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321.JPG

【上課筆記】

我是怎麼選擇及下決定的?

背後有什麼因素或力量在驅使我這樣決定?

 

時間過得真快,儘管我們走得起起伏伏,也活了一把年紀囉!不曉得在夜深人靜,或者在某一剎那,會不會突然冒出:咦~我是怎麼走到現在的?或者,我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在生命的某個轉折點,為什麼做了這樣、那樣的決定?如果當初的選擇不一樣,是不是人生就此不同?我想,回顧並不是在作事後諸葛,後悔或慶幸做了那樣的選擇,因為當時一定有當時的情境、狀態及心態讓我們決定那樣做,決定了就會有接下來的狀況要處理,處理了又會有後續的結果要面對。人生不就是一連串面對各種狀況,決定選哪條路及怎麼做的過程?而就在一次次的選擇及應對的過程中,逐漸走出一條屬於「我」的路。只是,我們有沒有注意到:自己是怎麼下決定的?背後是什麼力量、因素讓我當時做了那個決定?先來看看網路的反省案例:激發員工潛力的薩提爾教練模式沒有父母的尊重與欣賞,孩子無法真正的長大!

 

突然想起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在其名著《歷史研究》中,提出「挑戰與回應」的理論,以解釋曾經出現的文明為何走向消失與滅亡。他認為團體組織或者文明都有面對挑戰、陷入危機的時候,回應挑戰的方式決定危機如何被處理,不同的回應方式產生不同的結果。歸納起來,大概有四種回應挑戰的方法:

1.倒退回過去;煜隆看法:一再以過去的模式因應挑戰,即使重蹈覆轍也依舊如昔。

2.對未來產生白日夢式的憧憬;煜隆看法:認不清楚現實。

3.封閉自己,以神秘經驗處理挑戰帶來的衝擊;煜隆看法:比方清朝白蓮教抵抗外國的入侵;或者遁入神秘經驗中,脫離現實。

4.面對危機,把危機轉化成有利於未來發展的元素。

想想看,個人是不是也是如此?

 

我是怎麼選擇及下決定的?真的是我「自己」在下決定嗎?

這當中有沒有原生家庭、社會、與生俱來的習性在影響?或者只是純粹的感官欲望、反射動作?

如何下決定、回應各種挑戰、困難、狀況,我是不是有個「固定模式」?如果有,表示自己有覺察到,那這個「固定模式」是怎麼來的?背後有什麼因素或力量在驅使自己用這樣的模式面對狀況?

 

上一堂課:「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我們了解從0-77-1414-21歲每個階段各在發展什麼?成熟指標、教育重點、追求目標又是什麼?接下來的這堂課,則要講21-2828-3535-42歲的發展,但但但……年紀大了就會學了後面忘了前面,還是來整理一下之前已經上過的各階段發展及相關說明:請參考:「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

大約

時間

身心靈發展

成熟

指標

教育

重點

追求

目標

00-07

物質身:佔有空間、具有質量的固、液、氣體及能量。比方礦物。

換牙

意志

07-14

乙太身:具有生命現象(不只是生物學講的)的作用及力量。植物有物質及乙太身。

青春期

情感

14-21

星芒身:心的載體,讓人及動物(具有物質、乙太及星芒身)有感覺、有意識。好惡、情緒、欲望都在星芒身。動物有物質、乙太及星芒身。

自我

誕生

思考

 

自我體:人有「自我體」。與「意識心及靈」有關。

21-28

感覺心:與星芒身連結協作,感覺、辨別外在的事物及內在的感受。

 

 

 

28-35

理知心:內在的思考,能聯想、推理,把感覺心感覺的東西做判斷,然後記憶及學習。

 

 

 

35-42

意識心:可認知自己內在最深處、獨一無二的部分,可意識、認識到內在的我,與至高無上的「上帝(自性)」本質相同。感知、感受、反思、理解、體悟到自己是一個「人」,也能檢討、反省、改進。意識心也是靈與物質的介面,靈需要透過意識心接觸物質世界。

 

 

 

42

之後

靈自我(manas):內在透過對星芒身的修練而產生。好惡、情緒、欲望都在星芒身,所以修好星芒身,「無欲則剛」可為形容。靈自我這個名字也取得好,好惡、情緒、欲望就是外在呈現比較外面層次的我。

 

 

 

生命靈(buddhi):內在透過對乙太身的修練而產生。生命、個性、氣質在乙太體,所以又更深入修練自我。史代納認為藉由宗教及藝術比較能改變乙太體,讓人體會宇宙的恆常性。

 

 

 

靈性人(atma):內在透過對物質身的修練而產生。透過自我、意識心的努力而轉化身體機能為靈性人。

 

 

 

 

重新回顧一下專有名詞的內涵,對理解接下來的課程,應該有幫助!

 

.21歲前後的自我成熟

「自我」要如何成熟?怎樣才算成熟?

自我成熟為什麼重要?不成熟又有啥關係?

我們從看不見的靈性世界,經由權天使引領至特定的時代、大天使協助選擇民族及地區、守護天使幫助尋找適合的父母,然後降生地球,進入受精卵,看完一生的生命藍圖後隨即進入沉睡,直至出生。

出生後,從形體到內涵,逐漸成熟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每階段該發展的內涵,如果沒有在那段黃金時期發展好,21歲後的發展也會遇到各種狀況,因為從21歲後展開的是對應0-21歲的V型反轉。

如果0-21歲每個階段都健全發展,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做「自己」。但如果某個階段該發展的內涵沒發展,而把力量拿去發展其他項目,就會造成不健全。比方:音樂神童莫扎特,很小的年紀就開始被要求彈鋼琴,可能物質體、乙太體都尚未發展完全,力量都拿去練星芒體(思考,鋼琴其實是具邏輯的樂器),整個人便會不健全,就不是「全人」。(但我們也可從另一角度來想:這是不是莫扎特自己選擇的生命藍圖?這是很有趣的問題。)

所以,自我要成熟,就要一步步按部就班的發展:

0-7:發展物質體,以大量的肢體活動練意志

7-14:發展乙太體,以規律生活、大量藝術活動(最好自己動手做的),藉由情感交流、同儕關係,練情感

14-21:發展星芒體,以培養獨立思考、實際接觸真實社會,練思考

以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的發展為基礎,再加上意志、情感、思考的心魂能力,「自我」便會誕生,產生強烈的入世願望,也就是對人生、生命會有圖像及預期,有很想做什麼的意願!

回想一下,我在21歲左右,是否有這樣的意願產生?

 

.21歲後展開的V型反轉對應:

下圖即是V型反轉對應圖:

V型反轉.jpg

 (121-28歲對應到14-21歲的學習階段、21-28歲的經歷促成感覺心成熟

  14-21歲約是高中到大學階段,不管在課堂、社團(實際做事)或打工,都學了很多東西,當自我誕生後,便會很想去運用所學,所以21-28歲是第一個學以致用的時期,以菜鳥之姿,在實際的工作場域,用實際經驗及嘗試去驗證自己所學

  所以在大學時,如果能夠有脫離家庭、獨立的生活環境,有助於畢業後的長大。因為原生家庭通常都能容忍自己的言行,只有在與外人朝夕相處,甚至產生緊密感情的關係下,經由對方的反饋,才會真正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感情的挫折,正是讓人長大的原因之一。

  經由這樣在生活、工作、感情上的實際磨練,去逐漸磨利自己的感官及感受能力

  但人要有「自我」才能反省,有反省才能調整自己,如果沒有,就會一再重蹈覆轍,或者一直受外界影響。老師舉感情、婚姻為例,一再遇到不對的對象,有兩種可能:一是識自己不明,誤以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以為我可以改變他,或者我可以忍、可以改變);二是識別人不明,誤以為對方是什麼樣的人(以為遇到我,他絕不會外遇花心)。如果沒有「自我」反省,痛苦就會一再發生,所以痛苦是刺激自我覺醒、成長的因素,如果還不夠痛,自我就不會醒。反過來說,會痛,是自我還沒發展好的結果,也就是前面的思考、情感、意志沒有發展好。也有些人會覺得反省、選擇、決定很累,只要你告訴我怎麼作就好,同樣也是前面階段該發展的都沒發展好。

  經由21-28歲實際在工作、感情、生活中驗證所學、磨利自己的感官及感受能力,再加上自我的反省,感覺心就會逐漸在28歲左右成熟。如果在感覺心尚未成熟前就踏入婚姻,在感覺心成熟後,有可能會覺得另一半不是自己要的人,而步上離婚,這可以觀察2930歲左右的離婚率是否較高來驗證。另一方面也可觀察自己在28-30歲間,是否感情波動很大。

  目前的教育及社會狀況,讓大學生選擇延畢、進研究所,反而失去磨練的時機,21-28歲最好盡量去實際接觸不同工作,了解自己,促成感覺心成熟,工作幾年,再次確認自己的心性及喜好,這時再回去念書的效益更大!而之所以會有那麼多年輕人覺得容易受傷,其實是感覺心不夠成熟,沒有在實際磨練中了解現實的結果。

 

 (228-35歲對應到7-14歲的感受階段、28-35歲的奮鬥促成理知心成熟

  經過前一階段21-28歲初入社會工作,以實際經驗及嘗試去驗證所學、磨利自己的感官及感受能力,以及再次確認自己的心性及喜好,自己會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想要知道什麼?缺什麼?不再是由師長告訴你要學什麼。所以28-35歲是自我教育、各類才藝學習最盛的時期,這時候是為自己的理念、興趣去學,因此也是學習「如何學習」的時期。一般的補習班是將整理好的一套知識或技能賣給你,如果沒有判斷能力,也不會知道老師教得好不好,學習如何判斷是這階段的重點。

  前一階段的經歷促成感覺心成熟,感覺心是人際關係的能力,需要一個一個去試、去實際體驗才能成熟。而理知心則需要在感覺心實際體驗的基礎上去做推論,才不會脫離現實過於抽象,高舉理想又無法落實。

  理知心是作判斷的能力,是內在的思考,能聯想、推理,形成邏輯、理論架構以作為判斷及推論的依據,所以能把感覺心感覺的東西做判斷,然後記憶及學習。理知心需要感覺心的實際體驗,才能真正成熟,反過來也會成熟感覺心,因為理知心不用每件事都實際經歷才能判斷,它能舉一反三的推論,幫助感覺心成熟。所以不切實際的希望與期望,來自於理知心的缺乏或不成熟。而這種不論在工作、感情、人際關係、生活中,了解道理後再類推的能力,與會讀書、考試的能力並不相同。

  一般男性由於並沒有花很多心力、時間在感覺心上,所以對人際關係的類推較差,要請另一半多多諒解、協助。

  

 (235-42歲對應到0-7歲的成長階段、35-42歲的掙扎促成意識心成熟

  經過28-35歲自主的由自己不足之處努力奮發學習、增加專業技能及學習能力,以及以理知心的力量讓情感更成熟的階段,我們開始進入35-42歲的掙扎期。之所以會掙扎,是因為這個階段開始沒那麼「物化」,會進一步探求物質世界以外的「意義」,但意義只在個人內心,除非自己打心底認同,不然不可能由別人告知。由於我們已習慣標準答案,所以就會找靈性導師告訴自己人生意義,剛開始聽進去,一段時間後又感覺不太對勁,於是又找另一位導師,但始終沒辦法「安心」,於是就會恐懼、焦慮……這在前面幾個階段沒發展好的狀況下最易出現。

  意識心與理知心不同,不是對外的反應,是來自內心的聲音,比方會問:幹嘛來這世界?由於我們的價值觀大部分是在0-7歲時受原生家庭影響所建立,這一階段也會開始檢討:與原生家庭的關係、受到原生家庭什麼影響?要繼續背負下去嗎?還是放下?……當然,這要先自己有覺察、意識到,比方:有時會冒出一些「想法」、「場景」、「畫面」,想起小時候的事情連結到現在,對自己的影響。這樣的檢討,對華人特別重要,因為華人與家庭緊密相關,「意義」通常是家庭賦予的。

  這個階段,小孩長大了,父母也可能不在了,外在的限制逐漸減少,也會開始思考: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了什麼要繼續下去?經由這樣的思考,去發現自己下半生的方向!

 

當然,以現在的社會狀況,我們都不太可能這麼順利的發展,於是「中年危機」就會出現!「中年危機」一方面是前面的階段沒有健全發展,另一方面最主要是守護天使來警告你已經偏離生命藍圖很久了!這是下次的主題:「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看到這個題目,「靈魂暗夜」,真是恐怖喔~

 

前面表中的空格,可以試著填看看了!

 

◎功課:

.回想一下,自己在21歲左右,是否有強烈的入世意願?

.觀察自己在28-30歲間,是否感情波動很大。

.回想一下自己在21-2828-3535-42歲時的狀況。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1: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20160111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2:人類生命與宇宙進化(20160118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3:出生與三歲前的生命(20160215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4:學前到學齡期的發展(20160222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6:中年經歷的靈魂暗夜(20160314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7:超越時代的靈性選修(20160321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8:展望未來到面對死亡(20160328

人智學生命史圖表

「史代納的生平與著作」系列講座

奧密科學大綱」系列講座

 

END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