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4569.JPG

繼續來上每月兩次的李怡達老師導讀《人學》,這次是第四次。

 

看完《童年的王國》,個人認為華德福教育有兩大重點:

.是一種從「整體」出發的教育,何謂整體,至少有兩種意義:

 (1)看的是人的往復輪迴,而不是只有此刻。意思是要想到這樣的教法與內容是不是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比方:過早的智識教育,是否會影響成人後的身心靈;以及是否符合人的輪迴發展。

 (2)看的是「人」的整體,而不是只有物質身體。也就是人有身心靈三個部分,都要考量到。

.是一種從「生命」本身出發的教育。不是從成就、榮耀、國家需要、意識型態……出發,而是從生命本身的內涵及需要出發(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就很值得探索了);並且是依生命發展的不同階段(同樣牽涉到身心靈)而應機、應人而教的教育。

 

接下來繼續看《從靈性科學觀點看兒童教育》,這本書有兩個版本,另一則是《人智學啟迪下的兒童教育》。突然看到《十二感官》,一翻之下,也是興味盎然。

 

上一堂課程摘錄:老師說第二講非常難讀、難懂,後面幾講比較容易讀。以下是上課後的個人看法及摘錄,未來會從頭整理老師上課紀錄,就比較清楚完整。

.我覺得要了解華德福教育,就要先知道、認識、感受「人與整個宇宙是連結在一起的;人與整個宇宙是連結在一起的;人與整個宇宙是連結在一起的」(這裡的宇宙包含靈性世界)(這句話很重要,所以說三遍),怎麼知道?這就要讀《奧秘科學大綱》或《神智學》,看不懂?沒關係,先聽李老師的導讀,請看後面的連結。華德福教育為什麼要這麼做、那麼教,全部都是由「人與整個宇宙是連結在一起的」而來,但由於這實在太超乎我們的想像,所以很難進入、很難接受,一般人沒辦法觀察它,看不到又摸不著,所以太不具體,甚至認為不科學。不過個人覺得比較科學的說法是:我不知道,所以我去探索它。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儀器及感官都是在某些條件下才能作用、觀察,而這些條件會隨著技術進展、觀念調整而改變,屆時可能就看得到摸得著、測量的到,所以現在不行,不代表未來不能。

.思考一下:現在有個小孩,如何教育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對象,然後才思考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教會。所以得知道對方的心理(煜:史代納這裡講的「心理」,應該比現代心理學講的範圍更大、內涵更豐富)。從一.我們知道「人與整個宇宙是連結在一起的」,所以心理也要這麼看。

那「意識心」的時代(也就是「現代」),有相應的心理學提出嗎?沒有,都是「理知心」時代(也就是「古希臘」)的遺留產物。怎麼辦?「人智學」就提出相應的心理學!

. 「人智學」提出要在孩子身上培養「表象」(我覺得就是「思考」)、感情(情感)、意願(意志)。為什麼是培養這三種而不是別種?像數學、語言、人際關係……甚至目前在說的寫程式?我認為思考、情感、意志比較像是較深、較基礎的「能力」,而一般所說的數學、語言、人際關係、寫程式的能力,比較像是在能力之上的技術,換句話說思考、情感、意志是地基,地基打好,上面蓋什麼都簡單。那我們就要問:為什麼人智學(史代納)會看到這個?還有比思考、情感、意志更深的嗎(有阿!三種心、三種靈,但更難摸到)?或者與這三者同樣重要的嗎?

.這章就在講人的「表象」、「意志」與宇宙(靈性世界)的關係:

 (1)「表象」指的是什麼?西方哲學總其成的康德認為:人的認識能力有其極限,人不可能認識人事物神的「本質」,只能認識「表象」(表現出來可以被認知的對象,所有能用感官認識的內容)。

 (2)人如何認識世界,基礎、起點是什麼?笛卡兒認為:我思故我在:當我在思考時,我認知到我在思考,這點是不可質疑且實在的。

 (3)人智學認為:

   a.思考、概念的本質在靈性世界,神經系統就像一面鏡子,我們思考時是反射更高層世界的虛像,是屬於過去的、離斥的、物質化、趨向死亡。

   b.意志比思考更神秘,沒有確切的內容,很難下定義:在物質世界時,意志不是實體,是內在的願力,呈現胚芽的狀態,人死亡後,靈會帶著生命的精華(意志)種到靈性世界,就會長出實體,所以是屬於未來的、融合的、靈性的、活生生的。人體與其相應呈現的是血液系統。

 

這堂課還有更多內容,就看煜隆後續較完整的整理了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上課筆記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上課筆記

《奧秘科學大綱》導讀上課筆記

 

相關文章連結:

【人學導讀摘錄】

 

IMG_4571.JPG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