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2452.JPG

【上課筆記】

我們在這個世界做什麼?

以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借假修真」

「假」不是假的、虛幻的,而是借來的

我們用借來的東西去修可以帶走的東西

要怎麼練?

必須有星芒體才能練靈自我

有乙太體才能練生命靈

有物質體才能練靈性人

物質體、乙太體及星芒體都是從物質世界借來的

當這一世生命結束時

它們都要還給這個世界

靈的部分則可帶走

這就叫「借假修真」

 

因果律並不一定是現世報

Q:老師上次有提到科學的因果律,與佛教講的因果是相同的嗎?

A:所有存在物質世界的東西,某種程度而言都跟因果定律相關,只是有些可以在物質世界找到「因」,有些則找不到,所以它的因可能在物質世界之外。如果我們可以在很寬廣的範圍去尋找因,基本上都找得到;但如果只在物質世界尋找,確實很多時候都無法找到。佛陀在談因果的時候,也被學生挑戰過:老師您曾經講過,一個人要慷慨才能富有,吝嗇就會造成貧窮,但為什麼我們也看到富有的人很吝嗇?那是老師講的因果律有漏洞?還是因果律其實是錯的?佛陀就回答:因為你看到的是這一世,所以你會說這一世很吝嗇的人也很富有,但有可能現在的富有是前一世的慷慨,但這一世的吝嗇則會導致下一世的貧窮。所以因果律並不是現在做了某件事就現世報,有些時候需要時間與醞釀才會顯化。靈性科學也有類似的觀念,下堂課就會講「死後的歷程」,有些部分與佛教有點像,有些則有很大的差別。因為人智學並不是試圖建立一個包容所有宗教理論的大派別,而是希望用現代人的理性邏輯就能理解的方式,說明宇宙的法則。

當然佛陀講宇宙的法則是用那個年代的印度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去講,換句話說,如果講的內容是當時印度人沒辦法理解的,要不就沒辦法被記錄下來,要不被記錄下來但被扭曲,就像我們記筆記,老師在上面講一種,下面就會出現二十種筆記一樣。如果學生本身不能理解佛陀講的內容,確實就會有不適當的紀錄,所以佛經有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不見得是佛陀講經的問題,可能是傳抄過程的問題,有時是翻譯的問題,更有時是當場記下來就有很多版本,因為當時大家的理解就不同。那到底哪個派系比較厲害、比較精確?或者這個派系跟那個派系看起來有矛盾?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所看到的矛盾,就像上次所講的,是不是只因為我們的修行還不夠,所以沒辦法看到共通的圖像?也許當我們練到時,就會看到他們共通的部分。很多人想要去找派系間相異之處,然後彼此攻擊,那是人類心智發展的某種特性,但我們也可以有另一種特性:先看相同的部分,也許比較容易搞清楚到底在幹嘛。因為如果一直在鑽研不同,會覺得很混亂,但其實除了細微末節的不同,大目標、方向是相同的,這樣就比較容易理解。史代納在寫書時,也是基於這樣的概念:訴諸人類共有的經驗與常識,來幫助我們理解靈性科學。

 

一層一層推論人的三層身體: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

上次有講到「人智學」與「神智學」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神智學」是從最高的宇宙存有開始談起,一直談到地球、人類;「人智學」的方向則相反,是從人類本身開始談,然後慢慢往上談,談到宇宙最高的存有。所以這堂課就從人類的組成開始講。(建議與「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1世經歷到生命藍圖」一起閱讀)

史代納也很清楚一般人的思考沒辦法那麼有系統與周全,所以必須要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推論到底人是如何組合而成的。所謂組合是說人類不是只有一個部分、一個面向,而是有很多不同面向,所以他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用感官看到另一個人,如果只看到物質身體,就只看到一部分,接下來要繼續探索:這個物質身體有沒有與外在世界共通的部分?也就是能在外在世界找到與物質身體同樣的東西。我們可以發現無機物,或者是礦物的世界,但無機物或礦物是純粹的物質身體、純粹的肉體,而人與礦物有很大的不同。那人在什麼狀況下會變成礦物?史代納認為人死後就變成跟礦物一樣,他提醒我們:如果可以在外在世界找到一個純粹只有物質身體的東西存在(礦物、無機物的世界),那我們跟它們有什麼不一樣?我們是「活的」!所謂「活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我們有某種力量、某種組成可以抵抗礦物世界的規律,礦物世界的規律又是什麼?以物理學的熱力學來講,物質世界是趨向於混亂而不是秩序,也就是不是越來越有結構。近代物理學常講一個例子:如果物質世界是朝向秩序,把鋼筋、水泥等建材聚集在一起,然後點火藥爆炸,應該變成一棟大樓(朝向秩序),但事實不是這樣。如果只談物理定律,這個世界是朝向無秩序與瓦解的方向前進,這是物質世界的法則。人類並沒有被這樣的物理力量拖垮而瓦解,所以必定有另一股力量跟它作戰,簡單來講就是這股力量撐住人類,而使得我們不會被瓦解,這個力量就被稱為「乙太體」。

 

乙太體:「活著」的作用與力量

「乙太體」是什麼?史代納下了一個基本定義:所有活著,也就是具有生命現象的存有,除了物質體之外,還有一個乙太體同時在作用,「活著」的作用與力量就包含在乙太體內,也可以把它叫「生命體」,是帶來生命的。由於史代納是科學家出身,大學是讀理工大學,所以做了一些解釋與辯證:

.用「乙太」這個名詞,是為了跟遠古以前的靈性傳統連結,但跟近代物理學講的「乙太」不一樣。近代物理學講的「乙太」是光的介質,1819紀時認為光是一種波,所以需要介質傳導,就像聲波需要空氣,聲音才能被人聽到一樣,如果光要被看見,宇宙中就要瀰漫介質,物理學把它稱為「乙太」。

.雖然用「乙太」稱呼,但要注意以下幾點:1.是「乙太體」並不是在物質世界能發現的東西,也就是不是物質感官世界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必須使用「靈視」或「超感官能力」才能直接觀察到,所以不是物質實體。2.它也不像一般生物學講的「生命力」,因為這種「生命力」指的是化學力、物理力的呈現。3.「乙太體」有一個形狀,人的範圍除了「物質體」的範圍,同時也有一個長得像物質體形狀的乙太體,大概是物質體外兩指幅寬的範圍,有些人大一些,有些人小一些,包覆身體,但不只在身體外,是瀰漫滲透整個物質身,如果沒有滲透到體內,器官就不是活著。

 

乙太器官在體內無所不在

為什麼現在的物質科學或生物學沒辦法觀察到?史代納認為現在物質化的思考有一個盲點,比方減肥要控制熱量,就用吃進去的熱量減消耗掉的熱量,身體就好像是一個火爐,純粹是物質的過程,少吃多動就可以。如果是這樣,生命到底跟無生命像礦物的區別在哪裡?因為只是一些物理化學反應,但現代的化學或生物學沒辦法用無生物培養出生命,也就是可以操作一些化學反應,但如果原本就不是活的,就沒辦法培植成活的,生命只能來自生命。史代納認為物質科學以為人類的身體是由一堆物理化學作用組成,但事實上並不是,是有一個物質科學沒辦法偵測到的東西叫「乙太體」,才能「活」,如果沒有,就沒有「活」。身體裡的器官都是因為有乙太體才能活著,每個器官背後都有一個乙太器官,心臟背後有一個乙太心臟,肺臟背後有乙太肺臟、腦背後也有乙太腦……乙太器官與物質器官不太一樣,物質器官是一個個分開的,但乙太器官是全部混在一起,也就是相互滲透、關連,而不像物質器官有明確的界線。西方人很難理解上述的概念,但從東方的觀點來看就很簡單,所謂乙太器官就是中醫講的臟腑,中醫裡的心肝脾肺腎,不只物質世界的器官,也連結到內在身體其他部分及作用,比方經絡,心不只有心臟,還有從心臟開始的手少陰心經,上面的每個穴位,都可以做與心有關的機能調整,所以心不只是心臟,整個身體都有心。其他內臟也是一樣,像足厥陰肝經走到腳,所以腳上也有肝。所以從中醫的角度來理解乙太體比西方人容易多了。事實上我們體內的物質體臟器,只是乙太臟器在物質界的凝結或反映,心肝脾肺腎在體內是無所不在的,因為是相互融通與滲透,但在物質體的呈現上會有特定地方。另外,中醫講相生相剋,水剋火,腎屬水、心屬火,如果以物質器官來看,兩個器官分屬不同位置,如何剋?所以是指乙太器官的腎與心,彼此會有融通與交流,當一方不好時會影響另一方,或當一方好時會幫助另一方,所以臟腑間的相生相剋也是乙太器官相互交流的結果。

 

星芒體使人醒來有意識及感受

外在世界有什麼也具有乙太體?就是植物。植物活著就有乙太體,但人與植物又有不同,照史代納的說法,植物是處在睡眠狀態,沒有意識,所以必須要有另外的東西,才能使人有意識。但有些人認為植物是有感受的、有意識的,像含羞草,一碰就合起來,對刺激有反應,但可以動與對刺激有反應是不是就是有意識?史代納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不能這樣看:一塊鐵一直加熱,會膨脹、變熱,到一定程度會彎曲,是不是也對環境刺激有反應,但鐵有意識嗎?所以對刺激有無反應,並不能作為有無意識的區分標準,但一般就會用此來區分,史代納認為這樣的區分很不精確。

如果要區分人與植物的不同,那就是人是醒著的,因為人有「星芒體」(「脈輪」也在星芒體),人與動物都有星芒體。先整理一下:人與礦物不一樣是人活著,活著就有乙太體;植物也具有物質體及乙太體,但植物沒有感受、不能運動、處在睡眠狀態,但人有感受會運動有意識,是因為有星芒體,它使人醒來。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是像植物處在睡眠狀態,當醒來後,就變成像動物。所以講到目前為止,人類組成有三部分:有可以看見的物質體;讓人活著的乙太體;使人醒來有感受的星芒體。星芒體就不像乙太體有具體的形狀,它形狀不固定且範圍較大,帶有某種訊息指揮乙太體去建構身體。我們不太能用肉眼直接看到星芒體,是看到它透過乙太體影響物質體之後的成果,就像透過乙太體在物質體上的工作,才能看到乙太體對身體的影響一樣。只有練功到一定程度才可以直接看到乙太體及星芒體。

 

自我體:人與動物的區別

如果動物與人同樣都有物質體、乙太體及星芒體,那人與動物的區別在哪裡?孟子也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史代納認為:如果我們只有物質體、乙太體跟星芒體,那就跟動物一樣,但我們跟動物不同,那必定有動物沒有的東西存在,這個不同的部分叫「自我」。只有人類有「自我」,礦物、植物、動物都沒有「自我」。「自我」是什麼?前面講到星芒體會讓人醒來,動物也有星芒體,那動物的醒與人的醒差別在哪裡?人除了醒來的意識狀態,還有其他部分,史代納認為:如果我們很真確的探究動物的所有行為與感受,要不就是身體的機構或結構(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造成,要不就是外在的環境刺激造成,但人除了這兩種還有其他行為及感受,這就是自我在左右。睡著時,人與動物非常接近,不太容易區別,但醒著時,就可以用上述的不同來區別。「自我」可以體驗到變動世界背後的恆常性,世界萬物有其變有其不變,但動物一切依照變的世界在變動,所以牠沒有恆常性。史代納認為:我們內在的自我其實本身也不具有恆常性,也就是不是永生不死、恆常存在的,但可以透過自我感受恆常性。所以如果我們可以在內在經驗中覺察到恆常不變的狀態,這樣「自我」就已經在了。(就我對佛法的理解,恆常不變的狀態,在個人為「自性」,在法界為「法性」。)

 

透過「自我」把過去的經驗或感覺抓回到現在重新感受

人類的「自我」也使人有記憶的能力,很多人認為動物應該也有記憶阿,像動物會認主人不就代表有記憶,但史代納認為:嚴格來說,不能講動物有記憶,因為所謂的記憶除了當下的感受,還能把之前對狀況的感受再抓回來。他舉一個例子:動物看到主人會很開心,是因為主人在飼養的過程中,與動物共享生活經驗,就會在動物的星芒體中產生欲望,也就是看到主人會很開心是因為牠生活所需,就像肚子餓了需要吃食物一樣,是本能的反應,所以不能證明動物有記憶。如果要把動物基於星芒體的反應稱為記憶,那就得要發明新的詞彙來解釋人類的記憶,因為人類的記憶與星芒體的反應不同。如果人肚子餓會去找東西吃,那跟動物一樣,不一樣在人會想起過去肚子餓吃飽後的滿足感,也就是除了當下的肚子餓(身體的機構和結構造成),也包含了想要過去曾經得到的滿足感(把之前對狀況的感受再抓回來),所以當過去的滿足感在現在飢餓時能回到意識內,作為行動或刺激的原由時,就可以稱之為「記憶」而這樣可以把過去的經驗或感覺抓回到現在重新感受的過程,就是透過「自我」完成。所以如果只有受到當下的經驗影響,而產生飽足或飢餓的感覺,那就跟動物沒有差別,但在當下的刺激外,會有一些別的部分,可能是基於從靈性世界來的,或者是從過去經驗中得到的記憶,這就造成人與動物的不同。

 

「自我」幫我們產生新連結而「學習」

「自我」會幫我們重新跟過去或外界產生新的連結,而不只是相同的連結。舉一個例子:動物可以訓練,比方訓練狗在同一個地方尿尿,我們也可用訓練動物的方式來訓練人,會達到某種效果,但人有另一種能力叫「學習」史代納講人並不是只有透過重複的行為而得到想要的成果,而是在重複某些行為時,在他的內在會忘記這個「行為」,可是可以把這些經驗轉化成「能力」,比方小孩在學寫字時,一筆一畫都記得很清楚,但已經會寫了,就不再記得手要怎麼握筆、字要怎麼寫,而是把過去所做的忘掉,然後從內在長出寫字的能力,所以並不是透過訓練就有能力,而是要透過「學習」:當你做一些事情時,你做了但又忘了,忘了之後從內在生出能力。就跟武俠小說一樣: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拳,問還記得嗎?還記得多少招式?還記得!那繼續練!練到後來再問還記得嗎?沒有,現在一招都不記得了!那就是學會了!人類的「學習」與「訓練」動物是不一樣的,如果訓練人重複做,就只會做重複的行為,那人就變動物了。但如果透過人去做某些行為之後,然後把這些放掉,而長出一種能力,這就叫學習。現在教育很大的問題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很精確的重現過去老師教的東西,這叫「訓練」。學生為什麼沒有創造力?因為他沒有忘掉老師教的東西,所以沒辦法從內心長出能力、沒辦法長出自己的東西,只能把老師教的反彈重現而已。所以如果把人當動物訓練就變動物,但如果培養出學習能力,就會從內在長出東西,這就是「訓練」與「學習」的不同。動物可以訓練,但沒辦法從內在長出新的能力,動物學會了幾個動作後,並不會變出新把戲,訓練牠做什麼就只能做什麼,可是人就會有新花樣,人在熟練動作後,雖然會忘記練習的過程,但會從內在長出跟原來不完全相同的能力。像小時候學寫毛筆字,都會先臨摹,但臨摹半天顏真卿或王羲之的字帖,最後寫出來的字還是會有自己的風格,寫字是學會了,但不會跟臨摹的字帖一模一樣,我們不可能完成複製,但會長出寫字的能力。所以我們的行為不是完全複製外在刺激的反應,而是內在會長出能力,這就在我們的「自我」裡。

如果我們要把動物基於本能的反應當作記憶,那就要創造新的詞彙來形容人類具有的能力。因為星芒體,我們感受到的會忘記,自我則是使忘記的東西被轉化後再出現的能力。「自我」是人類獨有的,其他萬物則是基於外界給牠(它)的刺激或是本身的機構或結構(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而展現行為,但唯有人類不只如此,除了前述兩項,還有別的來源。所以「自我」就是人與動物、植物及礦物最大的不同,以及人在物質世界最獨特之處。我們可以把人像動物一樣訓練他會考試,但是不是有能力就是另一件事了,因為能複製老師教的如實呈現,跟自己創造出東西,內在所動用的力量是不一樣的。

人在可見的世界裡,會有以上所說的幾層呈現: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及自我,是有形世界可以覺察到的部分,無形世界則有別的,下半段就要講:感覺心、理知心、意識心、靈自我、生命靈、靈性人。上半段史代納是用貼近生活的方式,一層一層的比對、推論,讓我們理解、體會人的組成及獨特之處。

 

其他流派講的物質體、乙太體及星芒體,與史代納說的一樣嗎

Q:坊間也有物質體、乙太體、星芒體的用法,與史代納所說的一樣嗎?

A:當人發現一種新東西時,可能會創造新名詞來稱呼它,也可能借用舊名詞,這就造成翻譯的困難:其他人講的乙太體、星芒體,與史代納講的一樣嗎?有時是,有時不是。東方也是一樣,同樣的名詞歷經不同的年代、朝代,也產生不同的轉化與解釋。比方:「神」,現代想的可能是在天上某個很厲害的對象,但在先秦、周朝,「神」其實都是與「鬼」並用,稱之為「鬼神」。鬼跟神有什麼不同?就先秦之前的文獻來看,鬼與神共通之處都是人死後變成的,與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像祖先,稱之為鬼,所以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不是你家的祖先又去拜,是諂媚。對世界有很大的貢獻的人死後則稱之為神,像封神榜裡的人物就是,所以神也是人但不一定是自己的祖先,祭拜就沒有諂媚的問題。現在我們講神,意思並不是指祖先,很多時候是用來翻譯西方的God,但在天主教或基督教裡的意思,其實比較接近於商代講的「上帝」,神是人死後變成的,God則不是,所以用上帝來翻譯God比較正確,但日常用語則不會這樣區分。很多名詞的用法經過時代、地區的轉變,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其他流派講的乙太體、星芒體是不是與這邊講的相同,是不一定的。再舉一個例子:西方花精的系統也有很多派系,巴哈花精與澳洲花精講的乙太體就完全不同,需要翻譯:巴哈花精的乙太體指的是什麼、澳洲花精的乙太體指的又是什麼、史代納講的又是什麼,所以看到不同流派使用同一名詞,就要先了解它的具體內涵是什麼。目前並沒有一套各流派的名詞內涵互通解釋對照表,所以要小心處理。

Q:實體器官切除後,乙太器官還有作用嗎?

A:從人智醫學的角度來看,器官切除並不是一個好方法。但切除器官後,乙太器官還是存在,它與物質器官必須要有互動,雖然是作用在全身,但需要有某個地方讓它們互相合作,使它們的功能在物質界更加彰顯。器官切除等於介面不見了,該乙太器官對於物質身體的效用就降低,如果能讓這個乙太器官找到另一個適合的地方,把它的作用滲透過去,還是有機會恢復原有的大部分機能。

 

「感覺心」透過星芒體產生感受

一般會把人分為身心靈三個部分,事實上「身」也有三部分,就是前面所說的:物質體、乙太體跟星芒體;「心」也有三部分:感覺心、理知心與意識心;「靈」也有三部分:靈自我、生命靈與靈性人,自我則不在這些部分內,所以人一共由十個不同區塊組成。

我們有感受,都跟星芒體有關,史代納講:當接觸到外面的東西時,它會打到我們的星芒體,在星芒體就會產生「心智圖像」,位在星芒體與自我之間。如果外在的東西一進來就已經被自我吸收,我們就不會對這東西有感受,但如果沒有完全被吸收,就會對它有感受,這時就會意識到它的存在。比方:如果你穿了一雙非常好穿的鞋子逛街,走路時並不會感覺到鞋子存在,什麼時候有感覺?當你覺得鞋子弄痛了你,不舒服時就會被提醒穿了鞋子。在星芒體的層次,外在的東西讓你有感受,代表沒有被自我完全吸收,所以可以意識到它的存在。所有會意識到的東西,代表你還沒有完全接受,只要一接受就會視為理所當然,不會再感受到它。當星芒體受到外在的刺激,自我又還沒有完全接受之前而產生了感受,這樣的作用就稱為「感覺心」,是心魂的作用之一。在物質世界,感覺心必須要透過星芒體才能工作,也就是如果沒有星芒體,感覺心就無法在物質世界工作,所以有時我們會把星芒體稱之為「心魂體」。星芒體屬於身的部分,感覺心屬於心的部分,事實上是不同的東西,只是在物質世界必須在一起才能工作,所以我們才會說感覺心與星芒體連結在一起。那有沒有分開的時候?有,但不是在物質世界。

 

理知心:從內在產生判斷、邏輯思考、聯想、推理的作用

我們不只能從物質世界接收刺激,也能從內在產生判斷、邏輯、思考,這些不見得與外在的事物有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比方:我們會看到A聯想到BB並沒有出現在感官刺激中,但會被我們聯想到。這種具有聯想、推理的作用,就是「理知心」。

 

意識心:體驗到內在的「我」與至高無上的靈性存有的本質相通

再繼續往上:每一個人的內在只能用「我」來稱自己,不能用「我」稱別人,所以「我」其實跟「自我」的狀態有關。以西方的宗教來講,摩西曾經在曠野中發現一棵樹焚而不毀,就問祂:你是誰?叫什麼名字?那個靈性存有就說:I Am that I Am在靈性的最高點或最深處,是無以名稱的,沒辦法幫祂取個名字,所以會用「I Am that I Am」來稱「神」、那位至高無上的上帝,因為祂的本質與我們內在能意識到的「我」的本質,是相通的,那個「我」並不跟物質世界的東西相通,而是跟靈性世界那個至高無上的靈性存有的本質相通。但相通並不是「我」就是「神」,史代納舉了一個比喻:我跟上帝的本質都是神聖的,但差別就像一滴水與海洋。我們的我就像一滴水,上帝的我則是很大很大的海洋,也就是神擁有很多神性,我們只有一滴神性,但我們仍和宇宙更高的存有具有共通性。(很有趣,佛法講自性融入法性時,也是用一滴水滴入大海做比喻。)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最深、獨一無二的部分,人類知道那個是「我」,是無法被其他人影響的。那個能夠理解到內在的「我」、意識到這件事,稱之為「意識心」。

 

意識心就是「自覺」

所以,心有三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感覺心」:我能夠察覺到外界對我的刺激、察覺到外界事物的存在;第二個是「理知心」:我能夠從內在邏輯或過去經驗中,進行邏輯推理或聯想;第三個是「意識心」:我能夠理解內在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部分與至高無上的上帝在本質上是相同的。「意識心」與前面兩個心不同,因為「感覺心」與「理知心」所得到的一切,就算不是外在的刺激,也必然與之相關。但從「意識心」獲得的,則是直接從內在出現,只能在最內在活動,而從中發出力量。中國傳統的說法把它叫「自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人能不能意識到自己,能不能有自覺,是非常難的。傳統儒家的心法是《中庸》,修練方法是《大學》,談的就是我們如何意識到自己;學者覺也,也就是如何覺醒、如何意識到內在自我的存在。所以在漢人的靈性傳統,當然現在有很多人不把儒家看成靈性傳統,而認為是帝王控制人民的技術,但從靈性角度看,很久以前就知道要去練「自我覺醒」。當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不是自然而然就發生的事,必須內在有某種力量,才能把握到。有些人的「意識心」可能不是那麼浮現出來,作用不是那麼清晰,有些人可能比較容易呈現出來,就像「感覺心」,有些人對外在刺激很敏銳,有些則很遲鈍;「理知心」也是,每個人的聯想力、邏輯思考力都不一樣;「意識心」也是一樣,有些人的「自我」覺察到內在「我」的力量較強,另一些人則不是那麼強。當然這些都可以透過修練而增強,是每一個人都有的潛能。

 

靈需要透過意識心接觸物質世界

再往上,就是「靈」的部分:從更高世界灌注到物質世界,但由於不是跟感官世界相關,所以需要一個介面:「意識心」。也就是我們必須先認知內在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我」,以這為基礎,才有辦法覺察到在物質世界以外的東西。「我」主要是跟「意識心」連結在一起,有一部分與「理知心」也有關,因為可以聯想回想過去的東西,或者產生的記憶,這都跟「我」有關。而「我」能夠幫助我們連結到內在神聖本質產生自覺,就是「意識心」的作用。所以在物質世界展現的「我」,一部分跟「理知心」有關,另一部分則跟「意識心」有關,而且可以透過「意識心」連結到「靈」。「感覺心」則主要是跟「星芒體」連結在一起。但要知道,把它們分開,是理論上或內在上有區別,但在外顯的心智活動上是一起的,無法截然分開,因為有時產生感覺同時也產生聯想,那時感覺心與理知心是一起工作,無法完全區分。像餓了,會產生想去追求食物的慾望,同時也有過去吃飽的愉快回憶,就是感覺心與理知心同時在作用。

 

靈自我:被轉化後的星芒體或感覺心

如果我們有內在的欲望跟渴求,通常是星芒體或感覺心主導,但如果內在能感受到恆常不變而努力修練轉化外在的喜好與欲望,被轉化後的星芒體或感覺心就稱之為「靈自我(manas)」。所以「靈自我」是練來的,練好時可以帶到下輩子。星芒體中的好惡,通常都是因為我們本身快樂、痛苦的經驗而產生,所以除了面對現在,還要跟過去一起工作,因為有過去經驗的累積,需要做回憶、回溯,看看自己之所以會喜歡什麼,是因為過去的哪些經歷,有可能得回去到童年,然後透過修練,超越喜好及欲望,練成了,就是「靈自我」。所以所有幫助我們修練情緒的,都是針對星芒體下功夫,在練的就是「靈自我」。中國傳統講的「無欲則剛」,就是在講星芒體的修練:我們如何轉化自己動物性或外在刺激的欲望。

 

生命靈:被轉化後的乙太體

但有另一個東西藏在乙太體裡,也就是我們的個性與氣質,這比較難練,因為更深藏在我們內在。修練的過程中,會慢慢從克制、轉化欲望,進展到轉化氣質與個性,但速度有快慢,史代納做了一個比喻:有點像時針跟分針,分針走得快,時針走得慢,改變星芒體會比較快看到成果,但修練到乙太體改變,相對就要花更多時間及更多功夫。因為人活著也是乙太體的關係,所以練成後,生命作用也會不同,像中國傳統的氣功,是在練變化體質及健康,就是作用在乙太體。練成之後,就叫「生命靈(buddhi)」,所以生命體(乙太體的別稱)可以練成生命靈。史代納講:一般來說,在西方社會什麼力量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及改變個性?比較大的作用通常是在「宗教」,因為宗教提供信仰與力量讓我們體驗到宇宙的恆常性與不變性,而這樣的體驗對於超越個性與轉化氣質是有幫助的。那是不是只有宗教有作用?他說:如果是真正的藝術,那也可以幫助人變化氣質、改變個性。

一般人在做時是無意識的轉化,但史代納提供的修練方法(第五章)則是有意識的轉化,他很清楚某種練習是在轉化某特定部分,可以有針對性的練,這是入門者的路徑。如果不是入門者,有沒有辦法修練?當然有,但就不太清楚每個修練要達到什麼效果,奧密科學則會很清楚的告訴你,哪一種方法是針對哪一部分在練,所以就會知道要怎麼練,堆疊起來會達到什麼效果,是有意識的轉變。

 

靈性人:被轉化後的物質體

如果自我」的功能夠地持續往下練,到最後不只改變星芒體,也不只改變乙太體,甚至改變了物質體(身體機能轉化),透過自我或意識心的努力,轉化後的物質體,就稱之為「靈性人(atma)」。也就是如果物質體被自我轉化,除了死後在物質世界留下物質體,因為修練而回饋到靈所變成的靈性人是可以帶走的。

 

借假修真:我們降生的目的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做什麼?以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借假修真」,「假」不是假的、虛幻的,而是借來的,我們用借來的東西去修可以帶走的東西:靈自我、生命靈及靈性人都是我們可以帶走的,也就是當我們生命結束到靈性世界時,這些都可以帶著走,但這些要怎麼練?必須要有星芒體,才能練靈自我;有乙太體才能練生命靈;有物質體才能練靈性人,而物質體、乙太體及星芒體都是我們從物質世界借來的,當這一世生命結束時,物質體、乙太體及星芒體都要還給這個世界,靈的部分則可帶走,這就叫「借假修真」。

 

人類的組成遠比七層更複雜

前面講過:感覺心與星芒體連結在一起,靈自我需要透過意識心才能進入這個世界,理知心有一部分帶有「我」的特質,但「我」的特質也跟意識心及靈有關,所以是層層相關,但在物質世界就會簡化談:雖然身心靈各有三部分,一般就談物質體、乙太體跟星芒體,再上去就講「自我」,「自我」上面就談靈自我、生命靈及靈性人,所以原來的九層就用七層說明,大部分的書只會說明七層,但事實上「心」的三層,感覺心、理知心與星芒體有關,意識心與靈自我有關。我們有時也會把七層類比物質世界的某些現象,像七個顏色、七個音階,但這樣類比合適嗎?史代納認為:這樣的類比使我們容易理解,但當中也包含了某些真理性。真理性指的是什麼?我們不只有這七層,還有其他連結,只是不是在物質世界或這次的輪迴境界中直接顯現出來,就像可見光之外還有不可見光,像紅外線、紫外線。人類有沒有可能連結到比物質體更低的存有?有可能;是不是有可能連結到比靈性人更高的存有?也可能有。但靈性科學在這邊就說:我們先談中間這一塊。就像先談可見光,行有餘力再研究紅外線、紫外線,所以現在先研究這七層,但不表示這七層之外就沒東西,人類的組成遠比這七層更複雜,只是之外的東西我們的理性與理論暫時還談不到,所以就存而不論。其實七層已經遠比目前科學談的人類複雜很多倍,只講物質體,以及體內的物理、生化變化就已經很複雜,但事實上除了看得見的部分,很多看不見的部分也有作用。老師曾試圖去找七層之外的內容,但就不是人智學的資料,因為史代納很明確的界定範圍:如果我講的東西你不能理解,那我就不講。所以他講的東西都限制在七層之內,而老師找到的果然都沒辦法理解。

下一次就講動態的過程,這幾層如何互相結合、分開:睡與醒、生跟死。

 

以上就是第二講:「人類組成的七個層次」筆記整理。

 

重複看幾遍「人類組成的七個層次」筆記,心裡出現以下問題及看法:

Q1:怪怪~幹嘛這麼複雜要有這麼多層?是因為有這些層才可以進行一些事嗎?不在太陽系的生物或者外星人的組成也是這樣嗎?後面的宇宙進化論會說明這些組成從何而來,是講過程及結果,但背後的原因呢?逐層演化組合背後的法則、目的及意義是什麼?難不成真是「玩」出來的?

Q2:乙太體如何運作讓人、動物及植物活起來?星芒體如何運作讓人及動物有意識、有感受?自我又是如何運作?

Q3:前面說到「因為星芒體,我們感受到的會忘記」,是因為星芒體會回到靈性世界清除訊息嗎?

看法:對於人的物質身與礦物世界相通剛開始實在想不通,生物學告訴我們,生物組成的最小單位是「細胞」,而礦物世界的最小組成應是原子,當然細胞也是由原子組成。生物死後在「無生命」狀態時的「性質(或特性)」與礦物就相通,若說組成實在相差很多。

 

參閱: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01:前世經歷到生命藍圖

魯道夫.史代納作表列

密科學》課程建議與《》一起參照:目錄如下:

第一講:人類        

第二講:三個世界

第三講:靈魂在中陰期的情形 

第四講:天界

第五講:人類在高等世界的任務 

第六講:兒童養育與業力

第七講:在人類生命中業力的運作 

第八講:善與惡:個人的業力問題

第九講:地球的進化     

第十講:人類直到亞特蘭提斯時代前的進展

第十一講:後亞特蘭提斯文化期 

第十二講:內修

第十三講:東方與西方修法 

第十四講:玫瑰十字派修法-地球內部-地震與火山

 

◎功課:看完「人類組成的七個層次」後

.如何體會物質體、乙太體及星芒體?

.如何體會感覺心、理知心與意識心?

.打算如何修練靈自我、生命靈與靈性人?

 

奧密科學大綱01:奧密科學的性質與奧密科學大綱這本書(20150907

奧密科學大綱03:睡眠、作夢與死亡的過程(20150921

奧密科學大綱04死後世界與再次投胎的過程(20151005

奧密科學大綱05宇宙進化論大綱(20151012

奧密科學大綱06:古土星時期與古太陽時期(20151019

奧密科學大綱07:古月亮時期(20151026

奧密科學大綱08:地球演化的開始(20151102

奧密科學大綱09:創世紀與人類在地球的起源(20151109

奧密科學大綱10:人類在地球的演化(20151116

奧密科學大綱11:亞特蘭提斯的開始與結束(20151123

奧密科學大綱12後亞特蘭提斯及未來的發展(20151130

奧密科學大綱13:靈性修持的歷程(20151207

奧密科學大綱14:更高層知識的取得(20151214

奧密科學大綱15:靈性修持的效果(20151221

奧密科學大綱16:宇宙與人類的未來(20151228

奧密科學大綱:宇宙進化論

「史代納的生著作」系列講座

從人智學談生命傳記:系列一至八及生命史圖表

 

END

 

《奧密科學大綱》原書章節:

第一章 奧密科學的性質

第二章 人類的組成

第三章 睡眠與死亡

第四章 宇宙的演化與人類

第五章 更高層世界的知識-入門

第六章 宇宙與人類演化的現在及未來

第七章 靈性科學領域的一些細節

 

上課課程主題:

01.奧密科學的性質與奧密科學大綱這本書

02.人類組成的七個層次

03.睡眠、作夢與死亡的過程

04.死後世界與再次投胎的過程

05.宇宙進化論大綱

06.古土星時期與古太陽時期

07.古月亮時期

08.地球演化的開始

09.創世紀與人類在地球的起源

10.人類在地球上的演化

11.亞特蘭提斯的開始與結束

12.後亞特蘭提斯及未來的發展

13.靈性修持的歷程

14.更高層知識的取得

15.靈性修持的效果

16.宇宙與人類的未來

 

arrow
arrow

    心領神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