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3486.JPG

【上課筆記】

如果你要讓孩子真的學會,

就要讓孩子能夠在真實與真實之間產生關係,

而最基本的就是必須要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感官去經驗跟體驗,

才能夠產生真實的感受,

之後再以這些真實的感受為基礎,

才能練出真實的思考!

因為這樣才能讓真實跟真實產生關係!

 

從心與靈認識人的本質的不同

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暫時沒有?不知從何問起?這是正常的,《人學》大概要到第二輪之後,才會開始產生問題,現在都還在慢慢接收內容的階段,不太能夠進入。好!開始今天的課程。第七講作為整個演講的轉折點,七跟八這兩講,內容其實非常難,但是跟第六講比起來又還好,如果第六講有過的話,七、八基本上不會太難,只是跟一般心理學或生理學的知識有一點衝突。這時就要講到知識障:如果一般的生、心理學讀太多的話,可能在這裡就遇到障礙,因為跟你過去所受的訓練或學習,會有蠻大的差別。這講一開始,Steiner就講從心的角度出發之後,接下來從靈的視角繼續理解人的本質,那這兩個有什麼不一樣?心的部分講的是融合感跟離斥感,由融合感跟離斥感產生了思考、情感、意志這三種不同的功能;到了靈的部分,就沒有融合感跟離斥感了,如果從靈的視角去觀察人,必須把重點放在對意識狀態的發現上,也就是睡、醒、夢:完全清醒、部分清醒以及完全不清醒;完全清醒就是醒、部分清醒就是夢、完全不清醒就是睡。他上次就講到我們的三種意識狀態:完全清醒、部分清醒跟沒有清醒:完全清醒只在思考當中,只有思考是完全清醒的、情感是部分清醒的、意志當然就是沒有清醒。(煜:將前六講的有關內容整合如下,看看是否有誤,也看看能不能瞧出一些端倪來。最後再跟這講的內容整合。)

心魂

思考

情感

意志

心的視角

離斥感

離斥+融合

融合感

靈的視角

完全清醒:醒

部分清醒:夢

完全不清醒:睡

有意識

部分有意識

無意識

頭:神經感官系統

胸:呼吸節律系統

四肢:新陳代謝系統

修練

觀象

靈感

直覺

靈自我

生命靈

靈性人

星芒體

生命體

物質體

 

讀《人學》綠色翻譯本應注意的狀況

接下來要講一個很大的問題:翻譯。現在比較多人看的綠色本《人學》,是從德文本直接翻過來的,傳說中會比較精確,但我要講現實跟傳說是有一些差距的,為什麼?德文是一種很複雜的語言,中文也是,當你從德文直接翻成中文的時候,要怎麼轉換?最重要的其實是背後的內涵,有沒有辦法用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呈現出來。前面就講過一個概念:如果有一本書是完全照字面翻,也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翻,那就慘了,為什麼?因為把字湊起來變成一句,你就看不懂了!現在這邊也發生類似的狀況,一五六頁最後一行,大家只要看到這句話,之後再讀第二句、第三句之後,就摸不著頭緒了,為什麼?我先唸一下,大家先想一下到底是什麼意思:「事實上,所有的把握都是這樣那樣事物之間關係的把握。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只能如此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繫來進行把握。」這什麼意思啊?不知道!為什麼?每個字都有翻出來,我相信他們是非常認真的翻每個字,但每個字都翻出來之後,你就發現:這是什麼?不知道!好!所以真的就是翻譯的問題。很多人問這本書翻譯的好不好?我說不是翻譯的好不好的問題,是本來就很難翻,問題是翻譯完之後,沒有人看得懂啊!大家會有:我知道每個字都是中文、方塊字,可是它是中文嗎?令人覺得非常好奇,這到底是什麼意思?Steiner在這裡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必須要想辦法說文解字一下,我們現在就先把關鍵字圈出來,就是「把握」!「把握」這個詞,其實也不能說翻錯,但是必須用另一個中文替代,就比較容易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把它變成「理解」,放在某一些詞句的脈絡下,這樣就比較清楚明白。比如:如果我們問:「請問你可以把握這個觀念嗎?」這樣的說法是可以,但你把它換成「請問你可以理解這個觀念嗎?」是不是比較清楚?現在重新來把握看看那句是要怎麼「把握」,當我們把所有的「把握」換成「理解」時,會變成什麼?他說:事實上,所有的理解都是這樣那樣事物之間關係的理解。然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也只能如此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繫來進行理解。」ㄟ~有沒有覺得它變成中文了!有感覺嗎?他的詞有沒有用錯?沒有用錯;有沒有一個字一個字翻?有!每個字都很認真地翻出來,然後呢?就變成不是中文了,因為中文不會有人說:「我們也只能如此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繫來進行把握」,沒有人用這樣的方式講中文,「我們也只能如此通過事物之間的聯繫來進行理解」,這個就是中文。這樣可以了解嗎?我一直不迷信一定要從德文直接翻譯Steiner的作品,才能夠正確的理解。我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要用把握來理解,但是一定要用把握的話,我們就很沒有把握。(煜:我在想,是不是大陸的用語跟台灣的用語不同也有關,大陸的用語有些初聽實在怪怪的,但那也是我們已經習慣這樣用,聽久了也就不怪了。)

 

所謂的理解,就是了解「關係」

現在Steiner就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他說:我們對事情的「理解」,一般是從教育學或學習理論開始想什麼是理解,但往往沒有辦法知道所謂真正的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所以只能強調一種「再現性」,也就是我給你一個東西,然後你可以把它一模一樣的再現出來,就代表你學會了。可是Steiner在這裡提出一個非常強,但幾乎跟現在所有學習理論和心理學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所謂的理解,就是你能夠開始把認知到的東西跟其他的事物產生某種關係,以這樣的方式去談有沒有學會、理解一件事,才是我們在教育上真正可以運用的。因為再現性已經是結果了,那要怎樣產生再現?(煜:「再現」不見得已經理解,可以在外相上再現,比方依樣畫葫蘆,但是否認知到內涵,則是另一回事。)我們可以舉一些簡單的例子,比如:小孩在學習說話時,是不是真的學會話跟對象之間的關係,像看到爸爸會叫爸爸、看到媽媽會叫媽媽,一開始其實是沒有「理解」的,為什麼?他看到所有人都叫爸爸、看到所有人都叫媽媽啊,直到有一天把爸爸這個詞跟這個人產生關係、把媽媽跟那個人產生關係,也就是看到這個人就會叫爸爸、看到那個人就會叫媽媽,我們就說他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出發時,就會發現很多教育理論就容易處理了,因為所謂的理解,就是「這樣與那樣事物之間關係」的理解,所以你只能針對事物之間的關聯進行理解,也就是這個詞跟這個東西產生關係,這樣就叫作理解;這個東西跟那個東西有一種特定的關係模式,當你可以產生這樣的連結時,那我們就說喔~你有理解了!可以了解嗎?(煜:最近正在學中醫,整理到這裡,突然發覺中醫都在講關係耶!五行相生相剋、陰陽、表裡、寒熱、虛實,都是關係!)

那句話好像天書,你看不懂就跳過去了,繼續看第七講整篇,看完之後,就發覺完全沒有辦法理解,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掌握關鍵點,如果我們用英文的寫作技巧來講,就叫作主題句:topic sentence一篇文章或一場演講,會有一個核心,必須先了解這個核心,因為後面所有的論述都是基於它而延伸出去的。Steiner在這邊講的「所有的理解都是這樣那樣事物之間關係的理解,我們也只能透過事物之間的聯繫來進行理解」,就是第七講的核心!那理解是怎麼進行的?他說:如果從方法論來講,理解是從哪裡開始產生?從感官開始,因為你的感官、神經感覺系統跟這個世界建立關係的時候,我們開始對這個世界進行觀察,觀察之後才能夠把事物之間的關係聯繫起來,也才能開始理解。他說:當你觀察整個人的生命過程時,就能針對身心靈之間,重點不是你了解什麼是身、什麼是心、什麼是靈,我們沒有辦法直接從什麼是身、什麼是心、什麼是靈去理解,必須要知道它們之間的關係:身跟心之間的關係、身跟靈之間的關係、心跟靈之間的關係,當你搞清楚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後,就可以在內在創建出適當的概念,簡單來講就可以理解什麼叫身心靈!

 

小孩是透過故事與他的生命產生關聯

傳統的哲學方法在這邊就會產生很大的困難,因為他們認為要去理解一件事情、討論一件事情時,就要先定義清楚,問題是如果定義只是一連串抽象的描述,有沒有辦法帶來理解?沒有辦法!(煜:如果是操作型定義呢?)所以你就開始發現為什麼教小孩有時候很難教會,因為我們都用過於抽象的概念在跟他講道理,問題是對於小小孩來講,沒有道理這回事啊,道理跟他的世界離很遠,所以他沒有辦法把你講的道理跟真實生活產生關連,你就會惱怒:我跟你講過,你為什麼不懂呢?我跟你講過,你為什麼做不到呢?因為你跟他講的話和他的行為之間,他沒有辦法產生關聯嘛!所以他不理解你講的話!這樣可以知道我們這邊談的東西嗎?Steiner講的認識論,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只要把所有學過的教育理論、認識論的核心,換成他講的理解,就會發現以前很多無解的問題,都獲得解答:什麼叫作不理解?就是他沒有辦法把這句話跟那個東西產生關聯、他沒有辦法把你講的話跟他的行為之間產生關聯、他不知道你在講什麼!為什麼不知道?因為他還沒有產生關聯的能力!所以你講道理跟他的行為改變之間有沒有直接的關聯呢?沒有!有沒有辦法你講了之後他就改變他的行為?沒辦法。那怎麼辦?小孩能夠跟他內在心魂產生關連性的方式是什麼?講故事啊!當有故事、有情節,就會開始在小孩內在產生關聯性,然後他就會發現某些東西,就懂了!所以為什麼華德福的幼兒園、小學那麼喜歡講故事?因為對於小孩來講,他的理解方式就是透過有劇情、有人物的故事跟他的生命產生關聯,這樣才能夠讓他產生所謂的理解。

 

Steiner在開頭就告訴我們為什麼他要那樣講後面的內容

Steiner開了這個頭,威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如果一開始你就把「這樣那樣事物之間關係的把握」因為無法把握而跳過去,之後就整篇都看不懂了!這樣可以了解嗎?你看他的第一段、第二段是在回顧前面,第三段開宗明義就先把核心講完,Steiner這種演講模式和寫作技巧,其實是邏輯非常嚴謹的,就是我也不跟你拐彎抹角、藏頭藏尾,第一句就把整篇該講的東西講完。東方所有的經典也是如此,比如說《論語》,為什麼第一篇是學而篇?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就已經把論語二十篇要講的東西講完了,所以古代東方典籍的編輯是非常厲害的。再比如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一句話就講完後面所有的內容。這種高手在講話、寫文章時,都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達到的:一句話就把所有該講的東西都講完,之後只是針對核心繼續作延伸的解釋。這樣知道嗎?第七講如果要說全部在講什麼,就從那句話開始。然後Steiner說:這個跟那個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告訴我們如何去破解身心靈之間的關係!這樣可以了解嗎?因為身心靈之間的關係是最難的,所以他講的時候就先告訴你,如果要求我告訴你身的定義是什麼、心的定義是什麼、靈的定義是什麼,然後再去演示,這樣就沒有辦法理解什麼叫身心靈。所以Steiner在談身心靈的時候,如何讓你理解?他說:好,那我們現在來談身跟心的關係、心跟靈的關係、身跟靈的關係,那就可以理解什麼叫身心靈。這樣可以了解嗎?這個方法很有趣,他等於是把後面為什麼要講這些話、講這些話所使用的邏輯、如何去論述,都先告訴你。這種演講、學習的方式,其實非常特別,為什麼?因為我們一般不會這樣做,通常如果我要跟你講一個道理、論述一個東西的時候,會直接論述內容,而不會告訴你為什麼要這樣論述。可以了解這樣的概念嗎?為什麼要這樣論述是在作者或演講者腦袋裡的一種透徹的思考,他為什麼要這樣講?大部分作者不會告訴你,只會跟你講理論是怎樣、故事是怎樣、技術文件是怎樣,可是為什麼這樣做?通常沒有寫。Steiner在這邊就先開宗明義地告訴你,這些內容應該要怎麼進行,他就先把自己如何推導出後面所有內容的道理告訴你。所以你讀《人學》如果沒有進入到Steiner的思維模式裡,就沒有辦法理解,因為他的思維模式是非常特別的,跟你知道的心理學、哲學不一樣,你得進入他的邏輯跟論述方式之後,才能知道他在幹嘛!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在看Steiner的書的時候,一開始會看不懂,因為你的思維邏輯,就Steiner的說法就是可能在這樣長久的狀況下已經太過於物質化,或者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就是:腦袋孔古力(裝水泥啦!),硬化了!腦袋不是鮮活的、不是真實的思維,而是被標準答案、定義、一大堆名詞解釋佔滿,那就沒有辦法,照Steiner的講法:產生真實的關係!就是這個東西跟那個東西產生真實的關係!所以就變成只能針對抽象的理論跟理論之間的理解,可是沒有辦法針對真實事物的理解。為什麼?Steiner前面不是講過,我們跟這個世界產生關係的關鍵在感官,但我們去理解一件事的時候,真的有用到感官嗎?真的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嗎?實際觸摸過嗎?沒有嘛!所以為什麼華德福學校上植物學的時候,叫小孩要陪媽媽上市場買菜?你要看的不是炒好的菜躺在餐桌上的樣子,而是要看它活生生的樣子,去田裡看那個菜,最少到傳統市場去看還有一把一把躺在那裡的時候長什麼樣子,那才叫植物啊!都已經炒好的,能稱為植物嗎?那是植物的屍體嘛!就是已經死掉了!如果只從照片、植物的屍體去理解植物的生命,那你覺得能夠真正理解什麼叫植物的生命嗎?你跟它產生關連就已經是跟它的屍體產生關聯,沒有跟它活著的時候產生關聯,就像說我對一個人多好,每天都到他的墳前去上香,但沒有跟他一起生活過、講過話,那你真的認識這個人嗎?就是這種感覺嘛!所以華德福教育為什麼說如果我們要讓孩子對這個世界產生真實的理解,就必須把活生生的東西帶到他面前,讓他用他的感官直接去接觸,因為這樣的理解才是比較真實的!我們常常講要有良心加下重本,植物學要帶小孩去看植物、動物學要帶小孩去看動物、礦物學要帶小孩去爬山挖礦,然後所有的東西都要實做,你覺得到底是唸課本放DVD投影機多媒體比較容易,還是把東西帶到他面前比較容易?成本差很多耶!這樣可以了解嗎?

 

華德福教育讓小孩有豐富的真實體驗作為未來真實思考的基礎

這就是華德福教育不得不投入很多資源才能做的原因,因為它不只是一種教材教法而已,更是一種態度,所謂態度就是說,如果我要讓孩子未來能夠長出真實的思考,那就要在他長出真實思考之前,對很多東西有真實的理解,理解之後才能夠去思考,所以在中小學一到八年級的階段,就得讓小孩有豐富的真實體驗,他才有辦法在高中之後長出真實的思考。為什麼?因為這樣才是使用真實的材料去思考,那些東西是有感官經驗的、有實際去接觸過,再把它跟另外一個東西產生關聯時,才是活生生的關係啊!才是活的跟活的交往,不是看屍體嘛!可是我們現在都已經以一種遺像的方式在學習,就是用相片、DVD、影片、紀錄片的方式,告訴小孩這是什麼、那是什麼……所以他們接觸到的大自然都只是遺照!如果有一天小孩真的進入到高等教育,叫他去把實際的東西拿來做實驗,你覺得他有辦法做實驗嗎?沒辦法,因為他每天都在跟屍體、遺照講話,突然之間活生生的人出現在他面前,就只能裝熟啊,因為跟他一點都不熟,你懂這意思嗎?就是在照片、影片上看到的東西,跟它直接到你面前來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只能裝熟,並不是真正的熟。做實驗觀察,你會觀察嗎?不會,因為你不知道從哪個角度去看才會看到。照片是把現象呈現出來的瞬間定格給你看,對~現象就長這樣,可是當現象真實發生的時候,它會定格給你嗎?不會,它一直在發生啊!那你真的知道要觀察什麼嗎?不知道!你真的看得到要看的現象嗎?不知道!你有辦法做實驗嗎?可以按照步驟把實驗做出來,但是觀察呢?你不知道要看什麼。為什麼?因為我們都先帶有結論,已經知道要看什麼,所以就是看。可是真正的科學實驗,就是你不知道要看什麼,才叫做實驗,如果你知道要看什麼,何必要實驗。所以我們常常講華德福的科學課其實有時候是非常神奇的,比如說一、二年級的烹飪課,烹飪課就是某種化學實驗的預備啊,對不對!你有發麵粉、揉麵團,有煮麵、把麵煮熟、把飯煮熟、把菜炒熟、把東西煮成可以吃,烤餅乾會變硬,為什麼軟綿綿的東西烤完會變硬、酥酥脆脆的?這就是食品化學啊!有了實際的經驗後,我今天告訴你:你要烤到焦、烤到香,為什麼高溫之後會產生香味?有什麼化學變化?你立刻就想到一年級的時候烤過餅乾,對對對……就是這個東西,糖加了什麼就會發出什麼味道,那就是真實的理解!因為你有實際的經驗,所以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如果沒有,那我跟你講食品化學,當什麼東西加到多少度時會產生什麼變化,變化之後會有什麼性質,那就只是一句話而已,因為你沒有實際的經驗啊!好,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一堆屍體遺照跟自己的想像中,跟真實的世界沒有什麼關係。這樣有發現喔?第七講一開始我們把這個部份講完之後,大家就發覺說完了!我們前面做的很多事情,教育學也好、理解也好,好像都走到一個誤區,在錯誤的方向上花了很多心力,但是有沒有真的產生Steiner講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而它是一種真正的理解,有沒有產生這種理解?必須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每次都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然要讀書沒錯,可是如果沒有任何實做的經驗,那讀的書也是空空的理論啊!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實就是同樣的道理,我們要學習怎樣把這些內容放進真實的生活體驗中。

 

必須真實理解人的完整圖像,才能知道教育的意義

回到靈的部分,接下來Steiner講:你看那來到這個世界的小孩,他的形體、運動、生命跡象……會得到關於人的一種景象。但是如果只看小孩,能夠了解所謂的人嗎?不行,必須還要再看一個人到了中年、到了老年,把這些圖像聯繫在一起時,才能夠了解一個完整的人之身的圖像。這就是另一個我們很常遇到的問題,在華德福師訓裡會談零到七歲怎麼樣、七到十四歲怎麼樣、十四到二十一歲怎麼樣,然後就沒有了;很多幼教師訓就只有講零到七歲,講完就沒有了,為什麼?因為七歲之後就是國小老師的事,所以不用懂啊!問題是幼教老師如果不知道自己對零到七歲的小孩做的事,到了國小、國中、高中、中年、老年會有什麼影響,不知道關於人的完整圖像,怎麼有辦法知道我對小孩現在做的事到底合不合適?這很困難啊!所以華德福教育的師訓要你上生命史:從零到七、七到十四、十四到二十一,繼續往上到六十三歲;然後你要知道輪迴:死掉之後會變怎樣,又再輪迴來,下一世來的時候又怎樣……當你對人的整體有一個完整的圖像時,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在教育這一端做的事到底有什麼意義:因為知道人的完整圖像是什麼,所以我知道現在做的這件事會對他這一輩子、甚至累世產生什麼效果。當把這些產生關連性之後,去做很多事情就是基於內在真實的理解去做,而不會變成人云亦云的教條!你不知道為什麼去做,然後人家問:為什麼華德福要這樣做?你說:華德福就是這樣,沒有理由的。認為沒有理由就表示你沒有理解嘛!因為理解了就可以講得出來為什麼要這樣做啊!所以我常常講:越不理解的人就越容易變成教條主義者!因為他沒有辦法知道真正的涵義是什麼,只能照字面解釋,就變成教條主義。當你失去內在精神性的時候,只好去抓住外在的表相,所以華德福幼兒園的標準就是一定要有美美的窗簾、漂亮的季節桌,然後就沒有了,因為他也不知道到底要看什麼?可是如果進一步了解,就知道可以看老師的晨圈、活動,假如你真的是很熟練的華德福老師,還會看園所、跟老師談話、看他跟學生相處的關係、看他帶一下學生、跟學生講話的姿態……然後就知道這個學園所大概到什麼程度了。可是會這些,你得知道:對一個幼兒來說,到底什麼樣的姿態跟環境,是給他最好的滋養跟保護,必須要對整個內涵是很理解的,去看一個園所的時候才能夠看到內在的精神性,如果沒有真實的理解,根本就不知道他在幹嘛,最後只好看窗簾跟季節桌,也就是對於精神性的內涵越不理解時,只好訴諸一種很物質化、很客觀的外在指標。但是越讀Steiner的東西就會越發覺,那就越沒有意義!這樣可以了解喔?Steiner是開了一個很高很高的標準給我們追喔,我們自己的理解跟思考都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之前,就要想辦法辦出這樣的學校,把小孩教成那樣的人,那很可怕啊!所以事情不是很好辦,是很難辦的!這樣慢慢發現這些內容、事情的難度了喔!但是我們從理論慢慢去看它的時候,就會慢慢往前進!

 

年輕人偏向身質;中年人偏向心質;老年人偏向靈質

這裡Steiner開了一個人的身心靈圖像!他說:在小的時候、人在學習階段、零到二十一歲時,其實人是比較偏向於身體質的,就是從身體下手去工作;到了中年,比較多的是心質;到老年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靈、精神、spirit。當然,他說有人會反駁:你看有那種老番顛、老糊塗,為什麼老了反而出現那樣幼稚的行為,那可以說是一種靈質嗎?Steiner就講:是,那樣的狀況是存在,但是他為什麼產生那樣的問題,不是因為他沒有靈質或靈質變得遲鈍,而是因為他的身體已經沒有那麼健康,所以不足以去支撐他的靈質工作。這樣可以了解嗎?會形成老糊塗、老番顛,其實是因為他的身體不夠強,可是他的靈還是好的。Steiner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先講一下Steiner是哲學博士,所以舉的是兩個哲學家的例子,他說:柏林有兩個老教授,一個九十多歲了,另外一個七十幾歲。那個九十多歲的教授一直覺得還有好多課要上、好多事要做,所以很活耀;但七十幾歲的教授說我現在已經老了,沒辦法做那麼多事、沒辦法上那麼多課了。九十幾歲的教授就批評他:他那麼年輕,為什麼不能做那些事呢?九十幾跟七十幾都很老了,當然你可以想像:九十幾歲的老老教授,他四十歲變成教授的時候,那個七十幾歲的老教授才進來當學生;而老老教授當學生的時候老教授才剛出生,所以當然可以說老老教授覺得老教授是小屁孩,就是有那種永遠長不大的小孩的感覺。可是老年人的靈質,重點是在身體撐不撐得住,撐得住的話,還是可以很活躍的。

另外是中年,中年就是人到了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幾歲後,會有更多的心質。更多的心質有些人講說是有很多感情、無情等等之類的嗎?不是,為什麼?總之就是在中年階段,內心當中的心: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的發展,是最重要的核心,不管他發展得好不好,但是在這時候主要是在走這個部分。

 

小孩是意志跟情感連結在一起;老人是思考跟情感在一起

接下來Steiner就提了一個很難的課題,他說:如果我們從心的部分去觀察的話,人有思考、情感、意志,可是小孩的思考、情感、意志之間的關係,跟成年人、老年人的,是不一樣的。我們講思考、情感、意志是怎麼樣呢?如果只談思考、情感、意志是怎麼樣,就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它們,所以要找到它們之間的關係。Steiner在這裡就提了一個重點,就是:小孩思考、情感、意志之間的關係,跟老年人思考、情感、意志之間的關係是不一樣的。這件事情就難了!我們常常以為思考、情感、意志的關係是固定的,沒有!其實不是固定。他說:小孩是怎樣呢?其實小孩的意志跟情感是連結在一起,所以他們開心就手舞足蹈、不開心就哭,只能做喜歡的事,不喜歡的就不去做,為什麼?因為他的情感跟意志是連繫在一起的。可以了解嗎?小孩是這樣。可是老人不一樣,他說:老人是思考跟情感在一起,意志以一種獨立的狀況、獨立的方式存在

 

思考與情感結合在一起,講出來的話才有溫度

他繼續說:這就非常重要了,教育的過程中,要去處理的是什麼?我們要讓孩子的意志跟情感能夠分開。講白話就是:他不會只做喜歡做的事,討厭的事就不做,必須努力地把他的意志獨立鍛鍊出來,要他的意志可以去做他該做的事,等到十四歲思考長出來的時候,可以讓他的思考跟在國小已經鍛鍊出來、與意志分開的情感,兩個可以長在一起。也就是先把意志獨立練出來、把情感培養好之後,當思考長出來的時候,直接就跟情感結成連理枝、交織在一起,這個時候是不是就達成了意志是獨立的存在,而思考跟情感是結合的。簡單來講就是我們如果有好好地把教育的過程搞定的話,就沒有一般人會遇到的理性與感性的矛盾和撕裂,在這些小孩身上就不會發生這件事喔!為什麼?因為他的意志老早就已經跟情感拆開了,然後情感在小學、中學階段,到八年級之前,把它培養到成熟之後,思考直接跟情感一起長大,所以沒有理性跟感性的衝突,因為他的理性跟感性就是同一個,結合在一起了。(煜:為什麼思考跟情感一起長大,就是同一個,沒有理性跟感性的衝突?中間的機制是怎樣?呵呵,兩個人一起長大還是會衝突不斷啊!)從這裡去看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說:如果是有智慧的老人(老人也分有智慧跟沒智慧),他的話裡面充滿了溫度、充滿了真實,因為他的觀念、思考裡已經融合了情感,所以不是一個生硬、死掉的思考,而是一個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思考。為什麼?因為跟他的生命經驗結合在一起,如果是他的真實體驗,從感覺當中長出來的觀念跟思考,就會跟他的情感結合在一起,那講出來的話就會有溫度、有感覺,而且是真實的。台灣是全世界學歷最高的內閣,可是你看所有官員講出來的都不是人話!就是不知道他在講什麼東西,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的思考總是跟情感分開,沒有辦法同理別人、沒有辦法看到真實的世界,看到的是理論、邏輯跟數字,所以就是我們講的無感嘛!現在國家交給一群無感的人,怎麼可能做出有溫度的事?思考就是離斥感,離斥感就是朝向死亡跟冰冷的,所以所有的政策一定是沒溫度、沒感受的!這是很自然的,台灣的訓練方式就是越無感才會越高學歷,這樣就越純粹的只有思考而沒有情感,如果他們又每天都待在冷氣房裡就更冷,沒有接地氣嘛,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幹嘛,那你怎麼期待這些人能夠有溫度、有同理心、為人民著想,能看見真實?沒有,他們的腦袋裡面全部都是抽象的觀念、理論、數字,完全沒有Steiner這邊講的真實,因為他們並沒把政策、所做的事情、法條,跟實際會發生的事情連結在一起,沒有,他只告訴你:理論上就是這樣,ㄜ~那反正就這樣!好!結案!你說:可是這樣下去,真實會發生很多問題啊!他說:有問題再說嘛!因為從邏輯上來看是無懈可擊、是完美的。可以了解嗎?如果用台灣的例子來看,你就會發現:哇~Steiner一百年前真是真知灼見!那時他就告訴你:如果只有思考,而沒有融合情感的感受時,人就會變得過度物質化、變得過度冰冷。你覺得這樣是適當的狀況嗎?或者我們希望自己或孩子變成這樣嗎?如果不是,就要想辦法從教育來改變這件事。

 

教育要讓人把情感與思考連結、意志獨立,才能做該做的事

為什麼Steiner當時在講三元社會、講這些內容的時候,沒有人聽得懂?他說:因為你們的思考都過度物質化了,都不知道真實的世界是怎麼發生的,所以我講的東西你們聽不懂。那怎麼辦?沒辦法,只好辦學校,至少把一些小孩教得聰明一點,也許他長大之後會知道到底在幹嘛!不然真的看不懂啊!這樣可以了解Steiner講的東西嗎?我講一個很麻煩的事:華德福教育嚴格來說,跟所謂的快樂學習沒有任何關係,為什麼?因為所謂的快樂學習是什麼?其實是去增強孩子只做他喜歡做的事,而逃避掉他不想做的事,換句話說是一種增強孩子的情感跟意志連結在一起的方式。可是華德福教育是要把情感跟意志拆開啊,然後把情感培養好之後,再把它跟思考送作堆,那怎麼會有快樂學習呢?沒有!一點點快樂學習都不應該有,不是啦!是不要讓小孩沉溺於學習就只是快樂,要快樂我才願意學習,如果變成那樣的話,小孩的意志跟情感就永遠分不開,永遠分不開他的思考就必須獨立存在,加不進去,那就變成思考很冰冷,等他長大之後會發生什麼問題?理性跟感性的衝突!因為理性跟感性沒有長在一起,所以理性的想法永遠跟感性不一樣,但是因為意志跟情感合在一起,所以人就只能去做他想做的事、喜歡做的事,而不是他應該做的事。這就是我們世界現在之所以這麼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大家只是為所欲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現在外面又一大堆宣傳說:啊~跟隨你的心,想要做什麼事就去做,然後全世界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那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為什麼?因為真的跟隨你的心而去做事情,可以由全世界來幫助的是什麼?你的心如果是思考跟情感結合在一起,也就是理性跟感性是平衡的,經過了情感、思考的內在歷程後,想清楚了、感覺到了,真實地跟隨你的真心去做,這時意志是不是就服從於你的思考跟情感,所以當你去做的時候是不是就發自於內心的力量,這個時候就算全世界都不幫助你,你還是會繼續做下去啊!天助自助者嘛,你自己能夠做到底,到最後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繼續把這件事情完成!自己的內在都不確定要做什麼,那誰來幫助你?如果按現在的講法,思考擺在一邊,情感跟意志永遠都在一起,然後每一個工作看不順眼、不喜歡就不做就換,那什麼時候能找到你的天命?沒有辦法啊!因為你終究就是理性跟感性嘛,我知道做什麼是很好的,可是我又喜歡什麼,但是做一做又發現不喜歡,就趕快換工作去做別的,繞來繞去繞到什麼時候?無解啊!所以理性跟感性衝突,人的意志跟行動又常常被感性跟情感帶著走,就沒有辦法去做你該做的事。想一下身邊是不是有這樣的人:他告訴你他的人生歷程就是理性跟感性不斷地衝突,因為不喜歡而不做某些事情,但又投入另一個他不喜歡的事,不管那叫感情、工作或是什麼!現在大部分的生涯規劃問題、職業問題、社會問題,不就是這樣來的嗎?一百年前Steiner就說這樣搞會出問題啊!教育就是不要讓人養成這種狀況,而是把人的情感跟思考連結在一起、意志獨立出來,當情感與思考決定去做一件事情時,意志就能夠集中全力去把那件你已經想過、感覺也對的事完成。這樣知道喔!有些人上過《奧密科學大綱》或《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就知道Steiner講的練功,練到最後也是要達到那樣的狀態,可是華德福教育的小孩不太需要去練那些功,因為他到十八歲讀完高中之前,就已經自己長好了啊!幹嘛後面還花那麼多時間練功,我們是小時候欠栽培、沒有好好學、沒有華德福學校可以唸,所以現在才需要去練那些功啊!如果小孩的教育過程中有那些東西,幹嘛後來還去練功。所以《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談到的功法,為什麼不會在華德福教育裡面教,也不需要教,因為華德福學校裡面用更有效率的方式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孩子可以用自己年紀適合的方式自然地學會,大人沒辦法才要努力的練功啊!這樣可以了解嗎?開始可以感覺他講的東西嗎?(煜:這裡真的很重要,目前不斷出現的社會問題可能源自於此:理性、感性與願性要如何平衡?如何才不會只是冷冰冰、純理性的思考?還是要問:為什麼情感先培養好,到十四歲就能與思考連結?到底心裡的機制是怎樣?這可能要再研讀《實用教學指引》了!)

 

每個階段思考、情感與意志的關係都不一樣

這裡講的內容就是在說:我們在談思考、情感與意志之間的關係時,光是感覺這件事,就必須了解它不是從小到大都一樣:小孩的感受、情感是屬於小孩的情感、中年人有中年人的情感、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情感,跟意志、思考的關係不一樣時,情感也就不一樣。即使是零到七、七到十四、十四到二十一每個階段也都不一樣,如果從華德福教育的觀點再細分下去,小孩每個階段的思考、情感、意志的關係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用一個抽象的概念就說它叫情感,從零到八十四歲通通都一樣,那就脫離現實了!這樣可了解嗎?思考、意志也是一樣,並不是從小到大到老,完全都一樣!這樣子感覺開了一個新的面相對不對,從這裡再回頭看前面所講的內容就會發現,之前已經打了一些基礎,然後Steiner就出大絕招:把教育學裡最重要的關鍵:什麼叫「把孩子教會了、教懂了」,那個「懂」是什麼?就是可以開始「產生關聯」,那就是「懂」!這真的是大絕招喔,後面要破解很多東西時,用這個去破解就可以破掉,實在非常厲害。O.K.!上半段有沒有什麼問題?知道他在幹嘛嗎?可能要回去睡午覺之後才會理解,因為實在沒有那麼容易:這樣那樣關係的理解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先休息一下。

 

身體最外層是感覺域、夢;中間是思考、清醒;最裡面則是意志、睡

再來就開始講感官了,他說:大部分的心理學在談我們跟環境之間如何產生關連性或如何去感覺時,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可是他們對於感官的理解又很片面,我們之前講過不同的感官,意志跟思考的質就不一樣,也就是同理跟反感的程度不一樣。之前講過視覺:人類的視覺因為神經比較多、血液比較少,所以看不順眼的比較多,但是動物的眼睛血液比較多、神經比較少,融合感就比較強,所以跟環境可以融為一體,還記得嗎?感知就是我們跟環境之間所產生的關係,可是他說:如果按照一般心理學所談的感知,就沒有辦法正確的理解到底感知是什麼。一般心理學會講我們先產生感知,然後產生圖像,最後建立概念,可是人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所以Steiner在這裡提到,如果我們針對人的感知能更進一步地觀察,也就是對感覺或情感的部分去觀察的話,就會發現感覺、感情或情感其實跟意志比較有關,它跟意志比較接近,而跟思考比較沒有關係。這對一般人來講很難接受,所以到這裡就卡住了!啊~等一下,不是感覺、感知直接變成觀念,然後就變成思考了嗎?不是!感覺、感知跟意志是好朋友,是從意志這個方向下手的(煜:之前有提過需有意志才能使用感官去感知、感覺)。那意志跟感覺在我們身體的哪裡?Steiner在這裡就把之前講的睡醒夢再提回來,上次是不是講到我們的感覺、感知的部分,感覺如果跟情感這個大類有關的話,那這些所謂的感官都在我們身體的表面,形成了感官的領域(煜:這句話是不是這個意思:情感來自於感覺,感覺來自於感官,而感官的領域是在人的外部表層?),也就是意志的情感跟情感的意志連結在一起的地方,你看Steiner畫的圖(一七一頁),最外面是所謂的感覺域,也就是意志的情感跟情感的意志的部分,這一層一半在睡眠,一半在做夢,簡單來講就是做夢啦!睡醒夢來講它就是夢。所以我們的感覺、感官,其實是在做夢,不是完全清醒的喔!(煜:Steiner的這句話我覺得可以幫助理解:這些「夢」是它們被理解和被思維的認知把握之前的感覺感受(Sinnesempfindung),一六六頁讀一下會有感覺域的「體會」。)再往裡面走一點點,到了空腔的地方,就會變成思考,你看圖,在空腔裡面的思考,我們才清醒(煜:這個空腔,指的是神經系統的空腔嗎?後面是有說到位於這個中間地帶的是神經系統);到了更裡層,最裡面斜線的部分,你感覺不到,連做夢都沒有,就是意志的所在。所以它有一個內外的關係:身體最裡面的部分其實是睡著、完全沒有意識的;中間空腔的地方,才是完全有意識;而在表面感官的部分,則是部分有意識、在做夢的狀態。Steiner在這裡就講到很重要的東西,他說:小孩的感官裡面,意志跟感覺的部分是很強的,當我們用理智去教小孩時,還必須持續地對他們的意志產生作用,這樣才能產生真實的感受(煜:意思是要讓小孩持續的行動去感受嗎?喔~後面有解釋了!)。到了老年的時候,感覺已經過渡到跟思維,也就是他的外在感受已經有更多的思維。Steiner的意思是什麼?就是表層的感覺域在做夢這件事,其實也不是永久都是這樣,那是小孩開始發展的狀況,等到這個人變成老人時,他的外在感官其實是跟思考比較連結在一起,所以是會轉變的。也就是如果講感官:外面有一個刺激,經過神經系統進入大腦,然後感知到某個東西,那我們看到的是很物質化的過程。可是Steiner在這邊講的是:即使是這麼簡單的去感知、感受外在世界人事物的感官歷程,小孩跟老人也不一樣,成人則是介於中間,我們還沒發展成老人,又已經不是小孩,所以是在中間:我們從夢的狀況慢慢要走向清醒,但只是比較清醒,因為只要還有情感的作用在裡面,就一定會保持某種程度的沒那麼清醒。知道嗎?情感一定跟夢有關,所以只要外在的感覺域還有情感,就算它已經跟意志分開了,仍然不是完全有意識。(煜:還記得之前有講過,以身體各部分來講:頭是屬於神經感官系統、思考(醒);胸是呼吸節律系統、情感(夢);四肢是新陳代謝系統、意志(睡)。現在再加上以深淺來講:外面表層:情感(夢);中間空腔:思考(醒);最裡面:意志(睡)。但思考、情感、意志不是截然分開的喔!方便說明所以分開講,但其實是通通在一起,看浮出哪個。)

 

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把教育大人的方式直接套用在小孩身上

一開始小孩的情感跟意志連結在一起,所以感官也是跟意志連結在一起,這樣你就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讓他去「做」,因為做的過程才會用到意志,經由意志才能真正進去變成他的感受。所以以前的人講學東西、學書寫或語文的時候要怎樣?要眼到、耳到、口到、心到,還有什麼?手到!就是要抄嘛,不只感覺域發生感知,還必須用做的把意志加進去,才會學到東西。這些其實都有道理在裡面,只是我們弄不清楚:對啊!如果思維就是思維、思考就是思考,聽到就會進去,那為什麼還要抄寫?沒有意義啊!可是學習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嘛:感官接收到的是感覺,感覺又跟意志連結在一起,所以要跟意志工作,同時有動作,感覺才更容易進去,之後才會轉換成思考,並不是一開始從感官進去的就直接變成思考,老人才會慢慢變成情感跟思考在一起。所以他說:老人跟兒童的感受好像都是感受,可是其實是不一樣的Steiner在這裡只是要提醒我們一件事:就算我們覺得人的感受應該是一種統一化、一樣的東西,可是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還是會不一樣!(煜:有道理喔!想一下,面對同樣的人事物,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是不是會有不同的感受?是不是年紀越大,思維的成分就多些?!)有沒有發現,這邊Steiner就回扣到前面囉,我們上次說過他演講就是前面鋪梗,後面再回應回來。Steiner前面講過:看到小孩,當然可以對人有某種程度的理解,可是如果要理解一個完整的人,就不只要理解小孩,還要看到他的中年、老年,把比較偏向身質、心質、靈質的三個階段都看過之後,才能完整地了解一個人,也就是不能只看小孩,還要理解中年,也要理解老年再往前推到第一講,Steiner講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把教育大人的方式拿來直接套用在小孩身上。還記得嗎?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小孩的身心靈狀況跟大人的身心靈狀況、老人的身心靈狀況都不一樣,所以教大人有效的方式用在小孩身上有沒有效?沒有效啊!那是小孩的錯嗎?不是嘛!因為他就是小孩、就是不一樣啊!我們常說:小孩都講不聽,因為你是用跟大人講的方式去跟小孩說:你不能做這個、不能做那個,他就沒辦法產生關連、沒辦法理解,所以就沒有辦法照做啊!然後你就覺得這個小孩有問題:他為什麼不守秩序啊?問題是~不是他有問題,是你表達的方式沒有辦法讓他產生真實的連結嘛!簡單來講他不懂,你用的方式他懂不了啊!那就是我們不了解小孩,雖然我們也當過小孩,可是當了大人之後就忘記小孩是一個什麼樣的「咖」、忘了要怎麼做他才能夠理解、才能夠聽懂你在幹嘛、才能夠服從你,通通都忘了。然後你就很挫折……那就搞錯狀況!Steiner沒有說你不對喔,他只是講:你用錯誤的方法要得到正確的結果是很困難的,所以要先了解什麼叫正確的方法,為什麼小孩會聽不懂你在幹嘛?這裡還沒有講到建立理解,那是後面的事,因為理解是產生關係,他還沒講到關係,只是先說:光是感官感知到外面的東西,跟外在事物產生關連的方法上,小孩跟老人就已經不一樣了。開始感覺到Steiner在這裡要表達的是什麼嗎?所以他才會說方法不重要,方法一定要基於理解,Steiner前面就講:所有的教育學都基於某一種心理學,如果不基於正確的心理學,就沒有辦法正確的教育。環環相扣喔,到這邊來全部結合在一起,這樣可以了解嗎?其實有點複雜!(煜:要有正確的心理學才能正確的教育,正確的心理學就是理解小孩、成人、老年人的感知及身心靈狀態都不同,要用符合該階段感知及身心靈狀態的方法,才能有效教育!)

 

教育必須要基於真實

Steiner繼續講:我們現在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就是都是基於「字詞」來思考。就像很多人在講詮釋學什麼的,他們認為從字詞就可以去了解它指涉的本質,可能嗎?不可能!因為字詞是人創造出來的,你看現在有多少人在研究字源、字根、字義,這個字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知道了就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這些其實都是文字遊戲!所以Steiner說:我們必須要從詞語中走出來,必須要抵達事物的精神本質,而不是只在字詞上打轉,如果只是去尋找字詞跟字詞之間的關係,然後在那邊打轉的話,就脫離了真實,因為沒有跟真實產生關係啊!最近中國大陸有一個非常大的新聞,你們有看到嗎?他們說現在國家經濟開始在下修、下行,所以要想辦法救比較弱的省,省如果有問題的話我們要救它,結果就出了一個大新聞:開始有不同的省書記出來講:我們需要被救啊!因為之前很漂亮的經濟數據都是假的,其實我們已經快破產了,所以請中央先來救我們!現在大家就開始紛紛承認真實,之前都說你經濟不能不好,都要達到國家標準,所以大家就拼命造假、所有單位都在造假: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多好、就業多好、什麼多好啊!現在中央政策改變:我們知道現在經濟很困難,所以有問題可以講,大家就通通開始爆料:快要破產了~不行了~爆了~趕快來救我!中國那麼多省區,如果把每個省的經濟獨立算的話,只有北京、上海、廣東、蘇州、浙江,頂多加天津,這幾個區域的經濟數值是正的,其他都是負的,但在去年以前,所有的數字都是正的,因為政府說不能不達標,不達標就要被拔官,所以所有的數字都是假的。如果所有數字都是假的,那麼基於中央政府發布出來的數字去研究中國的經濟,會研究出什麼?就什麼都沒有嘛!因為中央說經濟成長率要達到6.8,所有省的經濟成長率就剛好都是6.8,那能研究出什麼?資料來源就已經是假的,在裡面再分析、交叉比對,找到關聯性,然後想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狀況產生真實的理解,有可能嗎?這樣可以了解喔?知道這件事情有多可怕嗎?

有人說那是極權政府資訊不公開或幹嘛之類的,可是如果我們自己在思考跟理解的時候,也都是基於字詞呢?給這個詞一個定義、這個詞的字根到底是什麼,然後把字根、字義搞懂了之後,就認為懂了真實的狀態,那不是一樣荒謬嗎?你用你的感官去觀察過嗎?很抱歉沒看過、沒聽過,沒有真實的發現過它,所有東西都只是看過遺照跟屍體,那要怎麼對這個世界產生真實的認識?所以你就會發現,我們以為好像很了解這個世界,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是建立在一種虛幻的泡泡上,因為那都是別人幫我們取材、剪裁、編輯過,然後把一整套對於世界的理解灌輸給我們,當中有多少是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沒有嘛!所以如果我們的學習方式不改變,就算課本從認識中國改為認識台灣,仍然是一個假的台灣、仍然是課綱委員特意編輯出來的假象!你會看到真實的台灣嗎?不會啊!華德福學校四年級的地方探究是直接帶小孩去各個地方看,是不用課本的,為什麼不用?用課本就算能夠把三百多個鄉鎮的名產全部背下來,又有什麼用?沒有用啊!不如真實的讓孩子去家鄉附近或學校附近的幾個鄉鎮,真的去看它的手工業、真的去看它的地方特產中心、真的去那裡吃吃看它的小吃……認識的才是真實的台灣嘛!就算已經沒有那麼真實,因為還是去特產中心買的,已經被篩選過了,但至少去過那裡啊!而不是在課本背過,什麼一鄉一特色,這個鄉鎮的特產是什麼,然後列了一個表~啪~三百多個把它背下來,這樣就認識台灣了嗎?Steiner在講教育的時候,標準是非常非常高的,不跟你打模糊仗,他說好,基於真實!什麼叫基於真實?就是孩子的感官親身去體驗過的叫做基於真實!那就知道有多難!有些東西實在沒有辦法啊,比如說我舉非常簡單的例子,歷史有沒有辦法?又沒有時光機可以坐回去看,所以歷史就沒有辦法啊!Steiner對歷史的真實就是講故事,老師必須想辦法消化材料,然後把它們變成活生生的故事呈現在孩子面前。需要知道所有的故事嗎?不用!但是必須要接觸那個時代的心魂狀態、要有代表那個時代心魂狀態的人物、傳記、事件,然後讓孩子去體驗原來以前的人是那樣過生活的、原來那個時代的人是這樣想事情的、發生問題時是這樣去處理的,那就是某種真實。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真的很困難,如果你真的要認真地下去做,就會發現~對!真的不簡單!表面會看到華德福教育就是美美的季節桌跟窗簾;再進一步就說喔~他們有某種特別的教材教法;其實最後就是老師的內在觀念跟想法,他的精神修練到一個程度之後,出什麼招都嘛華德福,招數是可以變的、材料是可以換的,但是內在對於人的真實理解,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要讀《人學》?就是對於孩子、對於人類、對於教育的真實理解,是不是真實的觀念、方向對不對。如果今天只是教材教法,那一樣啊,只是模仿華德福的外型,裡面還是空的。這樣可以了解喔?所以很難,實在很難做!只能說現在大部分的華德福學校,正在匍匐前進,也不知道到底到了沒,反正埋著頭做就對了,那能達到幾分?老師的內在覺醒能到幾分?不知道,就拚拚看!但至少知道,大部分華德福學校不用課本這件事,對於老師的內在產生非常大的壓力,因為不能照本宣科,也沒有固定的東西可以用,得要自己努力成長,光是這個動力就很了不起!但是我們必須這樣講,大家在努力匍匐前進中,也不知道到底做的怎麼樣,也許到某一天,回頭一看發覺:哇~一團亂!可是沒辦法,現在在爬泥巴嘛,不能要求說一切都要非常整齊清潔有秩序,這沒辦法,現在大家都在泥巴中打滾,就是一團混仗。但是至少知道要達到什麼目標、方向是什麼、是基於什麼理由去做這件事,而不是一種「華德福教條」:華德福就不能怎樣,那就變成教條。所以沒有就不能怎樣,而是為什麼不能這樣,如果你非要這樣不可,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法?現在遇到這些狀況,所以讀《人學》就變得非常重要,雖然會有一些問題跟困難,但大家可以開始了解這些內容的作用嗎?

 

因為神經系統的朝向死亡,我們才能真正的感知

接下來就開始進入一七一頁的圖,就孩子的狀況來講,周圍跟內部相比,最外層、表層就是在做夢;在頭的內部裡面,有一個空腔,就是神經系統所在,這個地方當然是比較清醒的;更裡面的地方又睡著沒感覺了;在空腔完全清醒的裡面一點跟外面一點,其實都是有感覺的,可是到最裡面又變成沒感覺。所以從內到外的關係是:最核心的部分是意志所在沒感覺,再來是做夢有感覺的地方,之後才變成完全清醒思考的中間地帶,最後才是最外面又是做夢的表層。可以看得懂嗎?(煜:這樣的描述似乎由內到外或由外到內是漸層的,而不是睡醒夢斷然分開,夢是緩衝區。)完全清醒的中間地帶是什麼?他說:從靈的角度來看,表層跟內部的器官其實都在睡眠,也就是在睡覺或做夢,靈沒有真正的進到裡面。那靈能夠真正進去的是哪裡?就在中間地帶,也就是神經系統。Steiner講的概念是什麼?因為神經系統持續死亡,所以完全沒有任何阻礙,心質跟靈質就不會留在那裡,可以直接穿越過去。我們之前講過:往離斥感、思考方向去的是骨骼跟神經,還記得嗎?前面第二講有講過,往同感跟意志那邊的是什麼?血液跟肌肉,因為血液跟肌肉是有靈質的,所以靈就吸收在裡面。可是神經系統沒有靈質,它是持續死亡的,在死亡的過程中,當靈進來的時候,就會穿越過去,對靈-心質來講它就是空腔,為什麼講空腔?就是沒有東西。那心質跟靈質是被什麼攜帶?某個角度來講,你可以說它是被星芒體所攜帶。「神經系統」這個名詞翻譯得非常好!神經:就是只有精神經過,它本身沒有精神。Steiner講:如果神經系統像一般心理、生理學家認為的有它自己要做的事,那靈就進不來做祂要做的事,可以了解嗎?所以它不能做任何事喔,就是得朝向死亡、不做任何事、放棄任何要去做任何事的意圖,變成一個空腔,讓心靈的力量可以穿越它進來,這時人才有辦法醒來!所以人能夠醒來、能夠去做事,是因為神經系統犧牲了自己:持續死亡、不帶有任何性質、變成空腔,外在的力量才能夠進來作用,外在力量就是心跟靈才能夠進來我們的身體作用。但對植物來講,因為植物沒有神經系統,所以它裡面就沒有足夠的空腔讓星芒能夠進來,植物的型態就只有物質跟乙太能進來,星芒則在植物的外面工作。這樣可以了解他講的東西嗎?神經系統是很有趣的,它不斷地從人的內在分離出來,這樣就不屬於內在真正的身體質,藉由它的死亡,我們的思維、感知才能發生。Steiner說:如果它真的做它自己要做的事的話,我們就會像是在睡覺一樣,完全失去意識,所以神經系統真實的狀況是它完全不做任何事,才能讓星芒體進來、心跟靈質進來作用。Steiner這裡舉了一個類似的例子,他說:比如光,光學裡面的光,光要怎樣被我們看到?是不是要有眼睛,眼睛裡面是不是也有空腔,光照進來後,在裡面遇到了視神經,然後才能穿越它而被我們內在感知到。所以所有感官在神經系統所在的地方,就nothing什麼都沒有,就是個空腔,外在的東西透過最外層的感覺域進入,接下來傳給你的空腔,因為神經系統沒有做任何事、沒有阻礙外在的東西進來,所以我們才能夠正確地感覺到,否則就會產生雜訊,如果神經系統做它自己要做的事的話,我們就感覺不到那個東西,所以他說:最表層的部分在做夢;最裡面的部分在睡覺;中間有一個空腔,是完全的清醒。這就是他講的感覺、感官的過程。到這裡為止O.K.嗎?知道他在幹嘛嗎?他講的是:如果我們把靈進一步跟身體的各個空間加在一起時,所產生的不一樣的效果!(煜:書第一七四及一七五頁上半,好好看會很有感!)

 

圖像醒來,我們就記起來;圖像睡著,我們就忘了

接下來,Steiner講了一個有趣的東西,會跟下一次要講的連結在一起,但是有點難,他說:前面我們從靈的角度出發,去看到在空間方面,清醒、睡眠跟做夢之間的關係,接下來,要把時間質帶入清醒、睡眠和作夢的關係中。他說:你們在思考時,是醒來的,就是思考的時候,思考的東西在你的內在是醒來的,當你去做別的事時,別的事佔據了你的注意力,那你之前學的東西,跑去哪裡了?Steiner說:它在你裡面睡著了,當你再次想起時,它又在你內在醒來了。可以了解嗎?當你用這個概念去想時,才知道說喔~我們從外在的感官世界得到的圖像,是已經轉換過的,外在真實的東西轉換成我們內在的圖像(煜:前一講有講過),而這個圖像在我們的內在醒來時,我們就記起它;當這個圖像在我們的內在睡著時,我們就忘了它。所以睡著跟醒來,從內在圖像的角度來講:內在圖像醒來,就被我們記起來;內在的圖像睡著,就被我們忘記,大概是這樣。所以它沒有不見喔,你得到了外在的圖像,並沒有在內在消失、消滅、不見,它只是睡著了。(煜:這裡所謂的圖像睡著與醒來,是圖像自己睡著與醒來,或者因為在不同的位置:圖像跑到內部,所以是睡著的;圖像跑到空腔,所以是醒的;圖像跑到表層,所以是夢幻的?)

 

必須將真實與真實進行比較,才能真正的理解

Steiner最後再次提到前面講過的,他說:你們只有將真實與真實進行比較,才能藉此獲得靈的把握,就是對於靈,必須要這樣去理解!所以要看到身跟靈之間的關係、看出記憶和遺忘之間真實的關係、睡與醒之間真實的關係,必須要讓真實與真實進行比較。這是非常重要的!他繼續說:當今的人類,幾乎只是用詞語在思考,從來不是基於真實來思考。所以就沒辦法真正的思考!比如說很多法律或者什麼人,他們就說:可是法條就是這麼訂的啊,所以要這樣判,法律就是有這樣的限制啊!從某個角度來講,對啊~他的邏輯跟理性非常正確,就法論法嘛。可是這就是基於詞語來思考,那些詞語可能是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或國外翻譯來的,根本跟日常生活語言沒有任何真實關係的聯繫,所以就變得非常奇怪。你也想不懂,但想不懂是正常的,因為它不真實嘛,如果懂才奇怪。很多時候發展出一些很怪的東西時,其實就只是用詞語在思考而已,而不是基於真實在思考。基於真實在思考很困難,因為要有真實的經驗,可是我們大部分人又沒有,所以就沒有辦法真正的思考,然後我們就卡住了。

Steiner說:如果人可以理解來自於真實的東西,能找出關聯性的話,那類似三元性的東西,比如說三元社會、人的身心靈三元性、頭胸四肢的三元性,這些就比較容易可以理解。但假如只針對字詞來思考的話,往往就沒有辦法真正理解,因為太難了,不知道它在幹嘛!他說:當時有很多社會主義或共產黨的領導人,他們都在講空話,但是有沒有辦法把這些話真正的實踐到這個世界上來呢?又沒有,那就只是基於詞語在思考!你會發現越需要用漂亮的口號去包裝的,往往就越缺乏實質,現在大家常常講行銷,我最常講的就是如果做到很需要行銷的話,那大概產品不怎麼樣。像我有個朋友是台南人,他就說:要去台南吃小吃,當然網路上找一些資料也許有,但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看到有個招牌,上面就只賣一樣東西,比如說陽春麵,招牌上沒有任何名字,就路邊的鐵皮攤位,然後看到大家都在那邊吃,你去吃就很好吃;或者是水煎包,沒有名字,就在那邊一直蒸水煎包,看到大家在那邊排隊,你去吃就很好吃。這是什麼?如果本質非常好的話,需要任何行銷嗎?完全不需要啊!那需要什麼產品多樣性、搭配什麼菜單:A餐、B餐、C餐嗎?不用啊!光賣陽春麵就可以了,招牌上就寫陽春麵,要吃陽春麵就來這裡吃。牛肉麵、水煎包也是這樣,真的好吃的台南在地小吃就是長這樣:大樓邊邊,或是一個鐵皮,然後招牌上就產品名稱而已,大家一看就知道!(煜:這點我與老師的觀點不同,這其實要看當事人想怎麼做,是要專攻一項,或者滿足較多需求,而且這些小攤其實都有其脈絡背景,在當時的環境下以最克難的方式經營,累積好幾十年或幾代之後才有如今的景況,目前的競爭狀況是否適用,需要好好觀察及實驗!我認為行銷就是溝通,是不是產品好、服務好就不需要行銷?這還是要看當事人想要什麼!口碑傳播也是一種行銷。)

 

真實的理解才能做對的事

所以真實很難,為什麼?因為我們處在一種過度浮誇跟包裝的年代,我們的思考也都是假的,剛剛講過,都是跟屍體和遺照學的,所以也不是真實感官經驗的東西。現在更可怕的是網路,網路雖然也是人家真的去看過才寫出來、照出來的,可是畢竟那是屍體跟遺照而已啊,就算他寫得再好,跟你真的去那個地方、真的去感受、或真的去那家店吃東西,絕對是不同的!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就算你力學原理學得再好,但是沒有那個技術,釘出來的椅子就不平啊,因為木工是要技術的嘛,要想辦法把木頭切平、釘平、釘牢了,才能變成一張椅子,這件事是沒有辦法完全用思考去做出來的。所以你可以設計出非常漂亮的椅子,問題是力學上計算的非常完美,可是用鋸子鋸不出來啊,用機台割不出來那個形狀,有用嗎?沒有用啊!所以我們現在有太多都是基於抽象的思考,就像我們之前講過美國國會去調查為什麼沒有金融機構,或者當時為什麼沒有經濟學家可以預測會發生金融危機?(煜:其實是有,但是當時的氛圍,使他們不受重視。所以應該也要調查為什麼當時大家眼睛都被蛤肉黏住。)我講過這故事嗎?他們聽證會就找大學教授來,大學教授就說那時沒有辦法預測啊,現在有一個很厲害的數學模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可以預測出什麼什麼,準確度可以到多高,模型有多厲害。問題來了,這個世界曾經發生過「其他條件不變」的狀況嗎?沒有嘛!如果所有的理論跟數學模型都是建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才能夠有預測能力、才能夠有解釋力的話,那整個理論就是一套空話啊!因為就是不會這樣發生嘛!有些人說那為什麼有時候會準,我們就要舉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大家知道嗎?有一個西方的諺語,叫做不會走的時鐘,一天也會準兩次,這是什麼?矇到的!但是那是真的可以用的理論嗎?是基於真實嗎?

現在的狀況就是如果我們的教育還是一樣,升學引導教學,或者講考試引導教學,升學跟考試要求的項目又不是基於真實的作為而出來的話,那我們的學生永遠都在學假的東西。Steiner的講法其實是拉到一個非常高的標準,然後得罪了一大票人,大家都是靠造假在活下去的。之前不是講過台灣的英語補習教育已經強到連新加坡、香港的小孩要去考美國的托福,都會跑來台灣補習。知道這件事嗎?台灣的補習教育非常厲害,只要你有題庫,他就可以想辦法破解,破解的意思就是我可以讓不懂的人也可以考出高分,這就是補習班的強項啊,沒有一點工夫怎麼賺你的錢,所以破解題庫就是他們的人生目標。為什麼現在托福改成跳動式的考題:上機考,答對了就越來越難,錯得越多就越來越簡單,而不是用固定題庫?因為十幾年前美國整個托福機構的資料庫,已經被台灣的補習界破解了,所以包括新加坡:英語為第一主要官方語言的地方,香港:以前英國殖民地的地方,包括日本、韓國這些鄰近國家,甚至連印度要考美國的托福、GRE,都跑來台灣補習,因為就算他的英文比你好,可是考出來的成績比你差啊!英文比你好是什麼?就是可以閱讀英文的文章、可以跟講英文的人講話,可是他考輸你耶!為什麼?我們會對付題庫、會鑽漏洞啊!這樣你就知道我們的英語教學不是真正的英語教學,是應付英語考試的教學,所以是不是真的會英文?不是嘛!才會有人說從國中開始學英文到高中至少六年,怎麼不會跟外國人講話?這在台灣是正常的狀況啊!那你真的有學會英文嗎?學會的話應該可以看得懂國外的文章、可以看懂網站、可以講英文啊,或者至少聽國外的演講可以聽、不用看字幕嘛,可是為什麼都做不到?因為我們的教育不是在教你會英文,是教你會應付英文考試,所以你學的不是真的英文,你學的是考試用的英文,你的英文程度也是可以應付英文考試,但是沒有辦法跟外國人真的溝通、看不懂國外的網站。這樣知道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假嗎?沒有跟真實產生關係,跟題庫、課本產生關係而已,那就是會了題庫、課本裡的東西,可是遇到外國人、遇到真正國外網站的文章,還是看不懂、還是不會講,這就是台灣現在英語教育的問題。這樣可以了解嗎?真的很可怕!你知道這個一宣戰是多大的戰爭,不可能嘛!我們打不過所有的補習機構、打不過外面所有的升學教育派系,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打,默默地做就好!你去跟他們講有用嗎?他告訴你:會考試才有競爭力啊!所以他的英文可以不會跟外國人講話,可是考試可以考得比你好!那叫做會還是不會?在他的定義下這叫會,因為他會考試,所以他的英文成績好,你會跟外國人講話可是你的英文成績不好。之前不是有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就是有一個美國的交換學生來台灣,那時在建中,現在他已經回去美國創業了,是網路公司的老闆。他對在建中當交換學生的那個學期印象非常深刻,因為他英文考全班最後一名,他是美國人喔,美國高中生,你相信他是全班英文最爛的嗎?他是全班最不會考英文的!這兩個是不一樣的。這樣可以想像嗎?他說:明明考題要填空或要選擇的地方有好幾種可能性都是對的,可是就逼我只能寫一個。為什麼?因為語言是活的啊!可是填空要填什麼?就照課本填嘛!所以你會的就是把課本的那個字填上去,可是那到底是什麼意思,跟外國人溝通時真的可以這樣講嗎?你不知道啊!不是普通地方,是建中喔,全台灣最會考試的人都集合在那裡,他們會的英文也是這個檔次,那你覺得我們的英語教育有成功嗎?然後現在說我們要設一個大學英文畢業的門檻,所以要去考GRE、托福、全民英檢,才能大學畢業,這樣就可以提升全民的英文能力、可以增加國家競爭力。有用嗎?也是肥到檢定機構、肥到補習班而已!你真的要提升小孩的英文能力,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天找外國人跟他講話,或者就把他丟到國外,不給他其它的翻譯,就讓他自己在那邊活,活一活不就會了,為什麼要用考試來決定這件事,其實就是肥到題庫、肥到補習機構,那是多龐大的商業利益啊!政大吵了那麼多年,還打到行政訴訟,好像吵了五、六年吧?終於要廢除英語畢業考試。定了一個英語畢業的標準,一定要考托福或什麼東西幾分,小孩的英文能力就真的會增加嗎?多一個補習項目而已嘛!這樣可以了解嗎?所以Steiner在這邊講,當代的人總是使用詞語去思考,而無法真實的思考,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去理解真實與真實之間的關係,只能理解詞語與詞語的關係。這樣你看懂他在講什麼了嗎?有沒有發覺一百年前的預言現在全中?可以想像喔,就是這些內容聽起來好像很神秘,但是一點都不神祕啊,現在就活生生地發生在我們面前,活生生的例子就有某種的生命力,因為跟我們熟悉的就連結在一起了。這樣可以了解嗎?如果我們學了一套某一年代課綱委員寫下來的言之鑿鑿的內容,以為那就是真實,也相信了,就把它背得滾瓜爛熟,那就只會那套東西而已,跟真實的世界還是沒什麼關係,你以為在課本上看到的可以對應到真實世界,其實並沒有。這樣就知道其實大部分人是活在一種虛幻的泡泡裡,學的知識大部分是虛幻的泡泡:你真的有動手做過嗎?真的親眼看過嗎?沒有的話那就是屍體跟遺照而已!你沒有真實的認識它們!開始感覺到某一種現代社會的可怕現象嗎?我們好像學了很多東西、知識好像非常廣博、好像了解很多,那個真的叫了解嗎?還是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了解?我們並沒有真的了解,因為沒有把真實跟真實產生關係。

 

總結:第七講的大絕招

好!所以第七講出大絕招了!就是Steiner把整個華德福教育要做的事,撒了一個非常大的網:如果你要讓孩子真的學會,就要讓孩子能夠在真實與真實之間產生關係,而最基本的就是必須要讓孩子透過自己的感官去經驗跟體驗,才能夠產生真實的感受,之後再以這些真實的感受為基礎,才能練出真實的思考!因為這樣才能讓真實跟真實產生關係!否則你練出來的都是假的跟假的產生關係,最後還是假的。到第七講大魔王終於又出現,Steiner翻開底牌了,就是要這樣做、往這裡做。這樣終於知道為什麼華德福沒有快樂學習,知道了嗎?我們就是要把意志跟情感分開,然後等到情感成熟之後,再把它跟思考送作堆,所以並沒有要加強小孩的意志跟情感之間的關聯,讓它越來越緊密,沒有喔!如果叫快樂學習就是你想要、喜歡的就去學,不喜歡、不想要就不用去做,這樣就只會增強意志跟情感的作用,而沒有辦法把意志力獨立練出來。所以小孩的意志可以獨立練出來,是非常神奇的事,一定是祖上有積德,才有辦法剛剛好練到,否則我們一般人的意志就是一直跟情感連在一起啊,只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不喜歡的事就沒有辦法去做,就算你知道應該要去做,也做不了啊!那就是心魂還沒有長好!所以你可以想像如果華德福教育真的有努力地從幼兒園一路到高中,把孩子的基礎功練好的話,現在這些人簡直是超級無敵的人才啊!不用講有什麼知識或會考試、或有什麼證照,光是他的心魂狀態,要去做什麼應該都會很猛吧!這樣可以了解嗎?有沒有學歷,或有沒有什麼認證,或什麼東西,我覺得那都很邊緣、很表相,重點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扎實地讓學生做這些事!可是外表看不到喔,就是在一個華德福學校看不到這些,因為它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生。你去參觀校舍、簡報……都看不到這些,這樣可以了解喔?所以很難啦!就是不是那麼物質,物質很簡單嘛,看有沒有窗簾、有沒有季節桌……但是精神性、內在性就很難!好!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就下課了!

 

以上就是「《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導讀」第八堂課(第七講)筆記整理。

 

除了前面紀錄中提出的疑問,重複看幾遍第八堂課筆記,心裡出現以下問題及看法:

看完史代納對於「理解」的看法,我的心得目前是這樣:

如同在「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中所說的,知識可分為:物質、觀象、靈感、直覺知識。在認知階段,就有上述四種層次之分,所以即使了解關係,也會有層次的分別,比方:物質知識內的對象之間的關係、觀象知識內的對象之間的關係⋯⋯等。「理解」是很不簡單的,所以凡事抱持著是否還有其他可能,以及謙虛的心態是很重要的!

就佛法來講,非常重視探究「本質」,而本質同樣有深淺,檢驗方式則是用金剛經的句子:XX即非XX,是名XX,以是否達到「是名」狀態來檢驗。

 

如果對「人智學」有興趣,請參閱:

《人學》導讀上課筆記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上課筆記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上課筆記

《奧秘科學大綱》導讀上課筆記

【人學導讀】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認識更高層世界的知識」課程摘錄系列文章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