之衝動

物質身

本能

 

內功不一樣,招式一樣,效果就不一樣

我們回顧之前Steiner講的:真正的教育要基於一種對於人的真正理解去執行,才有辦法教育。當我們了解人有這些部分之後,要怎樣去設計教育,就變成一個最大的挑戰。因為你就不能講說基於一般的心理學,學生就是刺激-反應、正增強跟負增強,就用這個東西引誘他學習、用那個東西不要讓他做壞事,然後就解決了,一般的教育心理學就這樣啊,把人當動物,正增強、負增強,就game over了。當你發現人不是這麼單純,只有正增強、負增強的時候,該怎麼辦?是不是在教育的設計上就要開始更細緻、更複雜!依照普通的、你以為的那種心理學來設計課程是不夠的,必須知道人的內在有這些內容,以這些為基礎去設計課程。很多人在做華德福教育的時候,就遇到一個困難,他以為華德福教育只是另外一種教材教法,所以就以他原本的想法去用華德福老師設計出來的教材,以為這樣就是在做華德福教育。可是不對,為什麼?因為你看到那些華德福老師所做出來的事情,其實只是依照這些原理原則呈現出來的表象,只是去模仿表象,沒有模仿到精髓,還是半吊子啊!為什麼你這樣教學生沒有興趣,他這樣教學生就有興趣?講白話就是因為兩個老師的內功不一樣嘛!內功不一樣,招式一樣,效果就不一樣啊!內功是什麼?就是你有沒有:一個是對人有真實的理解,第二個是你有沒有足夠的內在修練。基於足夠的內在修練以及對於人的真實理解,去設計出的教材教法,或者就用別人設計好的,教出來的結果就會不一樣。為什麼?同樣的招式到底有沒有功力,使出來就差很多啊!功力夠,就算是很爛的教材,還是可以把它教得很好。

現在教育部在做的一些奇怪的事情是:我們現在要活化教學、翻轉教室,就找了一堆老師去翻轉教室的老師那邊觀課,然後把他的方法學起來之後回去大量複製,這樣叫教學活化,這種方法注定不會有效,為什麼?因為如果內在沒有改變,還是只想用某一套的教材教法、學來的教材教法,讓學生有興趣,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做一個老師就是要想辦法,依照他自己的個性、能力,去把教材用最適合學生的方式呈現出來,而什麼是最適合學生的方式就要去了解學生!所以你今天觀課看到什麼?如果只看到那個老師教材教法的部分就沒有用,為什麼?他的學生是中山女高的學生啊,前三志願的,你回去一般的學校,學生的反應就不一樣嘛,同樣的內容問下去,人家就給你不同的回答啊!那要怎麼應付、怎麼接招?你會說ㄟ~奇怪,這些小孩怎麼這樣回答問題,明明上次去觀課的時候,老師問了這個問題然後學生就開始討論了,為什麼我的學生現在都鴉雀無聲?因為學生不一樣嘛!不了解自己的學生,然後硬去學一套人家的教材教法來翻轉教室,翻轉的動嗎?就轉不動啊!所以教育部的長官就只看到說:啊~你看那個翻轉教室很好、學生討論很熱烈、學習很有意願,所以就找大量老師來觀課,把這套東西學回去之後就可以大量複製,然後教育就會活化,他們想的就是這個。為什麼這些所謂的教材教法更新或培訓很難成功?因為它大部分都把重點放在教材教法上,Steiner講教材教法只是結果,要基於對孩子真實的認識去設計,所以當你學會這些內容之後,看到孩子的行為時,就不會只想說我要防止這個行為,所以我要用負增強,或者鼓勵這個孩子要用正增強,而是你會開始想這到底是本能、慾望、衝動或動機?到底是哪一個部分跑出來了?接下來是那我要怎麼去應對他?在課程上面要怎麼幫助這個孩子把它搞定?你就會有一個看待孩子不一樣的視野。可以了解這些差別嗎?

 

教育現場,老師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為什麼一定要看《人學》、一定要講這些基礎理論?這些看起來不重要但其實是最重要的,因為你有這些基礎理論之後,教材教法就可以自己去設計,如果是基於正確的理解設計出來的,就是華德福教育,不管你的教材教法跟別人的一不一樣,因為你是基於這樣的原則、這樣的認識去設計出來的。所以一定要做什麼嗎?那只是一種外相、一種表象,真正的是內在。所以我常講很多人看華德福學校會看說啊~這學校校舍漂不漂亮啊~學校的課表啊……可是內行看門道,我們通常去看華德福學校時,會先問:你們學校是哪幾位資深老師?現在是誰在帶教師團?顧問是誰?如果我們知道這個學校的顧問、教師團主席、資深老師是哪幾位,而這些人是可以信賴的,那我們就會說這間華德福學校沒有問題。其他你說校園長怎樣、課表怎樣、上課時數怎樣、有沒有上泥塑、木工……這些是枝微末節,人對了,做出來的事情就對了,因為那個人有功力!我昨天去演講也是這樣講:華德福高中,哪有什麼固定套路可循?就是有什麼老師上什麼課!因為真的要說一定得要上什麼課,沒有什麼課一定非上不可,重點是你能不能找到好的老師來上課,也就是老師對不對!如果那個老師是對的,那他上出來的課就是對的,這樣就好了!有些課沒上到,這真的是不得已,因為就是找不到那個老師,就上不到那個課嘛!上不到課有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啊!就學生來講人生還很長,他現在沒學到這部分,以後可能還有機會學到。但也不要濫竽充數,現在明明沒有老師卻硬要上那個課,就找一個很爛的老師來上,學生就覺得沒有收穫,那就浪費學生的時間啊,為什麼要做這種事?可是現在大家就覺得進度、課綱、教材很重要,所以就一定要上什麼課、一定要上什麼課、一定要上什麼課,沒有啊!哪有一定要上什麼課?有什麼老師就上什麼課啊!可是你跟一般家長講這些就發瘋了,他們用一種國民教育體制下標準課綱的進度想法在想這件事,所以在理解華德福教育的時候,也是問說:你們華德福的課綱是什麼?上課的進度是什麼?就關心這些事情,他問未來會怎樣怎樣……其實,沒有啊!如果我們講白話就是:課綱?沒有課綱;進度?沒有進度,不趕進度,上不完就算了,家長就哇~怎會這樣!但是你說人的教育真的可以用一種標準尺度,每個禮拜就上多少進度,最後累積起來學生就會什麼東西嗎?你有實際幫學生上過課就知道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所以老師才是最重要的!人家問華德福教育的困難是什麼?我就跟他說最難的就是師資啊,不然其他有什麼難?沒有教室、沒有空間,還是可以上課啊,擠一點還是可以上課,最難的就是師資啦!但是這種狀況很難被理解,反正我們大家知道這件事情就好。

 

無意識的重複培養內在的情感,有意識的重複培養意志

Steiner在這裡談的其實在講的是:不要想用那種標準的東西,也不要想用固定的課綱來解決教育的問題,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他說很重要的另一個部分是什麼?小孩的學習跟大人又不一樣!如果有一種教材教法對大人是有幫助的,也不能直接把它移植來教小孩,為什麼?因為小孩的發展階段不一樣,他是七到十四還是十四到二十一,或者七到十四之間是一二三年級還是四五六年級,還是七八年級、九到十二年級?都必須用不一樣的方式,因為小孩的狀態不一樣,教法就不一樣。他說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問的一個問題,裡面講了馬克思主義什麼的不管他,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什麼?我們要認真地討論教育對於人的意志來講,它的影響是什麼?既然知道意志加上人的組成會變出那麼多花樣,那我們首先要問的就是:教育、教學這件事情對於人的意志的影響是什麼?他繼續說:所有那些東西,那些年段該上什麼東西,其實都不是一定要怎麼做,重點是意志,情感是形成中的意志,情感還沒有變成意志,只是形成中,慢慢往意志的方向前進,但是,生活在意志中的是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如果孩子是在意志工作裡面生活,那就是一個完整的人,所以意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Steiner講:我們要做的也要考慮到孩子也有靈性的部分,他也有無意識、潛意識的部分,所以不能夠所有的東西都用表面意識的方式去進行,有些東西要針對無意識的部分工作。所以Steiner在這裡就講:如果你要讓孩子去做一些東西的話,有意識的讓他覺得有學到東西,或者是在無意識當中讓他學到東西,其實都很重要。這就是一般如果只從知識教育去著手的時候,不會注意到的問題,因為有很多東西孩子是用無意識的方式去吸收,而且發揮的作用是無意識的,既然都是無意識的,怎麼可能被評量出來?懂意思嗎?就是它的效果沒有辦法被一般的測驗方式衡量出來,因為他是無意識的教會你,而你會在無意識的狀況下把它用出來。他講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他說:很多時候我們要讓孩子有好的表現的話,必須要透過「重複」,就是一件事情重複做,一直重複地去做,才能讓孩子的內在穩固。為什麼?因為意志嘛!意志就是你要一直做,它才會出來,所以要重複做。那你就知道完了,剛好跟時代趨勢相反,這個時代的趨勢是什麼?追求新鮮的東西、沒有耐性,所有的東西用過即丟,跟免洗餐具一樣,重複這件事不符合現在大部分人對於世界的想像,大部分人的世界就是一直去抓取新的東西,所以「重複」在現在來講就很難!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重複很重要,Steiner在這邊講:很多東西你不是告訴孩子一次什麼是正確的,而是必須讓孩子重複去做這件事,你讓孩子重複去做的時候,就會在孩子的內在喚醒正確的情感,然後就會累積成一種習慣,就會成為一種行為模式。他說:無意識當中的習慣累積的越多,對於孩子的情感發展也就越有益。Steiner這裡有下一個結論,是很多人沒有辦法接受的,但我們必須要講這是教學實務上要考慮如何設計教學時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他說:無意識的重複培養的是內在的情感,有意識的重複就會培養成意志。請注意,這裡都沒有講到思考對不對,還沒有出來。

Q:老師你再說一遍!無意識的重複……

A:無意識的重複有益於培養情感,有意識的重複是在磨練孩子的意志

 

重複重複再重複,才能進入情感跟意志的深度

我們要知道的一個概念是:當你有意志的時候,才有辦法想說把意志跟身體、心、靈的哪一部分結合,最後做出什麼事情來,如果沒有意志,這些要怎麼發出來?所以意志在這裡是最重要的!Steiner說:我們不能把全部的重點都放在思考活動上。思考活動就是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一翻兩瞪眼,教一次就可以理解或記住的事。他說:但是關於情感跟意志的教育,沒有辦法一次就完成,必須要不斷的重複重複再重複,才能夠進入到情感跟意志的深度。他說:以前的人為什麼意志力比我們好?因為以前的人沒有書,所以拿到一本書之後,就會看很多遍;以前的人每個禮拜都去上教堂,念同樣的禱詞、唱同樣的詩歌,全部的東西都是在一種無意識的狀況下一直重複、一直重複,所以他們的意志、情感都比我們還堅強。他說:如果我們只是講:孩子!你要有意志力!你要加油!那沒有用,你只是跟他講沒有用,因為講是在知識、在理性、在思考的層面而已,孩子的意志力不會因為這樣而加強,意志力要加強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我舉華德福教育的例子:七年級小孩都要打毛線,打毛線就是一個很實際的東西,幹嘛呢?打毛線就是你會打了打一針就是一針在那裡,然後呢?就什麼都不是啊!你要打打打打十針,就變一排、再換一排再打十針,第二排、再打十針,第三排……等到打了一千針,有一百排的時候,就會有那麼長,再繼續打就會越長,然後就變成一條圍巾,孩子也會有成就感,我一直重複一直重複,最後就有成果。可是成果只是那個勾而已,只是那個使他能夠前進的勾而已,最重要的是什麼?透過重複重複再重複的過程,他的情感、他的意志被培養出來。

Q:所以重複這個工作,不管做什麼事情,不斷重複就O.K.嗎?

A: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覺得最難接受的地方,我常常講中國的道家也是一樣:道絕對不會很複雜,但你就是不會相信。很難就在這裡,我們覺得不斷重複是沒有意義的,可是有意識的重複培養意志,無意識的重複培養情感。Steiner在這邊繼續講:你要怎樣讓孩子真的重複去做,在教育上只有一件事,就是「權威」,老師必須成為一個真正的權威,在權威的領導下,學生願意心甘情願地去做這些事,那孩子就會得到進步。

我們剛剛講的是手工,另外有一個東西很重要,比如說音樂、學樂器,學樂器有那種天才,一次看譜就會彈的,但是你要彈的好就要練啊,天才也需要練才能成材,所以就是要不斷的練。你說一首歌我會彈彈一次就好了,為什麼要彈第二次、第三次……就是要練嘛!你練了熟能生巧才能夠讓藝術更好。藝術性、練音樂,當然它能陶冶性情、幫助孩子的情感……等等,在表面意識上可以看到這些,可是沒有看到的是什麼?磨練孩子的意志力。

Q:如果是這樣子,那現在孩子應該很有意志力啊,因為他們到補習班裡面就是一直重複寫作業,然後寫完作業又寫評量,一直寫一直寫一直寫……

A:那個重複不是真正的重複,看起來像重複,但它裡面的東西不一樣、都會變化,所以並不是同一個題目讓你練習五次,是很類似的題目,讓你一直練習。簡單來講,怎麼可能考試卷今天考的跟明天考的完全一樣,沒有喔,今天考這張,明天就換個方式考你,後天再換個方式考,如果題目都一樣,大家答案背起來就好了。那有沒有練習到意志力?沒有,是思考跟背誦而已。

Q:像我姐姐的孩子,他一直在做那個史萊姆的益智玩具,一直重複做,可是我一直覺得這種重複是好的對的嗎?因為那是化學製品……

A:這是兩個層次,如果你覺得那是化學的不好,是因為化學的東西會影響到物質體、身體健康。可是如果是他有興趣的,就會重複的去做,他的情感跟意志就會因為這樣而被培養起來。所以如果你覺得不好,要不要找天然的東西給他做,但不是說孩子你不應該做,因為那是對他有幫助的。

 

思考的重複沒辦法培養情感跟意志

好!我們剛剛講說,在思考上面不斷地用各種題目刺激,讓你把它背起來,最後你得到的是思考,因為那不叫動手做,那只有12341234,只有選擇題而已,真正的動手做如果要講類似的,叫生字練習本,同一個字寫一百遍,練書法同一個字寫一千遍,這個叫做重複,可是你講的測驗卷不叫重複,那是不一樣的,不斷地在思考上刺激你不是重複,可以了解嗎?所以為什麼中國傳統很強調寫書法,磨墨~靜心啊~同一個字就一直練一直練,王羲之把一缸水全部都寫完,那就是意志力啊!所以他可以寫出那麼好的字,因為有練啊!我每次都講,「練」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被視為一種末流,為什麼?因為現在鼓勵的是鑽漏洞、小聰明,不鼓勵苦幹實幹的人,這就是我們社會會退步的原因。以前雖然台灣在經濟起飛時,大家工作都很累,可是當時各行各業的人都只有一個念頭:我苦幹實幹總有一天出頭天!可是後來開始投機,買房地產、買股票……台灣經濟好像看起來變好了,經濟成長變多,可是其實整個在沉淪。為什麼?因為大家都想要不勞而獲,實際願意做事的人變少了,整個社會就虛胖,因為那不是你真正努力得來的,只是一種虛的,透過買賣、交易炒作而已,沒有真正生產出東西,那國家怎麼會好?媒體都鼓勵大家貸款去買房子當包租公、包租婆,不用做任何事就可以有錢進來,那誰要做事?沒有人做事啊!做事這件事就變得很難。

 

思考、情感、意志是最基礎、最重要的能力

教育會遇到的問題就是這樣:要小孩未來有能力,就必須要練習,沒有練習就不會有能力。華德福教育跟一般教育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一般教育也要小孩有能力,什麼能力?應付測驗卷的能力、考試的能力、背誦的能力,就是訓練這些能力,所以小孩有沒有具備那些能力?有啊!考試也是需要練習的,別以為考試不用練習就會考,所以他也是有得到某種能力,你不能說它一無是處。可是那些能力真的是小孩畢業之後出社會應付生活所需要的嗎?我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因為只靠會背答案、會寫測驗卷就能夠活下去,有這種職業嗎?沒有啊!那你這種能力那麼好幹嘛?華德福教育是透過對人的真實理解,把孩子內在的思考、情感、意志培養好,未來他要什麼能力自己去學,而不是在華德福學校訓練某幾種技能。你說他以後又不做衣服,幹嘛學手工?他以後不做陶藝家,幹嘛捏泥塑?他以後不一定會修家具,為什麼要學木工?為什麼要去學這些東西?因為這樣就可以鍛鍊孩子內在的思考、情感、意志,有了這三項,以後就可以去做別的事、學別的東西,這些是他未來與人交往、做事及學更高深事物的基礎。如果基礎只是建立在小孩能夠回答標準答案、能夠解題、能夠寫測驗卷的能力,以後要去做事或學東西就會有困難,因為你不會動手做,只會應答。會動手做的孩子有一種特質:我現在不通耶,不通的話就要想辦法解決,要有創意!動手做才會遇到問題啊,如果只是回答測驗卷一定會有答案,因為測驗卷都是設計好的,不會沒有答案,老師告訴他答案,他背起來,然後就解決了。所以只會寫測驗卷、只會回答標準答案的小孩,怎麼能夠期待未來會有創意?不會有創意啦,或很困難有,因為在他的訓練過程當中不存在。

 

老師有權威,小孩可以感覺到老師是真心為了他,就可以讓小孩重複練習

所以有創意的小孩要會什麼?會打電動玩具的小孩才會有創意,因為在多人對戰的線上遊戲裡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必須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所以有創意的小孩反而都沉迷於電玩,他不要乖乖念書,因為那實在太無聊了!他的創意可以在電玩裡發揮、打死敵人得很高分,我們都說這些小孩不務正業,可是也許台灣未來的創意要靠這些人。乖乖讀書的人沒有創意,沉迷電玩的人才有創意,這是很麻煩的狀況,那我們能不能讓孩子不要沉迷於電動玩具,但是又有創意?要想辦法啊!所以學校教育不要那麼無聊嘛,學校教育太無聊,小孩除了去打電動玩具之外,找不到什麼有趣的事情做,才沉迷於電完。如果學校教育都很有趣,他哪有時間去打電玩,差別就在這裡而已啊!如果學校同儕都在,比如說像有些偏鄉小學的特色教學,小孩下課之後都在練國樂、討論的也是國樂,誰去打電動玩具?沒有啊!沒有一個小孩去打電動玩具,因為每個都覺得練樂器很重要,所以回家繼續練。另外一個小學的特色教育是舞獅團,所以就要學傳統的樂器、怎樣走獅步、舞獅,下課之後的社團時間全部都在做這些事,回家後繼續討論、看YouTube,看人家怎麼舞獅、技巧怎麼厲害,誰去玩電動玩具?沒有啊,因為沒有比較好玩嘛。所以重點是學校教育要有讓學生有興趣去做,下課之後也念念不忘,還想把它做好,就不會沉迷於電玩,因為電玩一點都不有趣。我們在做教育的時候要看到孩子不是不願意學習,而是給他的東西太無聊了,他才不想學。但無聊還要重複,怎麼辦?所以老師要有權威,可以了解嗎?為什麼小孩會願意寫生字練習本寫那麼多遍?為什麼他願意重複的練樂器?因為老師有權威,而小孩可以感覺到老師是真心為了他而設計這些功課,他就願意好好練習,這樣的重複行為,就會得到能力。

 

整個小學就是重複練重複練重複練

所以真實行為在一到八年級、七到十四歲時非常重要,就是不斷的重複,甚至很長時間、無意識的重複,內在的感受、藝術性跟情感,就會慢慢培養起來。練寫字也可以、手工也可以、樂器也可以……就是重複練就對了,整個小學就是重複練重複練重複練!那我要讓小孩練什麼?有什麼老師就練什麼啊!發現這個問題了嗎?重點在這裡!你教的科目,某個程度而言,根本不是問題,手工到底要教什麼手工根本沒關係,只要是可以重複練的,而且孩子能夠保持興趣,可以讓他最後得到一個成品,就好像做藝術作品最後有藝術發表會,所以平時就拼命練拼命練,最後,好!讓你上台,上台之後孩子就會感覺自己很好,這樣就有練的動機。手工也是,最後做出來的一定是一個可以用的東西,比方今年的冬學季要打一頂帽子,那要打誰的帽子呢?你喜歡的人的帽子,喜歡爸爸媽媽就量他(她)的頭、喜歡某一個同學就量她(他)的頭、喜歡阿公阿嬤就量他(她)的頭,好!我們開始來打一頂帽子,打帽子容易嗎?不容易!針法很複雜,要思考、配色……看怎樣把它打起來,因為有一個你想要送他帽子當聖誕禮物的人,有一個實際的目標在那裡,意志力就會一直往前一直往前一直往前,我就是要在聖誕節之前把帽子打出來,所以就會堅持一直打,這樣小孩就會練到啊!他的意志和情感就在這當中被培養起來!一定要打帽子嗎?不一定,圍巾也可以。如果老師不會打毛線,自己會什麼就教小孩做什麼。所以有沒有一定要上什麼課?沒有啊!如果你說打毛線就會讓小孩變好,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之類的,那只是看到表象而已,你要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背後是什麼,所以不是學音樂就不會變壞,而是有認真練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只是學音樂沾一下醬油參加音樂班就不會變壞?還是會變壞,因為沒有重複重複再重複,所以是認真練樂器的小孩不會變壞,而不是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不管你練的是樂器也好、唱歌也好……重點是藝術性重複練這件事。

Q:老師,那散步課是怎麼增加內在的情感?

A:在幼兒園的階段,小孩連肢體的運動量都嚴重不足,所以散步課其實是透過走路,走路不就是一種重複嗎?左腳、右腳、左腳、右腳……所以是一種無意識的重複,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你在走馬看花的時候覺得自己在看花,其實你的腳一直在走,那就是一種無意識的重複!所以走路行軍對小孩的意志力很重要!但是你一定要有東西吸引他,所以走到那裡之後可以玩什麼、走到那裡之後可以幹嘛,小孩就會很認分的走走走,我們要的是過程,只是用到達的地方當誘餌,重要的是走的過程,所以走的不夠遠還沒有用。

Q:老師,那個藝術並不是像我們講的一般藝術……

A:其實那個藝術是廣義的藝術,不是只有我們講說畫畫或音樂才是藝術,它是廣義的,包含了你內心的感受、情感,如何去了解自己的情感、感覺,都稱之為藝術。

 

我們要讓孩子會機器不會的

所以這是很難的,我們一直以為教學要有一定的目標、進度、評量才叫教學,可是Steiner講:你教他的東西,到最後你透過那個過程讓他練起來的東西,也許不在他的意識中。那這樣到底算不算在教學?你懂意思嗎?我們現在都是要立竿見影、要看到效果、要能夠評量,才覺得有在教東西,沒事讓小孩在那邊散步,有看到小孩進步嗎?看不出來啊!小孩就只是去走路,然後回來說腳很痠很累而已。那為什麼一定要小孩去走路,難道不能讓他坐車過去嗎?現在這個時代的意志力嚴重不足,其實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科技太方便了,重複性的事情都讓機器做,所以需不需要走路?不用走路啊,坐車就好了,連騎腳踏車都不用!所以小孩怎麼會有意志力?不會有意志力啊,大人都沒有意志力了,小孩怎麼會有意志力?有時候我們講,每次能夠來上課,也是一種意志力,因為人生有很多其他事情,有這個事那個事,你要排除一切,這個時間一定要空下來去上課,也是一種意志力,不容易啊!所以其實很多東西都要靠意志力,這個人未來能夠有什麼成就有什麼發揮,其實到最後都是靠意志力,但是我們的教育就告訴你只要學思考就好,怪不得現在就變成一個嘴砲時代,大家都很會講,道理一堆、理由一堆,可是真的要去做,就沒有人要去做啊。講比較現實的,如果我們要小孩未來能夠生存、能夠有競爭力,還不是要靠意志。但華德福幼兒園每天在那邊講意志,家長就覺得意志有什麼用?小孩又不會考試有什麼用?又不會ㄅㄆㄇㄈ有什麼用?可是你把時間拉長到一生的時候就會說:啊你只會ㄅㄆㄇㄈ有什麼用?沒有意志有什麼用?這就是你看的是哪一段,看的是考試、升學這一段,當然覺得塞知識給他就好,但是你把它再加個二、三十年,就知道只會唸書是沒有用的。這就是華德福教育跟現代社會最難接軌的地方,大家總覺得科技可以解決人類大部分的問題,所以人不需要有意志力,反正以後都可以交給機器做,問題是你都交給機器做之後,人就要失業啊!以前是人在拉黃包車,現在是開計程車,以後都是自動駕駛把你載到你要去的地方,那計程車司機不就都失業了,他們怎麼辦?如果覺得科技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很好啊,那然後呢?人在那邊混吃等死嗎?還是混吃餓死?這就是未來會發生的問題啊!所以不要認為AI取代人類的工作是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已經快來了,已經很接近了!然後呢?人就要去做機器沒辦法做的事啊!如果只會背書,講難聽一點,機器一定比你會背書,它有一個資料庫,接上internetdatabase連上去,要什麼資料都有,你背書怎麼比得過機器?你有什麼贏過機器?沒有的話以後要混什麼?講白了就是這樣,如果沒有的話我們要混什麼?華德福教育就是要你去想,Steiner當時已經預見這樣的時代來臨,所以他希望孩子培養出來的思考、情感、意志未來會去做什麼,是機器做不到的,我們要培養出這種能力,而不是機器會取代你的東西,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你說考試,真的比考試的話機器會輸人嗎?它database那麼大,你出計算題,它從database裡面撈出來就直接把正確答案填上去,怎麼跟它比?沒得比啊!要跟機器比考試是沒得比的,所以未來只會考試的人就是被機器取代而已。這才是挑戰的開始,就是我們要開始讓孩子會機器不會的,這個才難啊!會機器會的有什麼難?沒有很難!但是會機器不會的就很難啊!好!這樣有點感覺喔,知道我們在幹嘛喔,就是意志力很重要這件事。

 

以上就是「《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導讀」第五堂課(第四講)筆記整理。

 

除了前面紀錄中提出的疑問,重複看幾遍第五堂課筆記,心裡出現以下問題及看法:

.關於「有意識的重複培養意志、無意識的重複培養情感」,有意識的重複培養意志比較好理解,但無意識的重複培養情感就不太容易了解了,為什麼無意識的重複就會培養情感?想很久還是想不出來,是因為無意識就會用到韻律系統?所以就能培養情感?

有意識的重複培養意志,從老師的表達似乎是用手腳四肢,也就是用新陳代謝系統來重複可以培養意志,如果參照前面幾講,新陳代謝系統代表的是意志,所以用四肢來鍛鍊意志似乎成立,再加上意識,所謂有意識是指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所以是指思考?

 

.大人是不是也可藉由「重複」培養以前錯失的意志跟情感?似乎可以耶!在六個小練習裡,就在練思考、情感與意志,參閱:奧密科學大綱14:更高層知識的取得(20151214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

《人學》導讀上課筆記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上課筆記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上課筆記

《奧秘科學大綱》導讀上課筆記

【人學導讀】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