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探微(5):基本功:金雞獨立樁、提手樁:2023120

今日(12/9)上午是王世溫老師鄭子太極拳的第六堂課。憑記憶記錄,可能有疏漏及錯誤:

昨晚我在line群組中提出問題:

老師,您在《太極拳勁氣解析》書中「自序」中一開始有提到:後每日堅持練拳三趟,一得空便勤練站樁,以單鞭練開展,金雞獨立練鬆沈。

能否請老師教我們太極拳的基本打底功法,幫助我們鬆沈、湧泉生根、腰有主及體會氣,比方如何站樁才是正確的?單鞭、金雞獨立要掌握哪些要領?是否還有其他的基本功?

老師說也有同學問他如何練功、靜坐及練氣,在氣功網他有跟網友分享學生有幾位通任督,但其實動功跟靜功通氣脈有很大的不同:靜功不能動,所以是累積的氣去衝不通之處,會很痛!老師舉他打禪七通右踝為例:「練拳十年後,偶逢機緣至張尚德老師(南懷瑾大弟子)處打禪七。於此期間,內氣啟動,從右小腿下行至腳踝處堵住,內氣衝腳踝三日不過,堵塞處痛如刀割,手觸燙如火烤。第四日氣過腳踝,過盤坐之左腿上行,至胯根經丹田,再下行右腿,如此循環二十餘圈,內氣收入丹田後即消失不動。彼時但覺神清氣爽,如食仙丹,如飲甘泉,禪坐七日共減近八公斤,衣衫鬆一大圈,此為內氣運行之初體驗。」全場只有他發生這樣的狀況,後來想想應是之前練太極拳累積所致。之後持續打坐,內氣繼續衝不通之處,到夾脊,痛得不得了,只好暫停,繼續練太極拳,之後再坐就通了,所以動功、靜功都要配合練。

動功通氣脈由於身體可以動,所以可以藉由骨轉讓氣能夠通過,但是不是百分之百打通?應該是沒有。

這點我自己也有體會,最近常常練八段錦、太極拳跟易筋經,睡前靜坐時發現身體自己動的狀況減少很多,應該是身體的氣脈有比較通的緣故。

靜坐是共法,不管正教、外道都會練。天地之間充滿正負能量,就看自己的心接受何種能量。

道家有整套練氣的方式,需要拜師學習,由老師在旁觀察指導,避免發生狀況。

佛家一般以止、觀開始,靜心讓念頭逐漸沈澱減少,或者先專注在某一念,比方持咒、觀想⋯⋯最後再放下這一念。

 

老師也嘗試以科學的角度來解釋氣及念頭:人體本身就有生物電,像神經細胞傳遞信息,是透過電流和化學能信號交替轉換的過程來進行。而人體就像電容器,丹田是最大的電容,穴位則是小電容。氣是走在筋膜裡,筋膜裡充滿組織液、細胞間液,這些細胞外液及內液的生化反應會造成很多正負離子,有正負離子就會產生電位差而造成電流的流動,氣的流動可能就是這樣來的。氣通至腦,可能可以開發人的潛能,比方開天眼,當然不當使用也可能產生妄想。(這段應該不完整。)

google到有實驗將晶片植入大腦,利用微電流刺激特定區域以達成特定目的,比方癲癇:

植晶片減肥法!控制大腦用電流阻斷你的貪吃念頭

又比方增強手術技術學習:

關於經顱直接電流刺激以增強手術技術學習之統合分析

馬斯克的腦機介面裝置,初期目標是讓癱瘓的受測者光靠思考,就能控制電腦的滑鼠與鍵盤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老師說以前練功是教一式基本功,回去先練三個月,現在如果這樣,大概第二次就跑光了。現在是以養生為主,也沒關係,一次通一點點,逐漸累積也可以通到一定程度。但真的要練功,就要下功夫去練!像老師《太極拳勁氣解析》書中「自序」中一開始提到的自己的練功狀態:「初站時不能持久,手抖腳抖,搖搖欲墜,堅持撐住後,方漸悟鬆沈之法,金雞獨立可維持一小時,站樁時,亦覺丹田湧現煦煦熱氣。」

 

金雞獨立樁

顧名思義,單腳提起站立,提起的那隻腳尾閭轉髂骨合大腿骨,站立腳稍屈膝。

站沒多久,站立腳就開始抖,一推就倒,老師說沒鬆,那怎麼鬆?老師半開玩笑說站久了不抖了就鬆了、就合了。

金雞獨立樁比較難,可以先從提手樁開始。

 

提手樁

一腳前,一腳後,重心在後腳下落湧泉,所以後腳實、前腳虛。落胯(很難)、肩合(兩肩窩靠近)、胯合(?),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兩手抱元守一,手指往前上自然伸直,氣透出。前腳提起就是金雞獨立樁。

剛開始屈膝太過,都是靠大腿力支撐,重心無法下落,且站一下就開始搖晃、抖動。可後腿先站直,尾閭往前中正,慢慢往下坐到感覺大腿骨直接接到小腿骨,不去擠壓到髕骨,且由腿後側的筋支撐,腿兩側的筋輔助,重心可下落湧泉。當老師推我時,感覺力直接貫到腳底,這樣應該就對了。

合是將骨架合至一點,一點是指湧泉嗎?開呢?是由湧泉開嗎?

(老師回覆:外三合時,肩胯、肘膝、手足,其中心點都大約在下丹田處,故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合在下丹田,功夫進階後,亦可合在湧泉。)

雙手指向前上,氣出才能聽勁,高級班才教。Google聽之以氣:

《莊子》〈內篇·人間世〉: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站雙腳樁:用大腿骨轉,因為無法轉髂骨。

老師建議我們從站樁開始,因為靜功一開始萬念紛飛,不太容易靜下來,站樁把心思放在自己身上,隨時檢查自己的身體放鬆、姿勢做對。如果發現哪裡會痛,就先停止,上課時提出,讓老師調整姿勢。

好,既然要學,就要好好從站樁開始練功!

 

也紀錄一下平常練八段錦及太極拳的體會:

1.「氣宜鼓盪」:在王老師所著的《八段錦行功心法》的第二章通論裡的〈七、開與合〉中有描述:「全身放鬆後,意在先,再由動作導引內氣由內向外舒散,發於中,行於外,達於四周,氣遍全身,如投石於水中,水波向外擴散,即氣宜鼓盪之意,此為內氣開。」哇!得好好練、好好體會。

2.拙力:上一篇「太極拳探微(4)」中有提到王老師說:「太極拳是骨架拳,合發皆是以骨架為主利用筋膜之伸縮,產生受力或發力,內家拳稱骨轉筋擰則勁生,用的是筋膜和肌腱之力,而非外在肌肉之拙力。」為什麼肌肉所發為拙力?「拙」查字典為「笨呆義」。肌肉之力通常是孤立的,也就是無法形成整體之力,因為肌肉通常只能跨一關節,最多兩關節,能夠覆蓋連結聯通全身的則是筋膜!古時的武術家早就發現要練筋:「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練筋才能整合全身之力。而要練筋就要鬆肌肉,肌肉一鬆,筋膜才有活動空間,氣、勁才能傳遍全身,這就與肌肉之力做出區別了。

3.「五勞七傷往後瞧」:往後瞧感覺是氣入脊椎,由脊椎先轉,然後帶著頭再轉,而不是頭主動轉。那從脊椎的哪裡開始轉?目前我自己感覺腰椎比較多,試試看能不能從尾閭轉上來。

4.「兩手攀足固腎腰」以及太極拳的「起式」,要將手前舉時,不是手自己主動舉起,而是氣上肋脹把手浮(扶)起來。前手收回時,也不是手自己收回,而是肩胯合、肋骨下,把手收回來。現在做的比較有感覺了!

5.看老師的《八段錦行功心法》及《太極拳勁氣解析》,目前的體會:要經過長久練習且練習中要反觀自身,而且要回想上課時的情況,才比較知道書的內容在說什麼及重點是什麼,不然就會看過去但不知如何做,且不知道重點是什麼。

 

目前的疑惑:

1.在行拳或做八段錦的過程中,呼吸自然,骨的漲縮、移動、轉動、伸縮,不是由呼吸控制,這樣內氣跟呼吸才能一致。這裡的「一致」是啥意?方向?進出?「一致」的用意是?

2.外三合、內三合,「合」的用意是?要達成什麼效果?目前肩與胯合比較有感覺,能夠整合手與腿。履(捋)時也先要將對方「合」,意思是與對方成為一體嗎?

 

「太極拳探微」系列文章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