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410.JPG

上午繼續上「漢唐經方學堂」的《金匱要略》第四十一堂課,老師繼續講〈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課前同學問問題,老師一一回覆,其中問到貧血(經方中醫的貧血是指血的總量不足)的用藥,老師說明治貧血要看是哪些情況產生的:

1.看能不能火生土:也就是看心陽、胃陽是否充足,充足才能消化,也才有足夠的脾胃津液可以生血。

2.看心陰足不足:有足夠的心陰,脾胃津液加心陽才能產生新血。

3.看血脈內的濁陰多不多。

4.看臟中的空間:臟中有空間,才能留住血,尤其是肝臟,因為肝藏血。

看是以上哪些狀況,才能選擇適當的用藥。

 

條文講到「胃反」,就是脾胃血熱不足,津液也不足,無法消化食物。脾胃為後天之本,非常重要,老師特別說明現代人造成胃反的原因:

1.過度進食:暴飲暴食、下午茶、宵夜。短時間血熱大量進出胃。

2.吃不該吃的、喝不該喝的。

3.不運動、熬夜。

男性32歲後,過上5年上述的生活;女性28歲後,過上3年上述的生活,就會「胃反」!一旦胃反,就很難治啊!

 

邊聽就突然冒出:中醫的思維真的很不一樣,每次聽老師的思維推演,都不是想辦法把出現的「症狀」消除,而是去想症狀背後身體裡面到底發生什麼事,然後再用藥或針灸去處理身體裡面發生的事,而不是去處理出現的症狀啊!比方高血壓,不是把血壓變低,讓數值看起來正常,而是找出血壓高的原因,把原因消除,血壓自然會恢復正常。只是把血壓降下來,不把真正的原因解決,不但原因會越來越嚴重,降血壓也會影響身體本來的運作,這下問題就更複雜了!

突然想到,這跟最近一直在看的心理諮商的書,描述的狀況很像啊:我們身體、心理會出現很多症狀,每個症狀後面都有故事!症狀的出現是在提醒我們要去聆聽那個被我們深藏、壓抑或遺忘的故事,如果只是想盡辦法把症狀消除,故事沒有被揭露、接受,症狀就會不斷地出現,甚至會愈演愈烈!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