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步拳_回身撥捶.jpg

雖然天氣陰雨,

還是要到頂樓打拳的啦!

 

這次試一遍手放鬆不動,

由身體及腿帶動,

還真是不簡單啊!

連步拳還可以打完,

功力拳打到一半就打不下去了⋯⋯

 

慢慢打,

仔細體會身形如何轉換,

身體如何帶手出拳,腿如何配合,而不是只用手出拳、用腿踢出!

 

有體會到教練說的:

腿法中的登山式,以及採打由身體帶動,不然轉換時腿會越張越大。

一步三拳的轉換也是身體帶動腿,不是由腿帶身體!

但丹田究竟如何蓄勁,如何由丹田經由四肢發力,還沒有實際確實的體會啊!

突然想到之前到台東「台灣身心教育學會」跟劉美珠教授學的「經驗解剖學」第四單元:身體部位關聯性:

What we call ‘weakness’ is often not a lack of structure, but a lack of process. When that process is actualized, we experience strength.

——Bonnie Bainbridge Cohen

我們所認為的「柔弱無力」,有時並不是缺乏肌肉結構,而是缺少了過程。當每個過程都能清楚的實施時,我們就能經驗到那份肯定的「力量」。

 

在過程中,找到明確的關係,在關係中,找到力量!

力量是過程的形塑!當「路徑」越清楚,力量就越能累積,也就是過程、關係越清楚,就會越有連結,也就能有力量!(煜:目前實在路徑、關係都不清楚啊!)

 

中心與四肢關係的探索:肚臍放射:就像海星一樣,四肢頭尾是末端,如何體會末端與中心(肚臍)的連結啊?那時做了很多活動體會耶!

看起來,要再把經驗解剖學及物理裡面的力學再拿出來複習啦!(呵呵,終於有理由買《費曼物理學講義》了啊!)

 

謝教練說大家從去年8月開始練,

已經一年多了,要寫500字的心得,哇咧~

 

歡迎來跟煜隆做同學:

https://www.facebook.com/353902151961104/posts/641262206558429/?extid=0&d=n

 

圖一:週二練拳時的照片,還蠻有一回事的!

圖二、三:本週天氣較好時的頂樓照片

影片:網路上的影片:蓄勢而發、欲動先沈

IMG_8007.JPG

IMG_8015.JPG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